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猶太人的聰明機智及鄧肯和丹尼斯的天生麗質的塔米麗絲,在丹妮絲-雄(Denishawn)弟子們形成的主流面前獨樹一幟。
獨立,不僅是現代社會中,個人要求受到特別尊重,個性要求得到充分弘揚的典型表徵,更是現代舞先驅們的顯著品格。這種品格在丹妮絲-雄這股美國現代舞「主流」之外的另外兩條所謂的「支流」中,表現得尤爲突出,而它們的創始人則是與「主流」中的第二代──瑪莎.葛蘭姆、朶瑞絲.韓福瑞和査爾斯.韋德曼同一時期。
一條「支流」的創始人是芭蕾出身的海倫.塔米麗絲(Helen Tamiris)。嚴格地說,這位猶太人的後裔不僅具備了猶太人特有的聰明機智,更擁有鄧肯和丹尼斯那樣的天生麗質。兩者的絕妙合一,便爲這位才貌雙全的女舞者在強大的丹妮絲-雄弟子們形成的主流面前獨樹一幟。
從貧民區的野孩子到大都會歌劇院的芭蕾演員
據說,她早在孩提時期,就開始在紐約東南端貧民區的馬路上即興作舞了。但萬幸的是,窮困不但未使她的家人潦倒,反倒滋養出了不少藝術的細胞和創造的靈感來。於是,她一位哥哥成了畫家,另一位成了雕塑家和音樂家。八歲那年,家人或許是爲了使她這匹極其好動,並且難以馴服的小馬駒那過於充裕,甚至過剩的能量得到合理排解,將她送到了亨利街區劇院習舞,老師是艾琳.陸易森(Irene Lewisohn)。
高中畢業後,她考進了大都會歌劇院的芭蕾舞學校(the Metropolitan Opera Ballet School),並很快進團,做了正式的群舞演員。在這裡,她接受了嚴格的義大利流派的芭蕾訓練,老師則是一代名流羅西娜.加里(Rosina Galli)。兩年後,她被借到布拉凱爾歌劇院(Bracale Opera Company)擔任第二女主角赴南美諸國演出,回國後又在大都會歌劇院做了一年的芭蕾演員,便發誓要從那足以窒息人類創作力的古典芭蕾中獨立出去了。不過,剛剛獨立的她,並未想過要去另立山門,她所需要是更加自由也更加火爆的肢體發泄。
茫然的心情將她引到了「現代芭蕾之父」米歇爾.佛金(Michel Fokine)的門下,但她很快就發現,這位現代芭蕾大師居然仍屬於嚴格的古典芭蕾,而他的貢獻只是第一次大膽地抛棄了情節,從而使芭蕾大踏步地回到了舞蹈的本體中來。不知所措的她,還學過一點鄧肯的舞蹈技術。但鄧肯倡導的那種自由與塔米麗絲心目中所追求的自由顯然有著質的區別──前者是以師法自然爲本的,而後者則是靈肉合一的痛快淋漓。
起步雖晚,卻也能勝過葛蘭姆等人
又經過了一年多的徘徊和籌備,塔米麗絲終於在一九二七年的十月九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次現代舞作品發表會──《舞蹈情調》Dance Moods。這次晚會的特點是:第一,使用了一批美國作曲家如路易斯.格倫伯格(Louis Gruen-berg)、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和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作品;第二,創作了除韓福瑞與丹尼絲-雄夫婦共同編的作品《悲劇》Tragica外,第一部美國的無聲舞蹈《女王漫步花園中》The Queen Walks in the Gar-den;第三,根據蓋希文的音樂《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創作了爵士舞《一九二七年》。整場發表會上的十二個舞蹈不僅充分地體現出了塔米麗絲獨立於丹尼絲-雄流派那種東方情調的舞蹈風格,更展示出她要「盡可能地按照美國的節奏和美國的歷史去跳舞」的創作道路。她深知自己成長和發展的土壤只能是美國新大陸的文化,她必須在自己的祖國去尋求出路和前途。
就編舞而言,塔米麗絲可謂大器晚成,《沃爾特.惠特曼組舞》The Walt Whitman Suite被「美國現代舞理論之父」約翰.馬丁譽爲她的最佳作品,而另一位著名舞蹈評論家和史學家瑪格麗特.洛依德(Margaret Lloyd)則這樣盛讚道:「倘若有誰能夠用舞蹈表現沃爾特.惠特曼的詩篇《我爲閃電的肉體而歌唱》,那就是精力充沛、電閃雷鳴的塔米麗絲。」
《還得多久,弟兄們》How Long, Brethren?(1937)、《前進》Adelante(1939)和《自由之歌》Liberty Song(1941)成爲她的三部最佳舞碼,而前者則首次爲現代舞的群舞作品贏得了頗有權威性的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大獎;《城北中央公園》Up in Central Park(1945)使她終於進入了黃金時代,而環球國際公司(Universal-International)爲其拍攝的電影,更將她善於將嚴肅舞蹈和流行舞蹈水乳交融的獨創才能傳遍了世界各地。這一年恰好是她的不惑之年。
百老匯中顯英雄本色
一九四六年的又一部歌舞劇《水上舞台》Show Boat標誌著她的編舞生涯開始走向鼎盛時期。塔米麗絲聘用了珀爾.普里莫斯(Pearl Primus)等黑人表演新秀,從而使得這部舞作與《城北中央公園》一樣,有場面輝煌、力度非凡的舞蹈。塔米麗絲因創作《水上舞台》和另一部百老匯歌舞劇《安妮,拿起你的槍》Annie Get Your Gun被《劇藝報》Variety推舉爲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六年演出季的最佳編舞者之一。一九四九年,由她導演的又一部歌舞劇《一觸即發》Touch and Go一舉奪得大名鼎鼎的美國戲劇最高獎──「東尼獎」(Tony Award)。
從現代舞領域進入百老匯歌舞劇團,使原來的以演唱爲主的音樂劇(musi-cal)變成了歌舞並重的歌舞劇 ,這或許是她,以及其他幾位現代舞蹈家的一重大貢獻。但與許多闖入百老匯之人不同,她的舉動不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出於她對現代舞的理想:現代舞不應成爲一種單槍匹馬和孤芳自賞的貴族藝術,而應成爲一種綜合性的和廣大觀衆喜聞樂見的普及藝術;與此同時,現代舞以其獨到的創造力,應該能爲商業化的百老匯歌舞劇增加復興或更新的活力。
或許由於自己的貧苦出身,她對弱者形成了強烈的同情心;或許由於對人類的精神與嗓音結合後產生的獨特震撼力,她具有某種特殊的敏感。塔米麗絲在其整個編舞生涯中,對內容和情調不同的《黑人聖歌》情有獨鍾。這方面,同樣沒有哪位白人編舞家可與她媲美。
獨立,對於先驅們來說,有時可能是某種明確的要求,有時則可能是某種不得已而爲之的舉動。
文字|歐建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研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