:::
聽衆從伊凡帕克 (見圖)的專輯唱片得到的,大都是長段破碎不連績的聲響,穿插著匪夷所思的音效,聲音重複堆疊之間,累積出令人不安的巨大張力(十月影視公司 提供)
英國 環球舞台/英國

迷宫與天堂 ECM三十週年音樂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英國舉辦的ECM三十週年音樂節,集合了ECM旗下的多位知名樂手一起演出。其中「伊凡帕克(Evan Parker)的電子共鳴樂團」和「楊葛柏瑞克(Jan Garbarek)與Hilliard Ensemble」兩場演出,經過精密的音效安排,並充分利用演出現場的空間特性,呈現出與唱片演奏大異其趣的聆賞效果。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英國舉辦的ECM三十週年音樂節,集合了ECM旗下的多位知名樂手一起演出。其中「伊凡帕克(Evan Parker)的電子共鳴樂團」和「楊葛柏瑞克(Jan Garbarek)與Hilliard Ensemble」兩場演出,經過精密的音效安排,並充分利用演出現場的空間特性,呈現出與唱片演奏大異其趣的聆賞效果。

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ECM音樂節之後,最深刻的體會就是,很多音樂,眞是非聽現場不可!有好幾場演出,讓原先從唱片裡得來的印象徹底改觀,透過現場的聆聽,對音樂家的創作意圖,似乎又多瞭解了一些。

伊凡帕克的電子共鳴樂團

伊凡帕克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位薩克斯風手把他近年來結合電子音樂的樂團組合稱爲「電子共鳴樂團Electro-Acoustic Ensemble」,成員包括他本人、鼓手保羅黎登(Paul Lytton)、低音大提琴巴瑞蓋(Barry Guy)、兼任提琴手與音效工程師的菲利普華胥斯曼(Phillipp Wachsman)以及數位專職的現場音效工程師。這個組合的演出形式,簡單地說,就是將「共鳴」部分的薩克斯風、鼓、提琴等樂器的演奏輸入電子器材之中,經由負責「電子」部分的音效工程師取樣、扭曲、變形之後立刻將聲音送回來,樂手再根據處理過的聲音繼續演奏,而樂手的演奏和工程師的處理,不斷地按照這個模式交互影響,週而復始地持續到音樂終了。

不論是帕克的哪一張專輯,Toward The Margin或者是Drawn Inward,聽衆從唱片得到的,大都是長段破碎不連續的聲響,穿插著匪夷所思的音效,聲音重複堆疊之間,累積出令人不安的巨大張力。純粹從唱片欣賞,帕克快速的樂句、巴瑞蓋具爆炸性的低音大提琴,各種奇特聲音元素的拼貼組合,往往是音樂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可是,在英國聽到伊凡帕克電子共鳴樂團的現場,才發現以往用家裡的破爛音響聽他們的唱片實在是糟蹋了!

在布萊頓大學容納三百人的小劇場裡,工程師們在前一天晚上,就大致安排好了帕克樂團所需的器材,演出當天晚上六點鐘左右訪問了帕克,他說:「樂團的工程師從早上八點開始作sound check,到現在我們還是不太滿意,可是沒有時間再做調整,只好就這樣演出。」花十個小時調整現場音效,聽起來非常誇張,等到音樂會開始,才知道那是絕對必須的。

將近七點鐘,演奏開始時,坐在小劇場中間,突然發覺帕克的一小段即興音符,經過取樣以後,透過音效的控制,聽起來會像活物一般,快速地由舞台往聽衆席移動,再由出口消失。提琴的聲音,可以從一個角落慢慢地擴散到全場。齊奏的時候,常會聽到樂手們的演奏聚集在一處,然後電子取樣的奇特音效在前後左右此起彼落,整個空間中,時有不同聲響淸淸楚楚地在空間裡推擠、拉扯,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音樂迷宮。唱片裡難以索解的詭異聲音,在現場聽起來,都是牽引聽衆情緖的絕佳調味料,原本以爲帕克的音樂是完全隨機發揮的集體即興,到了現場,才明白每一個段落,都經過精心設計,結構遠比想像中更爲嚴謹複雜。原本以爲已經對伊凡帕克的音樂有點瞭解,其實還眞是有很多要好好想想的地方。

楊葛柏瑞克與Hilliard Ensemble

以往一向對這兩方的組合沒有太大的興趣,當然一直都知道葛柏瑞克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薩克斯風手,但是一想到他,寧可聽葛柏瑞克在凱斯傑瑞(Keith Jarrett)歐洲四重奏中的演奏,或者是他自己結合前衛爵士與挪威民樂的作品。葛柏瑞克與古樂人聲團體Hilliard Ensemble的合作,儘管在歐洲美國各大評鑑都獲得一面倒的好評,但是他們甜美幽雅的音樂效果,卻總是有點讓我提不起勁來。

在英國的最後一個晚上,到著名的倫敦皇家亞伯廳(Royal Albert Hall)欣賞葛柏瑞克與Hilliard Ensemble的演出,原本是抱著旣然來了就順便聽聽的心情,聆聽的結果,卻讓我對這名震江湖的組合徹底改觀。

葛柏瑞克與Hilliard Ensemble在英國的名氣極大,他們的成名作《聖禱》Officium當年在英國上市不久,銷售就突破十萬張,也因此,他們幾乎每年都會到英國巡迴,去音樂會之前,還聽說因爲這樣的長期曝光,這次的賣座可能不會像以往那麼理想。

結果,可以容納約五千人的亞伯廳仍然客滿,會場外排隊購票的聽衆和黃牛相映成趣,一進入亞伯廳,才知道自己的運氣有多好,座位剛好在音樂廳的正中央,兩條主要的走道就在我身前交叉。音樂會一開始,葛柏瑞克拿著薩克斯風上台,聽衆熱情的鼓掌歡呼自是不在話下,正當台下懷疑Hilliard Ensemble的四位歌者哪裡去了的時候,遙遠的左後方,在音樂廳的角落,傳來一陣細微的人聲吟詠,然後是正後方,再來是左邊,陸續有人聲的吟唱加入在廳中迴盪,接著三位歌者緩緩地步向舞台,細微幾不可聞的人聲在寬廣的大廳中來回激盪,所有聽衆人人摒息靜氣,一刹那間,樂評文字所謂的「神聖」、「天堂般的質感」像是淸淸楚楚地凝結在空氣中,明確而可供辨識,那眞是美到讓人頭皮發麻、不知所措的聲音。當三位歌者登上舞台,Hilliard Ensemble的最後一位成員也從後台出現,加上葛柏瑞克,五個人才算正式開始了他們的演出。

演出的形式,一如唱片的錄音,葛柏瑞克以極爲優美的薩克斯風音色,搭配Hilliard的人聲共鳴,偶爾葛柏瑞克會來上一長段獨奏,也許是要提醒大家他仍然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即興演奏高手,葛柏瑞克的薩克斯風,就像在空曠廳堂中飄盪的回音,儘管他就在眼前吹奏,聽起來卻有一種遙遠的距離感,Hilliard的演唱則是另一種味道,雖然四人總是不疾不徐地吟詠,絕對沒有任何激昻的吶喊,聲音卻像是一直在每個人的耳邊迴盪,人聲和薩克斯風配合的極其完美。演出的曲目來自他們的新作Mnemosyne,從現場聽衆近乎瘋狂的熱情反應,相信這張專輯在英國的暢銷也是指日可待。

後記

回到台灣以後,和一位樂手聊起英國見聞錄,談到帕克與葛柏瑞克這兩場音樂會,這位樂手朋友大爲感嘆地說:「台灣的音樂環境實在跟不上國外。Hilliard Ensemble要是在台灣做這樣的演出,歌者在場中緩行的時候,說不定還得跟遲到的聽衆擠來擠去;而帕克的工程師,想要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十幾個小時就來做聲音調整的話,他可能會發現,台灣的演出場地不是根本不能調整現場的器材,就是得等到演出前三四個小時設備才架設完成!」

 

文字|蘇重  電台主持人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