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承宗的生命力與毅力絕對是超越凡人的。(白水 攝)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陽剛之美以外

聽殷承宗鋼琴獨奏會感

如此充滿內在、親密感受的樂曲一到了龐大音樂廳中,自然就無法保有原來的氣氛與特質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蹤跡〉仍然成功的顯現了雪地裡孤寂蒼白的特色。

如此充滿內在、親密感受的樂曲一到了龐大音樂廳中,自然就無法保有原來的氣氛與特質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蹤跡〉仍然成功的顯現了雪地裡孤寂蒼白的特色。

殷承宗鋼琴演奏會

1999年11月18日

國家音樂廳

殷承宗算是近數十年來非常受國際矚目的中國鋼琴家。去年十一月十八日晚在國家音樂廳的獨奏會,他選擇了許多以精緻小品集合成的曲目:海頓F大調鳴曲、舒伯特四首即興曲(作品一四二)和德布西的十二首前奏曲(第一冊)。

海頓奏鳴曲F大調,較少被人演奏,殷承宗選擇了這首悅耳,而且極適合他彈奏個性的奏鳴曲開場,給人充滿了旺盛生命力與充沛精力的節奏感受,第二樂章的慢板旋律吟唱也相當吸引人。然而,在每個樂章開頭所帶給人的興奮期待,總是在樂曲繼續進行中,逐漸褪卻、暗淡。似乎,演奏者對樂曲的掌握和個性表現是表層的重點式涵概,而非以樂曲建築架構爲基石的疊起與營造發展。

舒伯特的四首即興曲(作品一四二)在殷承宗手下並未讓人感受到舒伯特特有的親切、甜美、優雅、溫柔和細膩感性,只有在第四首f小調即興曲出現時,才讓人感到演奏家又再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強烈節奏的外在表現,因此,有著匈牙利風格的快板,充滿了活力與詼諧。

龐大的音樂廳!

下半場的德布西十二首前奏曲(第一冊)是完成於一九〇九年和一九一〇年之間,屬於德布西的中時期創作。不同於其他作曲家與先前的作品,德布西將每首前奏曲的標題都置放在樂譜的尾端,爲的是能讓聽者或演奏者享有足夠的自由感受與個人空間。這些簡短有如幻想曲結構的小品,都是作曲家對某些圖畫、詩詞、人物、大自然景色或古老傳說的回憶,其實每首前奏曲都有著極明確的個性和氣氛。由於作曲家所追求的是比較親密的個性,因此,在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這些前奏曲,並不很合適。德布西自己曾經提過前奏曲裡的〈德爾夫的舞女〉(Dansenses de Delphes)和〈雪泥蹤跡〉(Des Pas Sur la Neige)只能在「四隻眼睛」之情況下演奏,而如此充滿內在、親密感受的樂曲一到了龐大音樂廳中,自然就無法保有原來的氣氛與特質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蹤跡〉仍然成功的顯現了雪地裡孤寂蒼白的特色。

在前奏曲中,充滿巨大聲音的幾首,如〈西風所見的〉和〈沈沒的大敎堂〉,殷承宗如魚得水,自由自在地遨遊於鍵盤上不再受拘限。然而,在一些時時都可讓人感到病態、蕭條、慵懶、而又嫵媚氣氛的標題取自詩詞的前奏曲,如〈平原之風〉和〈暮色中的聲音與芳香〉,似乎,在鋼琴家手下只是直接的表態與粗獷的外在聲音。因而聽衆們無法感受到樂曲中試圖呈現的飄飄然彩暈和蒸發在暮色裡的氣息。這組幾乎與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1913年出版)同時期創作的「前奏曲」,算是德布西以聲音繪出的文學、藝術創作。

然而,是否彈奏者與聽者都必須有著與作曲家同等層次的藝術氣息才能感染到音樂裡的象徵和意境?

殷承宗在人生上的經歷:文革時期的不懈耐力,還有在七〇年代與國際頂尖樂團合作《黃河》協奏曲榮耀,加上近年旅居美國的生活,都不是一般脆弱音樂家所能承受的。這些心路歷程,妥協與抗爭之間的爭扎,自然在演奏家詮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然而,只有偉大的藝術家才能同時融合精神哲思、理性思考與感性的昇華。而這也正是每位演奏家終生追求的目標。殷承宗的生命力與毅力絕對是超越凡人的,可是,或許就如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所寫:「藝術是什麼?那是創造一種幽暗性的魔術……」藝術並不僅於陽剛之美。

 

文字|葉綠娜  鋼琴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