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電視」對歌仔戲伶人的意義,不僅是經濟的,更可貴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們成為光耀門楣的一代。所以,他們必然要努力穿上「電視」這雙仙履,而且還要穿得久,即使必須為符合商業電視的需要、媒體特性的需要,而在藝術上有所削足適履,對信奉「應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兒女來說,何足惜呢?
在童話故事中,辛德瑞拉(Cinderera)因爲順適地穿上宮廷侍衛送來的玻璃鞋,一下子從悲慘的灰姑娘變成王子的新娘;對至今大部分人能朗朗上口的歌仔戲明星而言,電視,便是改寫其演藝人生的那雙戲劇性的「仙履」!
那是一九六〇年代:戲園一家家改建成電影館,早十年內台歌仔戲的榮景陡然走了下坡。
六二年底,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開播後一個禮拜,就播出電視史上第一齣歌仔戲《雷峰塔》,不過當時看得到電視的人不多,故回響不大。同這時候,有個活躍於內台的戲班叫「賽金寶」,也正招兵買馬,籌備著到菲律賓公演的事;半年後,劇團的演員們從菲律賓名利雙收地返國了,當他們還回味著僑胞熱情的掌聲時,劇團團主卻體認到內台的景氣江河日下,毅然宣布:「散班!」
失去舞台的戲伶,各奔前程
每一個劇團的解散,都意味著許許多多因家貧或生做「戲班囝仔」而入行跟著戲班流浪,捱板子坐科苦練成一把舞台功夫的歌仔戲伶人,馬上面臨是否轉行的抉擇。他們大多沒讀過什麼書,能選擇的出路其實並不多,年輕演員若不甘願從此脫下絢麗的戲衫,當一個平凡沒有掌聲的店員或工人,而決定留在本行,大多數只好降「格」以求,散入各個外台戲班演酬神戲;唯有少數條件合適的人,由於那時歌仔戲側身於各種方興未艾的媒體,被挖角到電影、廣播裡去,展開了另一段有別於舞台的表演生涯。
他們當中,有人後來上了電視演歌仔戲,再有更少數的人,沒隨著黑白電視時期的現場直播節目落幕而退場,他們演著演著,遂走入擁有最大量觀衆的電視歌仔戲裡,走出前輩與外台同儕無緣經歷的彩色人生。六三年「賽金寶」解散所釋出的演員中,就有四個人有如此的機運,他們是:小明明、柯玉枝、小鳳仙,以及歌仔戲空前絕後的天王巨星楊麗花。
優秀演員躋身新興媒體,電影、廣播初體驗
興起於一九五〇年代中期的台語片頗時興拍歌仔戲電影,主演者俱是著名的內台劇團。柯玉枝、小明明是「賽金寶」的老班底,也是「賽金寶」拍電影時的男、女主角;尤其是小明明,原本在舞台上演小生的她,由於五官細緻分明,試鏡後被挑去扮女主角,影片賣座,片商們都歸功於她的銀幕魅力。所以劇團一解散,她立刻被電影公司請去拍電影,且片約不斷,一直從古裝片演到時裝片。
至於柯玉枝、小鳳仙、楊麗花,則被同時經營三個廣播歌仔戲劇團的劉鐘元(即今河洛劇團製作人)網羅,開始每天到電台唱戲。當時,電視機尚不普遍,聽收音機的人比看電視的人多得多,戲迷衆多的歌仔戲上了廣播後,大受歡迎,一度相當盛行,連地方電台都有廣播歌仔戲節目,不少電台甚至成立自己專屬的劇團。演員若能適應在廣播室坐著唱戲的演出形式,本身的唱腔、音色又能極盡戲劇表情,透過廣播無遠弗屆的放送,很有機會收服四面八方的聽衆,使知名度迅速竄升。例如,被分派到大龍峒的正聲電台擔任「天馬廣播劇團」小生的楊麗花,靠著一齣《薛丁山》,很快地就成了廣播明星。
廣播歌仔戲興盛期,劉鐘元旗下可謂衆星雲集,除了楊麗花,還有很多來自內台戲班、本來就有些名氣的優秀演員:如黑貓雲、廖瓊枝、小麗雲、廖秋、曾寶雲、小幸子、吳梅芳、月春鶯等;也有以好嗓子擅場,成名於廣播歌仔戲者,如翠娥、王金櫻、高玉珊等。那些年,每次這三個廣播劇團聯合到戲院作一年一度的公演時,黃牛票總是飆漲十倍而照常搶手,較諸一般劇團演出時門可羅雀的情況,更突顯出媒體塑造明星的效能。而在每一場演出中,貼賞金贊助楊麗花光采的「紅紙」都是最多的,楊麗花就這樣脫穎而出,團裡的前輩演員再也無人與她計較小生的角色。
一九六六年,台視要再增加一個歌仔戲節目,六個有意爭取的劇團在電視上公開競演,優勝者可獲得日後的演出權;劉鐘元以《精忠報國》前來叩關,岳飛一角自然亦由楊麗花擔綱。有好角色可發揮,加上同台演出的均是火候到家的前輩們,楊麗花猶如衆星拱月,顯得益加出色。於是,這個俊秀英挺、嗓音寬厚的新小生,搶走電視機前所有的目光,《精》劇以最高的收視率一舉奪冠──引領電視歌仔戲風騷的楊麗花時代,於焉開始。
電視成為強勢媒體,各路歌仔戲明星先後來歸
同這一年,小明明一口氣拍了三部時裝間諜片。與楊麗花年齡相彷、年輕時常玩在一塊的小明明,其實比楊麗花更早上電視,不過純屬玩票性質的客串演出,她的重心仍擺在拍片,畢竟,電影明星所象徵的時尚形象、社會地位乃至於高收入,非彼一時的電視演員可相提並論,她根本想像不到,電影主流大衆娛樂媒體的位子,不久之後便拱手讓予深入家庭的電視。小明明直到一九六九年中視開播時,才正式率團進軍電視,但崛起於電視的楊麗花已先她佔盡優勢,演藝際遇也由此逆轉。
當時,台語時裝片還有另一個出身歌仔戲的灼灼紅星,是柳青。柳青在「日月園歌劇團」演副旦時,叫小春美,她也是因劇團拍電影的機緣,以面貌清麗被拔擢爲主角,劇團解散後,她索性全心投入電影圈,改以「柳青」行世,台語片後期,她還曾與當時從電視紅到電影的楊麗花,合演過一部古裝電影《三鳳震武林》。之後,她被劉鐘元等人延攬,重新栽培,以飾演文弱多情型的小生著稱,與楊麗花、葉青、小明明並稱電視歌仔戲「四大小生」。頂著電影明星光環進電視的柳青,啼聲初試便是「中視團」的當家小生,她和王金櫻的生旦配,口碑頗佳,曾對老牌的台視歌仔戲形成威脅。
台視的中南部聯播網於一九六五年完成,從此,歌仔戲節目愈來愈炙手可熱。歌仔戲既能經由天線傳送到家,上戲院買票看戲的人自然更少了。曾在內台頹勢中一枝獨秀的「拱樂社歌劇團」,是第一個拍台語片的戲班,六〇年代初期還發明錄音班,極盛時同時擁有七個團,但這十年還沒過完,它也苦撐不住,最後只好集中衆團的菁英到中視搶攻地盤了。「拱樂社」在中視只待了一年多,即因收視率落後而解散,它所培養的演員,繼續留在電視發展而較爲人知的,有許秀年、連明月、葉瓊文等;當中,以由生角改習旦角而成爲楊麗花「娘子」的許秀年最受矚目。許秀年從六歲起就是「拱樂社」掛名領銜的當家「囝仔生」,無論電影或內台戲,她均挑大樑,可說是所有電視歌仔戲明星中成名最早的人。許秀年功底深厚,音色與行腔轉韻皆獨有韻味,楊麗花與她在螢幕上的合作被譽爲歌仔戲絕佳的生旦組合,奈何,歌仔戲重生輕旦,她雖與天王巨星長年搭檔,地位與可揮灑的空間卻遠不及楊「相公」。
「楊麗花傳奇」揭示了「演歌仔戲可以上電視變成明星」,這是傳統歌仔戲伶人前所未有的願景。有希望的年輕伶人們,有的毛遂自薦,有的欣然接受電視劇團的徵召,也有出身伶人家庭、但原本並不欲承繼衣缽者,因電視而重回歌仔戲的懷抱,其中之一是葉青。在此之前,葉青跟著身爲電影演員的表姐江青霞往電影界發展,演過不少台語片,但未受矚目。後來經柳青推薦,加上其玉樹臨風的外型使劉鐘元爲首的製作群看好她是小生的可造之才,故吸收她與青蓉搭檔。葉青果如其伯樂所預見的名列一線小生,尤其在自創劇團後,她大刀闊斧地採用狄珊新編劇本,結合電子剪輯特效,發展出所謂「神話特技奇情」的類型劇,在在顯見葉青戮力成就自己的風格;但其聲勢始終難與楊麗花並駕齊驅。
衆星雲集,「聯合歌劇團」盛極一時
跨進一九七〇年代後,因政府推動「客廳即工廠」運動,農村家庭變成工廠和加工區的延伸,電視已然成爲最符合工商社會作息型態的休閒形式。民衆親近電視的時間加長,電視機普及率大幅成長,高收視率的節目也增多了,其中包括同屬於閩南語節目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然而,隨著中視、華視一開播就闢有歌仔戲時段,競逐的劇團驟增,分散了彼此的廣告量,一九七二年時,楊麗花領軍的台視歌仔戲收視率又敗給同台的黃俊雄布袋戲,以致一度停播。
眼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保,本來在三台各頂一片天的衆生衆旦,終於一塊兒回到台視成立「聯合歌劇團」。「聯合歌劇團」是電視歌仔戲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一統局面,其陣容幾乎涵蓋所有足以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演員,在幕後擘劃這個劇團的,是劉鐘元和出身內台、人稱「三大編導」的陳聰明、石文戶、蔡天送所合股的製作群。在此之前,他們早已廣納新秀,以多組生旦班底在各台成功地攻城掠地,對電視歌仔戲的製作方式頗有心得。爲容納最多明星上場,「聯合歌劇團」大多製作歷史演義的戲碼,楊麗花、葉青兩位當家小生才在開團戲《七俠五義》中分飾展昭、白玉堂,令觀衆大飽眼福,戲外就此萌發瑜亮情結;此後,楊、葉兩大天王的合作成了絕唱,連該劇團應邀到新加坡公演三次,兩個人也是先後掛帥前往。
明星卡司加上精心安排的戲碼,使「聯合歌劇團」盛極一時,演員們的知名度亦更上一層樓。儘管主觀條件如此有利,但劇團最後仍不敵當局對閩南語節目限制益加嚴厲的政策,宣告解散。
當家小生兼任製作人,再掀電視歌仔戲高潮
那是戒嚴統治的年代,仰賴廣告生存的商業電視台,有時會爲了奉承上意,不惜停掉高收率的節目。然而,民間戲曲如歌仔戲,自有其韌性,當它從電視上消聲匿跡了將近兩年,一九七九年楊麗花嘗試復出於台視時,立即受到熱烈的擁戴,《蓮花鐵三郎》一劇還締造百分之五十開機率的奇觀。民意之所趨(及其背後的商業利潤),終於迫使台視於翌年宣布重新成立「台視歌仔戲團」,一時之間,楊麗花也儼然台視的鎭台之寶。
楊麗花以小生兼任製作人的身分再掀新浪頭,「小生兼製作人」也隨之成爲八〇年代電視歌仔戲的潮流,這種男主角兼製作人的現象,在其他類型的戲劇節目極爲少見,可說是電視歌仔戲的一大特色。對電視節目主導權最大的人物是製作人,他給不給機會,攸關藝人能不能在有限的鏡頭前被注目。知名小生之所以想要擔任盈虧自負的製作人角色,乃因爲歌仔戲一向重「生旦戲」,而成爲女性觀衆投射對象的偶像小生,便是一齣戲能否受歡迎的重點;知名小生因爲對個人的收視率有信心,故不願被其他製作人操控,寧可自組劇團,以全面掌握自己的獲利和演藝事業。紅小生既然當起製作人,自然更不可能與人分享能夠獨佔觀衆愛戀的偶像型角色。在一山不容二虎的情況下,其他志不得伸的小生便轉戰他台,小明明、葉青、李如麟和黃香蓮,都先後在華視、中視組團作戲,形成群「雄」山頭並立的新生態。曾創造出無數明星的資深製作人劉鐘元,後來也因旗下小生各立門戶,很難再在電視上製作歌仔戲了。
商業電視台唯利是圖,從電視歌仔戲的幾度起落,我們可以看到沒有任何高貴背景的伶人們,在現實的電視環境下如何地孤軍奮戰!他們必得時時求新求變,才能穩居收視率常勝軍,免於被淘汰;即便收視率長紅,講方言的歌仔戲還是可能被停,或是只能被法令困於半個小時的長度內,在所謂的閩南語節目時段稱霸。更殘酷的是,一旦歌仔戲不再是有利可圖的商品,即使是曾爲其賺進大把銀子的楊麗花,電視台也棄之如敝屣。
沒成為電視偶像明星的廖瓊枝
如果我們也親身體驗過內台班演員風雨夜在顚簸的卡車上趕著「過位」到下一個戲院,在燠熱非常的戲院裡穿著沉重不透氣的戲衫作戲,不管台下有再多掌聲,他們仍被世俗認定爲「戲仔」,「作戲頭,乞食尾」甚至是伶人揮之不去的詛咒……,我們將明白,「上電視」對歌仔戲伶人的意義,不僅是經濟的,更可貴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們成爲光耀門楣的一代。所以,他們必然要努力穿上「電視」這雙仙履,而且還要穿得久,即使必須爲符合商業電視的需要、媒體特性的需要,而在藝術上有所削足適履,對信奉「應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兒女來說,何足惜呢?
長久以來,歌仔戲在台灣沒有任何體制內的向上提升管道(如能充實藝能的學校、劇團,或有助自我肯定的比賽或表演名目),歌仔戲的演員若非電視明星,就只能是路邊自生自滅的「戲仔」了,這也難怪「上電視」的價値觀會根深柢固在歌仔戲從業者的心裡。到了電視歌仔戲漸感時不我予的後期,仍有不少出身伶人家庭的新生代參加演出,如爾後在劇場歌仔戲中亮麗登場的唐美雲、許亞芬、石惠君、郭春美等,他們所謂「戲劇世家」的身分,也要等到歌仔戲重回劇場,才被論述爲値得引以爲傲的價値。而以藝術家自期、努力奉獻薪傳的廖瓊枝,才有可能成爲「楊麗花」以外的另一種歌仔戲範型。
少有人知道,在第一齣電視歌仔戲《雷峰塔》中飾演「白蛇」一角的旦角,其實是廖瓊枝,其後,廖瓊枝也斷斷續續在電視上待過一段時間,只不過,和許多當年在螢幕上短暫停留的優秀演員一樣,她被大衆遺忘了。試想,廖瓊枝當年若在電視上成了偶像明星,或許今天她的苦調就不會唱出歌仔戲伶人共同的身世,唱得如此之愀愴,令人動容。
苦調太長、太慢、太悲,電視歌仔戲是「不」唱的。
文字|施如芳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