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搖滾樂的再思考》Rock:Culture,Aesthetics and Sociology(揚智文化 提供)
表演書房 表演書房

闔上書本,開始「搖滾」吧!

評介《搖滾樂的再思考》

《搖滾樂的再思考》肯定不是寫給死忠搖滾樂迷的。這本出自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Pater Wicke的論述性著作,企圖解釋分析改變了世界的搖滾樂。學院殿堂式的思考似乎將它拉拔至某種言說哲學的高度,然而書中多處仔細甚至有點繁瑣的鋪陳算是種「去門檻化」的誠意展現,讓入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步步形塑出對搖滾樂的基本模組與定義。

《搖滾樂的再思考》肯定不是寫給死忠搖滾樂迷的。這本出自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Pater Wicke的論述性著作,企圖解釋分析改變了世界的搖滾樂。學院殿堂式的思考似乎將它拉拔至某種言說哲學的高度,然而書中多處仔細甚至有點繁瑣的鋪陳算是種「去門檻化」的誠意展現,讓入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步步形塑出對搖滾樂的基本模組與定義。

搖滾樂打從一開始似乎就是跟年輕人有關的。

然而恐怕很多人邊點頭表示同意,邊暗自溫習心中那句「對啊!吵死人的小鬼音樂」之流的結論,同時卻壓根不自覺自己究竟在什麼時候作出了這個結論,甚至是在還沒搞懂所謂搖滾樂是啥玩意之前。

這就是「搖滾樂」

容筆者這麼推論吧!各位腦中那彷彿先驗存在的搖滾樂印象,絕大多數是衆電影/電視及各種媒體再三反覆刻板而來的:麥考利克金拿把電吉他插上AMP扭大音量將老爸轟上了天的畫面,透過Michael Jackson全球放送。那是Gun'n'Roses主吉他手Slash客串的Black & White。舉近期電影《美國心 玫瑰情》爲例,那一場全家三人到齊的晚餐戲,小女兒語帶輕蔑地要求能否別再聽這種Elavator音樂。作媽的當然沒放過藉此發洩悶氣與教訓的機會,卻也故作鎭靜地說:「行啊!如果妳也能好好張羅一頓晚餐。」至於女兒終究沒機會在餐桌上聽到的音樂到底是什麼呢?就電影所告訴我們的,顯然就是搖滾樂。而這些訊息正以一種各位再熟悉不過的方式,一股腦地送進了意識深處。

就像全天下的父母師長眼中的青少年,搖滾樂怎麼樣都無法自不成熟、叛逆等形容詞中脫身。然而更聰明的大人則學會從中獲利,自然(諷刺地)也比那些堅持反對執意阻止的長輩們得到更多認同。但搖滾樂的碩大廟堂並不只有小鬼捐獻香油錢,事實上願意投身的大人也不少。另外,還有從來不甩搖滾樂的小鬼們,他們的存在等於間接提供了其勢力範圍的畫分界標。

《搖滾樂的再思考》一書肯定不是寫給死忠搖滾樂迷的。這本出自德國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Pater Wicke的論述性著作,企圖解釋分析改變了世界的搖滾樂。原著的副標「文化、美學與社會學」無疑明顯標示了作者的切入面。學院殿堂式的思考似乎將它拉拔至某種言說哲學的高度。區分爲八章的內容也的確脈絡分明地隨歷史推演陳述了搖滾樂生成的社會背景、意識形態、美學成就,及與資本主義共謀的商業邏輯。然而全書卻鮮有比陳述現有共識更具啓發性的論點。

「再思考」言重了

所謂「現有共識」或說「基本常識」對一名讀者的必要無庸置疑。書中多處仔細甚至有點繁瑣的鋪陳算是種「去門檻化」的誠意展現。讓入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步步形塑出對搖滾樂的基本模組與定義。比方在〈搖翻貝多芬〉中,便可見作者激動地想釐清各種混淆模糊乃至謬誤的觀念,還原其發展軌跡,重現搖滾樂與日常生活如何產生及生產了什麼樣的連結。〈愛我吧〉則以披頭四名曲Love Me Do爲本,竄入音符的背後,糾出豐沛的社會力量與情感投射之來源。〈我的世代〉細數了搖滾樂的光譜籠罩下各自延伸出的認同符碼與派別。〈革命〉的搖滾樂的意識形態,嘗試解構其神話系譜直搗其藝術地位的眞僞。〈我們就是只爲錢〉更進一步地檢視唱片工業的運作,也就是所謂的A&R(藝人與曲目經紀)與Marketing兩大環節。〈在英國造反〉則跳躍至龐克(Punk)這一個影響搖滾樂發展模式甚鉅,甚至堪稱搖滾樂精神最極致實踐的風潮。終章〈狂野男孩〉則舉杜蘭杜蘭(Duran Duran)暢銷作Wild Boys爲例,觀察類型的互相染指與電子影像介入後的質變,但對搖滾樂迷而言,若非早已對上述議題瞭若指掌,或根本不予理會任何可能將其膜拜英雄「去神化」的動作,反倒讓人徹悟也許中文版所附加的「再思考」此一高呼原來言重了。

整理舊時代的遺跡

原出版於十三年前的《搖滾樂的再思考》,於二〇〇〇年在中文閱讀環境裡問世。看來多少有些整理舊時代的歷史意味。步入八〇年代後半以降,獨立廠牌爲對抗宰制性格強烈的五大主流唱片而翻身勃興,造就了至今影響力深遠的英倫新音樂及美洲獨立搖滾。然而財大氣粗的商業機制收編動作愈來愈快,動輒用高額簽約金挖角或併購或乾脆自行捧出幾隊二流樂團趕風潮佔市場,非但混淆了「典範與系列」的分野,亦大幅縮水了Alternative一詞所被冀望的音樂延展度。九〇年中便見到諸多僞另類樂團歌手紛紛垮台,遭唱片公司掃地出門。眞正的好創作重回獨立廠牌,甚至當代青少年的情感投射或情緒出口,也不再是吉他/貝斯/鼓所架構的搖滾之聲能盡訴的了。電聲舞曲與饒舌嘻哈帶動了更具分衆性格與忠誠度的叛逃路線,如披頭四般全面性的英雄因此不復見。搖滾樂的精神也許殘存,搖滾樂本身卻已被化約成唱片行內衆多類別之一了。

中文版歷經了十多年搖滾樂地動天驚的發展,仍以單薄身影面對此地讀者,似乎可以期待的相關注釋與延伸閱讀都付之闕如,或者能順著原著的脈絡中旁徵博引至台灣代理西洋搖滾樂的狀況,應可讓書中不少至今仍適用的觀念有更確實的體驗。另外部分名詞的錯譯;如Ragtime應翻爲「散拍樂」而非雷格樂,Dub指的是雷鬼樂中常使用的一種錄音室技巧,也不該翻成「配白」而造成語法的不通順。

搖滾樂到底還是跟年輕人有關的。只是論述工作多給年長者完成了。至於搖滾樂與樂迷再加上幕後操控的唱片公司則繼續陷入一種互相豢養的狀態。電影《絲絨金礦》拍的雖然是七〇年代華麗搖滾(Glam Rock)的往昔,其實景況大約相去不遠。二〇〇〇年已經過了一半,未來究竟會如何,且看是否有更具啓發性的「搖滾樂的再思考」出現!

 

特約撰述|陳弘樹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