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交流活動的兩岸舞蹈學者。(胡民山 攝)
研討會 硏討會

兩岸舞人匯聚廣東

'99海峽兩岸舞蹈文化交流活動

由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辦、深圳政委會協辦的「'99海峽兩岸中華舞蹈文化交流活動」,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深圳舉行。參與的兩岸舞蹈學者衆多,是兩岸舞蹈文化交流最盛大的一次。

由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辦、深圳政委會協辦的「'99海峽兩岸中華舞蹈文化交流活動」,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深圳舉行。參與的兩岸舞蹈學者衆多,是兩岸舞蹈文化交流最盛大的一次。

由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辦的「'99海峽兩岸中華舞蹈文化交流活動」,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二十六日在深圳市政協文敎處舉行。參與者有來自北京舞蹈家協會白淑湘等三人、中國藝術硏究院舞蹈硏究所(中國舞硏所)資華筠等二人、江蘇及廣東省舞蹈家協會陳翹士等十八人、台灣舞蹈家劉鳳學等八人,是兩岸舞蹈文化學術交流最爲盛大的一次。

主辦此項交流活動的廣東舞蹈家協會是廣東省對內及對外的演出、講座、出版、交流等多項舞蹈活動相關事宜的專業民間組織。該會主席陳翹士,從事舞蹈工作四十多年,爲大陸國家一級編導,其舞蹈創作曾獲許多獎項,她深入黎族體驗生活,再從中取材、整理與發展,是一位黎族民間舞的專家。其代表舞作有《喜送糧》、《摸螺》、《草笠舞》等富民族風格的舞蹈。

於廣東省舉行「'99海峽兩岸舞蹈文化交流會議」是陳翹士多年來的願望。經過她一年多的策畫,結合深圳政委會的協辦,此次交流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此次會議白天在市政協文敎處進行論文及舞作影帶解說的交流,晚上安排舞蹈晚會的觀賞。具體地說,中華舞蹈文化應包括中華五十六族的舞蹈文化,及目前已發展的當代舞蹈與現代創作性舞蹈。以下擇記此次發表的其中幾篇論文,以供參考。

保存傳統舞蹈之美

資華筠爲前任中國舞硏所所長,她所提的論文「重視舞蹈發展中的文化生態保護」一文,以舞蹈生態學爲硏究重點,指出「劣質香水」對「泥土芬芳」藝術的無形侵蝕。她認爲各民族的「原生態舞蹈」是舞蹈的根與源,不同於加工、創作的藝術,應予以保護;但並非如木乃伊般圍捆的方式,而是保護那些具民族文化的特異性審美特質。

從她的論文中得知,目前大陸的少數民族幾乎都已經成立了各自的自治區,族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以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並極力培養少數民族的菁英學習更多的知識,於學習後必須再返鄕承續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改善族人的生活品質。

中國舞硏所硏究員歐建平,爲目前兩岸出版舞蹈書籍最多的舞蹈理論家,他以「洋爲中用五十年」爲題,探討西方芭蕾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歷程以及正負面影響。

文中指出,大陸在五〇年代由國家包辦經費、擬定計畫,從蘇聯引進了古典芭蕾模式,以對稱、統一的西方古典美學形式爲目標,偏好以群舞取勝的「人海戰術」式演出。從內地到邊疆,無論舞團大小,所有舞者們都從芭蕾的基礎開始學習;各團的編導及舞團領導,都把蘇聯的芭蕾舞劇模式當做藝術創作的最高目標。

除了具全面性影響的芭蕾之外,論文中亦提及,軍中部隊也引進蘇聯軍隊紅旗歌舞團敬軍、愛民、向前衝的戰鬥性歌舞演出型態模式;民間舞的演出形式也跟隨蘇聯白樺舞蹈團及莫伊塞耶夫國立民間舞團的模式,以排隊、圓圈、整齊劃一的隊形、插入特技等炫耀與誇張的方法表演。

上述這些方法的運用使大陸舞蹈事業很快地十年有成,但一味盲目求洋的結果,導致大陸民族舞蹈嚴重西化,進而忽略了中西文化特質的差異與審美趣味的不同。在不知不覺中丟掉了民族舞蹈許多獨特的優點,如優美的手姿與身體動作、細膩傳神的臉部表情、形神兼備的美學、靈活自如的時空概念、以少勝多的道家哲學等。這樣的後果,値得我們記取敎訓。

硏究傳統舞蹈新方法

唐代樂舞在日本及歐洲都有學者硏究,已成爲世界性的硏究議題。劉鳳學所提的論文「整合拉邦動作舞譜及拉邦動作分析,對中國唐代(618-907)讌樂《春鶯囀》分析硏究」,依據日本保存之舞譜手寫本爲硏究的文本,再以拉邦動作分析法分析其動作特質及舞蹈風格。依她硏判,《春鶯囀》呈現的舞蹈風格屬於雍容典雅、端莊、秀麗,是娛樂與禮節儀式並重的形式。舞台空間的處理採對稱式,呈現幾何結構與變化。各段都有主題動作,以漸進式加以變化方向、速度、力度、造型與氣勢等,是平和雅緻,屬於禮節性的欣賞舞蹈。這不但是一份能提供世界性歷史資料、便於讓國內外喜好唐舞的學者硏讀的論文,而且也示範了保存古代舞蹈文化的的一種方式。

邁入新世紀,一切講求效率與速度。筆者所發表的論文「二十一世紀的舞蹈氣象」,從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著《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敍述的瞭解、反應、執行、速度、應用、主導、整體等數位的網路世界的概念,代入舞蹈形成的各個環節,來重新審視舞蹈的發展。

被歐洲媒體譽爲「擁有百科全書的知識」的國際知名藝術策劃家哈洛.史澤曼(Harald Szeemann),堅持他的策畫理念是尊重展覽作品的尊嚴,在乎展出的作品是否有意想不到的藝術性、未來性。從他的觀點,筆者引出「新」、「奇」、「具未來性」等三大屬性,做爲創作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由古至今藝術前導的重要因素。

從此次兩岸的論文報吿中,發現,兩岸舞蹈的思維模式的不同,台灣已從現代舞與傳統舞蹈的衝擊中走過,舞蹈工作者已不需在傳統包袱中掙扎,可憑自己的喜好無所顧忌而行,發展的層面也較具世界觀。

近年來大陸整個體制的解放政策,雖可看到經濟起飛,但那只是沿海大都市經濟的快速成長,內地及偏遠地區卻仍貧瘠不堪。外來資訊的急速湧入,文化工作者雖深受波及,了解必須有所改變,但基於身處的位置及接觸面的局限,仍有一定程度的固執與僵化。舞蹈工作者處在外來文化及多種觀念的衝擊之下,傳統與現代化的矛盾,如同台灣七〇年代舞蹈人的焦慮。但大陸的大民族主義情結根深柢固,威權思想更甚於台灣,導致改變的阻力也就越大。

交流會議在大陸舞蹈家賈作光的「天涯共此時,舞人共相隨……」感性詩句,以及提出「有建設、有文化、方能成家」的勉勵之下結束,他並期待能持續與會,再接再勵共同爲二十一世紀中華舞蹈努力。

 

文字|胡民山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系講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