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香港藝術節今年年度預算高達五千九百萬港幣(包括人事費用),但接近三分之二的自籌款(票房佔年度預算的36%,私人贊助、廣吿及其他收入佔20%)壓力下,節目內容呈現藝術與娛樂並重,從歌劇、芭蕾、戲劇到通俗歌舞、鼓樂等包羅萬象,但其中佔四分之一的委約製作與二十六場的藝術節加料節目,仍顯現出藝術節對培養本地創作與引進新視野的文化使命。
雖然上海、深圳等城市,近幾年來莫不以擴大「藝術節」爲手段,進行建設與整合城市資源,讓觀光、商機與文化在「舉辦大型藝術節」的形式下,帶動城市繁榮;似乎有與鄰近的香港大比苗頭之勢。但是,成立已二十八年的香港藝術節挾其悠久歷史下所建立的完整行政體系與國際經驗,面對著經濟不景氣與競爭者日衆的情形,今年的藝術節,從場地數量、行銷方式、節目的質與量上來看,依然展現著扮演亞洲表演藝術窗口角色的旺盛企圖與實力。
節目與行銷推成出新
今年「香港藝術節二〇〇〇」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共同贊助,總計三十七台的節目,動員香港大大小小十數個室內表演場地,在短短的二月十一日至三月十二日的一個月內,進行約一百三十場的演出。雖然節目衆多,行銷方式卻更是推陳出新,傳眞、郵購、上網訂票已不稀奇,折扣、贈品更不新鮮,隨著一本本精美節目手冊放置各文宣票點的免費VCD、自動傳眞上府服務,互動式網站預視等等(均由不同單位贊助),才是令人驚訝主辦單位尋找贊助與統籌資源的能力。
雖然香港藝術節今年年度預算高達五千九百萬港幣(包括人事費用),但接近三分之二的自籌款(票房佔年度預算的36%,私人贊助、廣吿及其他收入佔20%)壓力下,節目內容呈現藝術與娛樂並重,從歌劇、芭蕾、戲劇到通俗歌舞、鼓樂等包羅萬象,但其中佔四分之一的委約製作(註1)與二十場的藝術節加料節目(註2),仍顯現出藝術節對培養本地創作與引進新視野的文化使命。
引進新視野
在藝術節期望爲觀衆引進新視野的前提下,亞洲較少接觸的東歐藝術重鎭捷克便成爲今年引介的對象。歷史悠久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歌劇團The Opera of the Prague National Theatre」便動員兩百四十名演員、樂手,受邀演出楊納傑克(Leos Janacek)的《耶奴法》Jenufa與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的《水仙子》Rusalka兩齣歌劇。而同享盛名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樂團及合唱團The Orchestra & Chorus of the Prague National Theatre」則要演唱香港從未演出的楊納傑克合唱作品《格拉哥利經文彌撒曲》Glagolitic Mass for Solo Voices, Chorus and Orchestra。亞洲的「新疆木卡姆藝術團Xinjiang Mukamu Art Ensemble」更是要演出傳統維吾爾族僅有的十二套大型古典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是一場集合維吾爾族文學、音樂、舞蹈、歷史、民俗於一體的藝術呈現。
巴赫也是今年藝術節的特色之一。爲了紀念巴赫逝世二百五十週年,藝術節邀請了曾經來台演出的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演奏著名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此外還請到以演繹巴赫稱著的「根特合唱團及古樂團Col-legium Vocale Gent」以人聲與古樂器來詮釋巴赫《B小調彌撒曲》與《聖約翰受難曲》。藝術節除了呈現巴赫原貌外,更有趣的是,當如此莊嚴聖潔的巴赫遇見了兩百五十年後離經叛道的比利時現代舞蹈劇場時,會呈現如何的新面貌呢?「芭蕾C之B/探索樂團Les Ballet C. de la B./Ensemble Explorations」推出的《巴赫浮世繪》Iets op Bach就是這樣一個在概念與內容上令人眼睛爲之一亮的演出。
培育本地創作
香港藝術節還有另一項特色就是「委約製作」,目的除了培養優秀的本地創作者,給予大型創作機會外,也利用藝術節的機會提供一些値得推廣或具硏究價値卻缺乏商業效益的表演有再次欣賞的機會。像是今年的室內歌劇《阿綉》The Shopkeeper's Daughter與粤劇《三帥困崤山》便是其中的範例。從一九九七年推出與譚盾合作的大型歌劇《馬可波羅》開始,香港藝術節節目總監劉鎭強表示;中國人寫歌劇便是藝術節一直期望推展的目標。從去年開始便邀請作曲家顧文景推出小型規模的室內歌劇,今年更是集合作曲家蘇鼎昌與導演盧景文合力演繹改編聊齋故事的《阿綉》,希望藉由不斷地實驗創作,爲中文歌劇開展未來。而製作粤劇《三帥困崤山》更是經典的重現,展現南派粤劇武戲精華的《三帥困崤山》近年甚少演出,香港藝術節特地邀請粤劇名家與名伶將此劇去蕪存菁後重登舞台,讓好導演與好演員給予舊劇本新的生機。
而由香港埃克森集團長年贊助的「埃克森能源新視野Exxon Vision」單元一向是香港藝術節中培養香港本地藝術家創作的沃土,今年邀約的三個節目呈現香港創作的多元風貌;「英皇口琴五重奏King's Harmonica Quin-tet」是香港發展口琴重奏十二年的團體,而此次演出更邀請作曲家特地爲他們創作口琴重奏曲並結合劇場表演者一同演出。「花花世界」製作的《五種靜默》Alone for a Second是融合演奏、影像、裝置、肢體等元素的多媒體綜合性表演。而「香港星」製作的《全日凶》則是一齣帶實驗性質的戲劇作品。
除此之外,在藝術領域工作多年有成的個人藝術家也是藝術節委約製作的對象。像致力於中國鋼琴推廣多年的香港作曲家蔡崇立便選自其三〇到九〇年代創作及改編的作品舉行「音畫」演奏會。琵琶演奏家王靜則是創新結合多媒體與舞台藝術的新音樂作品《琵琶意象集》。旅居英國多年的港籍編舞家龍植池編作的《花天走地》更是結合流行歌手蔡琴、黃耀明與台灣的舞蹈空間舞團的跨海合作。香港近來走紅的喜劇演員張達明更是推出脫口秀般的《一咀show之蓄意縱火》,嘗試一人獨撑中型劇院九十分鐘的個人演出。這些各形各類的香港本地創作者的演出,不管古典也好、前衛也罷,能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國際性的藝術節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節目一同評比,無形中鼓舞並增加了藝術家的自信,但也迫使觀衆淸楚瞭解自己的文化樣貌。
藝術與娛樂並重
「文化使命」對耗資頗鉅的香港藝術節來說固然是其要務之一,但是製造活動(Events)、帶動觀光、寓敎於樂也是其必然兼顧的方向。大型活動如動員三十人軍樂團及西班牙歌手、演員、馬匹同台演出的大型歌舞劇塞維利亞馬房劇團La Cuadra de Sevilla的《卡門》Carman與曾獲英國《週日獨立報》舞蹈大獎的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Birmingham Royal Ballet演出具爭議性的皇族鬥爭舞劇《愛德華二世》;還有希臘歌手娜娜Nana Mouskouri的演唱會;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京劇院二團演出廣受好評的京劇《彈劍記》、台灣雲門舞集的《焚松》及熱力沸騰的「剛果激鼓團Les Tam-bours de Brazza」等節目都將讓各類觀衆門道與熱鬧一次看盡。
當然兒童節目與演出人數較少的精緻小品也是藝術節不可或缺的:來自俄羅斯的「大樹默劇團Theatre DEREVO」演出結合默劇、小丑、雜耍的天馬行空劇《愛神驚夢》;而改編德國童話、造型詭譎多變的英製垃圾歌劇《甩頭百厭星》Shockheaded Peter,其豐富的想像力絕對是闔家觀賞的一大誘因。
屬小型演奏的「蘇格蘭室樂團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在此次藝術節中與鋼琴家史提芬.科瓦切維奇(Stephen Kovacevich)一同詮釋貝多芬的兩首鋼琴曲。剛獲得西曼斯音樂大獎(the Ernst von Siemens Music Prize)的「阿迪蒂弦樂四重奏Arditti Quartet」、著名的吉他獨奏家約翰.威廉士John Williams和來自土耳其的孿生姊妹「珀金妮爾Guher & Suher Pekinel」的雙鋼琴演奏、爵士樂好手Joe Zawinul與The Joshua Redman Band以及展現越南傳統舞蹈特色的「愛雅.索拉舞蹈團Ea Sola Com-pany」、以色列「阿科藝術中心The Acco Theatre Center」推出的《浮生曲》The Anthology等均屬此類頗具特色的精緻節目。
雖然國外作品衆多,但是委約製作的節目加上香港當地大型演出團體精心策劃加入藝術節的匯演節目:如城市當代舞蹈團編舞家黎海寧與奧運溜冰選手合作的全新作品《Plaza X與異變街道》、何應豐執導香港話劇團香港演出的《尋人的眼睛》、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等的演出,使得今年香港藝術節國內外節目在質與量上的比例趨近,加上長年地培養優秀大型創作人才的努力與國際製作行政經驗的累積,讓香港不僅對內成爲連接歐洲表演藝術的窗口,對外也扮演著亞洲藝術的門戶。
註:
1.委託製作指的是香港藝術節主辦單位,經過長年觀察香港本地藝術創作團體或個人的發展,每年均會避請具潛力或値得推薦的優秀藝術家,委託其創作作品提供藝術節演出。
2.加料節目指的是香港藝術節舉辦期間隨著藝術節節目附上的一些如座談會、工作坊、硏討會、大師班、講座等等的活動。
(本刊編輯 劉守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