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玉杰毫不忌諱地回顧自己的表演,強調自己的唱腔和節奏都是遵從優良傳統。(台北曲藝團 提供)
絶活亮相 絕活亮相

大鼓擊書.說古誦情 「劉派」

京韻大鼓傳人种玉杰

种玉杰回顧自己的表演,強調自己的唱腔和節奏都是遵從優良傳統;並吸收了西洋方法,追求力度與厚度,聲音更見圓潤,也更容易為新生代的觀衆所接受。

种玉杰回顧自己的表演,強調自己的唱腔和節奏都是遵從優良傳統;並吸收了西洋方法,追求力度與厚度,聲音更見圓潤,也更容易為新生代的觀衆所接受。

京韻大鼓起於河北農村,初名「怯大鼓」與「木板大鼓」;因爲在本世紀初傳入城市,第一個城市是當時人口中的「天津衛」,所以叫做「衛調」;接著進入北京,說唱藝術家劉寶全、白雲鵬、張筱軒分別吸收了清音子弟書、皮黃、梆子、民間小調的音樂成分,又將咬字中的方言發音改成北京化的字音,因得此名。

表演精湛勝出兩岸

种玉杰是青年一代劉寶全劉派京韻大鼓藝術的佼佼者,師承良小樓、孫書筠,是當代「劉派」京韻大鼓最優秀的傳人。他的唱腔高亢醇厚,聲音圓潤,表情豐富,演來灑脫自然,氣質儒雅大方,爲二〇〇〇年大陸曲藝界最高榮譽「牡丹獎」金獎得主,並於千禧年獲得「中國文聯」授與「全國百名優秀青年藝術家」稱號;他在台灣發行的C D《中國曲藝家大觀─虎帳談兵》也榮獲第十二屆「金曲獎最佳戲曲曲藝專輯獎」。

种玉杰談吐客氣而誠懇,談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後京韻大鼓藝術的變化:大陸官方對於民間表演藝術高度重視,認爲富有宣傳、教育的功能,因此以提倡「傳統段子、新編歷史段子、反映現實生活」等三管齊下的政策,並以「反映現實」的新段子爲政策重點,希望結合政策與運動,歌頌生活中的感人事蹟,這一項政策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七〇年代末,限制演唱傳統唱段的政策開始鬆動,扼抑已久的傳統段子大受歡迎,幾乎壟斷所有曲藝演出的節目,直到今天。

發聲結合中西技巧

大趨勢如此,京韻大鼓自不例外,但是大陸官方鼓勵創作的機制仍然存在,文藝機關定期舉行「匯演」,鼓勵並刺激從業人員進行創作,而且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的創作所累積的經驗、技巧,仍然提供了一個再出發的可能基礎。以新編歷史段子〈虎帳談兵〉爲例,這是八九年北京市曲藝團創演的段子,劇本創作是周保平,由弦師孟祥征和种玉杰編腔,一推出的評價就很高,榮獲「中國文聯」的二等獎,這個段子也是在台灣推出專輯的主打段子,金曲獎可不是白拿的。

种玉杰毫不忌諱地回顧自己的表演,強調自己的唱腔和節奏都是遵從優良傳統。値得一提的是發聲;老劉派的發聲方式是以眞假聲結合的方式爲主,种玉杰則吸收了西洋方法,追求力度與厚度,聲音更見圓潤,也更容易爲新生代的觀衆所接受。在創新方面,對內心情感的詮釋、人物關係的發展與故事的整體佈局上,种玉杰自己都有意識地重新認眞思考、再度設計。在唸白上,种玉杰的處理異於傳統,巧妙地結合了傳統韻白和朗誦,形成一種半朗誦半韻白的新風格。這類手法的嘗試,在透過新觀點去詮釋歷史人物的立場,尤其擁有特別的意義,畢竟當代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已非傳統曲藝的技術所能涵蓋了。种玉杰對藝術與生命的相關性,有著深刻的反省,提出「做藝先做人」的想法,並以包容性的生命觀照,追求藝術更大氣、更有深度的境界。

 

特約採訪|李元皓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