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並不特指二○二○年,楊銘隆也不想用舞蹈講一個在二○二○年發生的故事,「是一種未來感,一種強烈而遙遠的image。」
節目名稱:《2020》
演出單位:舞蹈空間舞團
演出時間:10月15~17日
演出地點:台北新舞臺
卡司與內容:楊銘隆編舞。此為舞蹈空間舞團十五週年的重點製作,舞蹈展現該團原有的肢體風格,但加入北京年輕創作者的音樂,構築對於未來新世紀舞風的想像。
確定指數:★★★★★
《2020》的意義有兩種,一種是時間,象徵未來;另一種是視力最佳狀態,許觀眾一個寬廣前瞻的視野。
作為一齣紀念舞團成立十五年的重點製作,《2020》不但身負概括多年成績的重任,也要預示、祝福未來。企圖明確旺盛,如何執行?擔任此作編舞的舞團藝術指導楊銘隆已有初步構思,現正積極籌畫中。過年期間他去了美國一趟,跟幾位有興趣合作的電腦音樂設計與舞台裝置設計洽談,有意參與的還包括北京電子音樂工作者。
針對《2020》企圖想像、構築的未來世界,許多文學、電影作品都實驗過,不過《2020》並不特指二○二○年,楊銘隆也不想用舞蹈講一個在二○二○年發生的故事,「是一種未來感,一種強烈而遙遠的image。」他說,比如電影《入侵腦細胞》的image就讓他印象深刻。至於演出如何呈現未來?楊銘隆認為並非只有時下流行的多媒體劇場一途,他也將儘量避免使用電腦影像,而是透過對舞蹈動作的重新組合與思考,讓舊有的身體語彙產生嶄新的意義。
(本刊編輯 楊莉玲)
口碑檔案
兼具傳統特色與個人才華。可見台灣人看待現代舞美學可能比我們還認真。
──伊莉莎白‧欣莫,《村聲雜誌》
楊銘隆的舞怎麼好看?
楊銘隆畢業於文化大學與美國伊利諾大學,曾參與游好彥舞團、古名伸舞團、舞蹈空間舞團演出,並於一九九四年進入著名的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擔任舞者。
以經歷來看,楊銘隆的身體融合了敘事抒情、機械性結構與接觸即興等各種流派語彙,而他為舞蹈空間所編作的作品,則具有意象豐富、動作流暢、組合多變的特色。例如《東風乍現》(2002),抉取布袋戲傀儡意象、演繹操控主題,舞者身體時而仿偶、動作機械化,時而在接觸即興式的動力轉換中呼吸流動,或是呈現純粹的動作組合。雙人舞見細膩,群舞展氣勢。(楊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