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楊莉玲

發表文章 56 篇
  • 國外知名藝術節雖足以成爲國人豔羨並效法之對象,但對於「藝術節」的認知、詮釋與做法各異,必須考量自我的目標與能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的藝術

    「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藝術節了?」藝術節的舉辦雖然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舞台,學者專家卻以更宏觀的角度探討「藝術節」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發展空間。

    文字|楊莉玲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專輯(一)

    超級陽光,連睡覺也跳舞——吳義芳

    印象中的他,似乎總在半空中。「在任何一張雲門舞作的照片中,吳義芳一定是那個跳得最高、動作最大、蛙跳一百八十度的舞者,只要是關心他的人,永遠都在擔心,擔心他的安全。」太太米君儒說,「但是,看他跳舞,不論哪個動作哪個角色,就像林懷民老師說過的,只有『過癮』兩個字可以形容。」

    文字|楊莉玲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從火爆浪子到溫緩雄獅——王維銘

    「以前的拼,現在看來其實是一種因為過度害怕、恐懼所產生的拼命,少了堅定;現在,我學會當下的糾纏就在當下思考解決。」抱著一種「來啊!看你能拿我怎樣!」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困境,如今的王維銘,已不再是那個在《我的鄉愁,我的歌》的〈心事誰人知〉歌聲中叼根菸、強裝心事重重的大哥了。

    文字|楊莉玲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兼具狂野與沉靜——魏光慶

    要比叛逆,在台灣,學跳舞的男生很少不叛逆,特別是在魏光慶生長的花蓮山區,「有個男人練舞簡直是奇蹟,」他說,而且,國中時代唸天主教海星中學的魏光慶,原本是要去當神父的,要不是看了那部電影《飛越蘇聯》。

    文字|楊莉玲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了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她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文字|盧健英 、楊莉玲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文字|楊莉玲、莊珮瑤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台北打擊樂團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專一的純然美感─台北打擊樂團「純粹擊樂」與國家交響樂團「新生代小提琴奇才列賓與NSO」 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團體。沒有喧嘩的言語與鼓譟的宣傳,總是在你正思忖著何時才能再聽到他們之時,悄然地端著一盤佳餚現身。台北打擊樂團一年一度的國人作品首演音樂會即將登場,一向重質不重量的台北打擊樂團對於演奏首演作品更是精益求精,每每讓首次見世的作品更加耀眼。今年受委託創作的作曲家有賴德和、黃婉真、金希文、鍾耀光與洪崇焜。賴德和的《幻想非洲》延伸作曲家近年來所嘗試的關於時間性的思考,而鍾耀光則以自創的易經作曲系統融合了東西方的相異點,並延續去年新作《第五號鼓樂》的手法與風格,完成了今年這首給擊樂六重奏的《第六號鼓樂》。世界首演是一首作品脫離作曲家之手開始真正參與音樂歷史的起點,台北打擊樂團的功力值得愛樂者親臨這歷史的時刻。 小提琴家列賓(Vadim Repin)將與指揮麥爾(Uri Mayer)共同揭開NSO的年度樂季。列賓這次帶來俄國作曲家蕭士塔可維契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首度與NSO合作的他,似乎有以這首音樂性與演奏技巧都具高度要求的曲目征服國內聽眾的企圖心,列賓燦爛華麗的技巧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如何傳達蕭士塔可維契曲中扭曲的情感,卻令人期待親眼一見。曲目中還有英國作曲家艾爾噶(E.Elgar)相當有趣的《謎之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試著閉上眼睛,聽聽艾爾噶的音符,猜猜看現在登場的是誰?(林芳宜) 舞蹈 放下嬰兒油,回歸客家母土光環舞集《平板》 如果我們把當今的舞團與舞蹈風格做成一張表,玩個連連看的遊戲,那麼,光環舞集,不假思索地應該會跟「嬰兒油」連在一起。 二十年前,劉紹爐夫婦離開雲門舞集另創光環,經過將近十年的摸索,終於在一九九三年發表《大地漫遊》,柳暗花明一遊驚人,奠定其「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的招牌風格。而《奧林匹克》一作獲得德國路德維表演藝術中心的「表演藝術創新獎」,更為光環打響國際名聲,此後的系列舞作,除了閃亮可見的嬰兒油,劉紹爐也據此整理發展出一套「氣身心」三合一的舞蹈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周成過台灣》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六弦琴的秋意─吉他演奏家蔡世鴻與杰森.維奧 吉他這樂器大概是所有樂器中觸角最廣的一項,從巴洛克到現代、從嚴肅音樂到爵士與流行音樂、從音樂廳裡與管弦樂團協奏的主角到幼教系統裡唱遊課的工具,無論哪一種角色,吉他總是有極為適切的功能。 在西洋古典音樂中,吉他是個重要且正式的獨奏樂器,歐美各大音樂院均設有吉他演奏科系,然而這個最動人的弦樂器,雖有少數吉他演奏家極力推廣,在台灣仍常被局限於民歌音樂的伴奏樂器。 本月份在兩廳院即有兩場精采的吉他獨奏會,首先上場的國內少數幾位具備古典音樂學院訓練背景的吉他演奏家之一的蔡世鴻,原本是畫家的蔡世鴻先後畢業於Arcueil Cachan 音樂院與法國巴黎示範音樂院,曾於法國楓丹白露所舉行的第一屆A.PONCE 國際大賽獲得第二名,這次除了台北國家演奏廳的獨奏會以外,還有於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室內樂音樂會,將與方圓室內樂團一起合作演出。 接下來是為被譽為最自然的演奏家的杰森.維奧(Jason Vieaux)。維奧十九歲即奪得美國吉他基金會(GFT)國際大賽冠軍,為此大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冠軍得主。自贏得GFT大賽之後,維奧即於美國與法國舉行密集的巡迴演出,更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合作協奏曲音樂會。一九九五年維奧擔任年度美國藝術大使,於七個國家巡迴,隔年再度贏得紐約納姆伯格國際吉他大賽大獎。此次來台,維奧的曲目既古典又經典:從巴赫的小奏鳴曲到阿爾班尼士的《卡達蘭奇想曲》,六弦琴的琴聲將為台北的深秋增添一筆微醺的芬芳。(林芳宜) 舞蹈 蝴蝶拍翅,世界變了?三十舞蹈劇場《發條蝴蝶培養皿》 在看《發條蝴蝶培養皿》之前,先聯想到的是劉德華、張柏芝主演的《大隻佬》,以及半年前上映的《駭客任務:重裝上陣》The Matrix:Reloaded。 想什麼呢?想《大隻佬》中的因果論,對照《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的程式決定論。不知道是不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或者只是兩部片編導的信仰不同?有趣的是,在思索著編導企圖傳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俄裔小提琴家穆洛娃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早慧的天才,奇特的挑戰─穆洛娃與帕胡德 相信台灣的愛樂者對於穆洛娃(Viktoria Mullova)與帕胡德(Emmaneul Pahud)一點都不陌生。今年四十四歲的慕洛娃,十六歲便得波蘭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首獎,一九八○年贏得西貝流士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兩年後拿走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牌。生於莫斯科的慕洛娃,昔日一手俄國音樂家特有的超級演奏技巧與斯拉夫民族的濃烈詮釋,曾經令卡拉揚極為激賞,也是卡拉揚大力提攜的眾多青年音樂家其中一員。一九八三年於瑞典尋求政治庇護之後,穆洛娃成為歐洲一顆極為閃亮的明星,與無數的樂團與指揮家合作令人讚嘆的演出。 而現年三十三歲的帕胡德更是屬於早慧的音樂家。二十歲即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院,隨即成為日內瓦音樂院長笛教授,二十二歲被指揮家柴利畢達克(S.Celibidache)延攬至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二十三歲起則進入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堪稱世界上同等級的樂團中最年輕的長笛演奏者。 這兩位音樂家的豐功偉業,台灣的聽眾應該耳熟能詳,近幾年他們不約而同地先後將觸角伸向爵士音樂界,錄製了不少與爵士樂手合作的錄音,穆洛娃甚且為了新專輯而特別新編披頭四的音樂。與兩人合作的樂團也十分奇特,首次來台的英國啟蒙時代樂團原為專演古樂的樂團,這次將與穆洛娃合作整場莫札特的音樂。而帕胡德將與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組成的古樂樂團,這次台北音樂會為該團二○○三年亞洲巡迴最後一站──合作,演奏巴洛克長笛音樂大師泰勒曼與巴哈的音樂。帕胡德雖屬早慧的天才,但是他對巴洛克音樂的詮釋將是他面對音樂嚴謹態度的最佳證明。(林芳宜) 舞蹈 身體開始唱歌聲動劇場《河唱──身體與聲音的探索之旅》 是不是,語言不可信,文字多歧義,於是我們開始注視身體聆聽聲音? 秋涼九月,我們在劇場裡聽見光環舞集唱著淳厚樸實的客家山歌;這個冬季,聲動劇場展開一場身體與聲音的探索之旅,編導謝韻雅要帶我們從冰河的記憶中甦醒,循著身體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南風劇團《致波赫士》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約瑟夫‧阿雷希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星群》降臨,經典出擊─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 世界最知名的音樂團體之一──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又來到台灣了!這個在音樂歷史上寫下開創性一頁的樂團,發展至今,跟當代音樂已經密不可分。也許台灣聽眾還記得在「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中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短暫的精采演出,這次他們不但帶來該團歷年來最受歡迎的曲目,更將演出當代音樂中的奇人作曲家賽納奇斯(Xenakis)的著名之作:《星群》Pleiades。賽納奇斯在一九七九年寫下這首日後成為打擊樂音樂中的經典之作,世人卻鮮少聽到完整的整套作品。再度登陸台灣,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將呈現完整的《星群》,愛樂者當不可錯過這個極難得的曲目。(林芳宜) 難得聽見的銅管現代音樂─阿雷希與簡文彬/NSO 約瑟夫‧阿雷希又來了!這位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長號首席,再度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曲目:葛隆大(GRONDAHL)的《長號協奏曲》、克雷斯東(CRESTON)的《長號幻想曲》。屬於長號的管弦音樂會已屬稀少,而這兩首現代作品,更是相當難得聽到現場演出的曲目,聽傲視全球的紐約愛樂銅管音色演奏極難一見的音樂,當是愛樂者一大享受。而下半場將由簡文彬指揮NSO演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革命》。這也是國內樂團極少勇於嘗試的一首交響曲,然而戲劇張力大與音色層次豐富的音樂,向來是簡文彬所擅長的方向,也是NSO較擅於表現的一個音樂種類。且讓我們看看,NSO將如何解讀充滿矛盾充滿力量的蕭斯塔可維奇。(林芳宜) 【舞蹈】 帶著童心玩跨界─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夢》與《童樂會》 春假及兒童節齊來到,正是表演團體搶佔親子市場的好時機。即將於四月中旬打頭陣的是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五月初接著有影舞集表演印象團的《@夢》,壓軸的則是雲門舞集2團的《童樂會》。 其實,以上節目所設定的觀眾群,只有《童樂會》鎖定在三歲到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不過,小朋友總要有爺奶爸媽或老師帶進劇場,所以也可說是親子同樂);《史》開宗明義宣告「親子舞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維也納愛樂雙簧管首席加布利爾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新年的音樂新鮮事 新年有新鮮事嗎?北市交與普羅樂團(廖嘉弘領軍)照例仿維也納愛樂傳統雙雙推出「新年音樂會」,只不過人家的傳統是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都算數,我們這兒定義更寬,北市交開出《阿爾卑斯交響曲》,連浪漫派後期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都納進,至於普羅則維持了正宗「維也納氣質」。 一月管弦樂的重頭戲,請鎖定林克昌與呂紹嘉。長榮由林克昌領軍,去年擴編後「試演」反應不惡,尤其整齊畫一、紀律分明的團訓及每場必演台灣(世界)民謠的鮮明形象,看得出長榮迥異於公設樂團的經營格局。不過企業與藝術立場究竟有無扞挌,月初的「創團音樂會」將有答案。 呂紹嘉又回來了,這回跟北市交合作,帶來舒伯特的未完成與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呂紹嘉受德奧音樂訓練,有心人或許察覺他反而鮮少在台北演出正宗德國曲目,如今有三百年光榮傳統的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光環的加持,這位台灣之子取回什麼樣的德國經(canon)值得樂迷期待。 本月的室內樂演出不妨體驗「NSO與加布利爾室內樂」,簡文彬邀請維也納愛樂雙簧管首席加布利爾來台演協奏曲,順道夥同NSO聲部首席,玩一場在實驗劇場的室內樂之夜,簡文彬當年在藝專主修鋼琴,亦將親自下海放「手」一搏,這場超鮮組合不敢妄稱絕後,但肯定「空前」。 本月獨奏家鎖定薛偉。這位同《梁祝》齊名的小提琴家,去年的紀錄是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組的評審及正式加盟EMI,成為該公司唯一一位全球發行的華人音樂家(胡乃元只做區域發行),此番帶來貝多芬《克羅采》,並與高市國協演《梁祝》巡迴各地,這位骨子裡中國血液與濃濃英國風格調合出的傑出華人捧著新片來台,奉勸死忠唱片的老饕樂友,可以出門聽音樂會了。(黃俊銘) 【舞蹈】 多「層」表演引深思─白舞寺《七匡乙咚》 俗話有一句:看一個影生一個孩子,原意大約是貶的,指人誇張其事、大驚小怪;可是,想像力就是這麼來的,藝術創作恐怕也少不了這個過程。 一個孩子,不論他是不是孤獨的,不用人教,他早晚會對著一個「他者」說話。這個「他者」有可能是空氣、紙娃娃

    文字|黃俊銘、楊莉玲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比利時爵士樂國寶圖茲.席勒曼斯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夏日圖清涼,聽爵士去─兩廳院爵士音樂節 夏日炎炎,來點輕鬆的吧!燕尾服、高跟鞋、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全部收到櫃子裡去渡假吧!比利時國寶爵士大師與口琴演奏家圖茲.席勒曼斯首度來台,這位出生於一九二二年的大師,本名尚(Jean),以偶像Toots Mondello和 Toots Camarata之名為藝名。三歲起便學習手風琴,後來改玩口琴與吉他。早期追隨強哥.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的風格,以演奏吉他加上口哨聲的旋律著稱。曾經跟隨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在歐洲巡迴,因此被古德曼所發掘,隨後並移居美國。曾經與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喬治.雪林(George Sharing)、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賈寇.帕斯托瑞斯(Jaco Pastorius)等著名爵士大師們合作。但是圖茲.席勒曼斯真正的貢獻卻是將口琴帶入爵士樂,將口琴演奏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次席勒曼攜同邁可‧岱爾菲羅(Mike De Ferro)三重奏一起前來,邁可‧岱爾菲羅三重奏的首腦人物,同時也是鋼琴手的邁可‧岱爾菲羅是上世紀歌劇名伶瑪莉亞.卡拉絲(Maria Callas)之子,最有名的錄音即以《美聲》Belcanto為名,這次加上圖茲.席勒曼,炎夏與喧囂也為之清涼沉醉了。 (林芳宜) 舞蹈 求新求變的芭蕾之路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四季》、《祭》與台北芭蕾舞團《茶花女》 人類文明的進展肇因於發明,藝術文化的枝葉繁茂端賴於創造,從無生有,從有中求取變化。歷史浩瀚、時間如長河,時至今日,恐怕再如何天賦異稟、再怎麼才華過人的藝術創作者,也很難平地起高樓般地無中生有。佼佼者眾,多半是將前人播種生根的移植嫁接,或是將各門各派的融會貫通、乾坤大挪移,而後不疑不懼、潛心修煉,成其一家之言。 有累積就有文化,有文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演出兩種「四季」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好熱鬧的八月─本土爵士、彩色「四季」與澎湃擊樂 八月實在非常熱鬧!除了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Party即將開跑以外,國內知名的爵士樂二重奏「啟彬與凱雅」也將在演奏廳演出一場以「台灣新爵士」為主題的音樂會。一年前捧著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演奏碩士學位回國的謝啟彬與張凱雅,回國之後在藍調與迴廊咖啡兩個場地固定演出,造福了不少爵士音樂迷,演奏之於,兩人也致力於爵士音樂的推廣與教學,可說是由學院紮實培養而出的全方位演奏家,這次進入兩廳院,啟彬與凱雅開出一桌親切的菜色,以兩人的成長回憶與週遭生活點滴為出發點,樂迷們即將聽到台灣自己的爵士之聲。 另外,六月在實驗劇場成功演出「大兵的故事」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本月將在新舞臺舉行一場「樂興弦樂美聲祭」,由指揮江靖波帶領樂興弦樂團演出兩種「四季」:韋瓦第與皮亞佐拉,聽聽看巴洛克大師與探戈大師眼中的四季是何種風情吧! 「擊樂.十方」是十方樂集打擊樂團今夏的重頭戲。除了吳丁連與潘皇龍兩首國人作品以外,還有一首為二十世紀初現代音樂大師瓦瑞斯(E.Varese)的〈離子〉Ionisation,〈離子〉可視為瓦瑞斯對打擊樂聲響的試驗,不但演奏技巧艱難,聲響上一向毀譽參半,喜歡的人覺得澎湃壯闊,而不喜歡的人視之為另人坐立難安的噪音,這首不常被演奏的曲子值得現場體驗一番!(林芳宜) 舞蹈 以身體寫經典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特別公演《薪傳》、《行草貳》 燠熱正午,車行台北街頭,強光下的柏油路面隱隱冒著蒸汽。 在因紅燈而停頓的片刻,乍見一尊佛像,佇立車潮中間低頭微笑。宛如時空錯置,眼前這幅圖像超現實得令人神魂飛散。綠燈車動,微笑的她自右而左移行,逐漸從眾車輛的遮幕中露出,才知她不過是被一輛小卡車運載著,去向不明。 這時忽然想起基督教友殷殷告誡的不可拜偶像,原來真有深意。對於那些屬神的、無可言詮的,沉默與留白即是最妥適的詮解方式;然而,眾多信仰依然留下了經典,或許,經典的存在,倒也不見得是「神」低估了人們的智慧或信心,而是為了傳佈、為了存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新竹之春音樂節向新竹音樂耆老蘇森墉致敬。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風城的璀燦樂音─第一屆「新竹之春」音樂節 兩廳院最近面臨十五年來最大的翻修計畫,台北音樂市場正悄悄南移? 最近新竹文化人士結合了產官學與在地媒體,籌辦第一屆的「新竹之春」音樂節,這項號稱「十倍速」的造城計畫,預計以十場音樂會、五場導聆、另有座談及向音樂耆老致敬等活動,邀全台各地「新竹幫」音樂家回老鄉報到,據悉主辦單位將邀李遠哲信心喊話,新竹人團結就是力量,排出的陣容一律是台北規格的高檔貨。 新竹幫有誰?醫師之子呂紹嘉、牧師之子徐頌仁、科學家之子林昭亮(菁英的小孩兒乎都會點什麼「音樂」,一點兒都不誇張)、青壯輩作曲家吳丁連、錢善華都有新竹血統。 首屆音樂節最大特色在於向新竹音樂耆老蘇森墉、楊兆禎致敬。前者高齡八十五,二年前交通大學才以口述歷史的記錄方式將其音樂創作、生平概要等網路化,建構了「蘇森墉音樂館」數位館,為新竹樂風鼎盛的來龍去脈,留下歷史的記錄;大會並將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由子弟兵學生組成的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竹嶺合唱團協助參興,預料場面溫馨感人,深具傳承意味。 此番媲美「布拉格之春」的藝術盛宴,台北NSO難得全團出動,展開多場室內樂及交響曲,其中吳庭毓領軍演出貝多芬、莫札特的三重奏,而銅管組則在星期日午後專為親子打造兒童音樂會,其他尚包括林昭亮、王健等人的國際巨星系列、及鋼琴家辛幸純的貝多芬奏鳴曲目。 新竹人向來自傲有香山夕照、大清牌坊、巴洛克老火車站,也有清交名校為新興科技業打造人才,但這座「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名大專以上知識分子」的風城,如果要更上層樓,第一屆的「新竹之春」,將是一個觀察指標。(黃俊銘) 【舞蹈】 偶像與經典齊飛─《拭窗者》與《天鵝湖》 威力強大的四月,有偶像,有經典,這個偶像屬於創作型,品貌兼具、才華洋溢,絕非一片玉女;這個經典則是沉澱了百年以上,被翻演的次數如天上繁星數也數不清。 要介紹偶像與經典,是史上最容易但現在最不容易的事。最容易是:愈早寫愈好寫,不過,愈晚寫,則愈容易找到「標準公式」;不容易是:要

    文字|黃俊銘、楊莉玲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音樂的往事追憶》書影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無處聽樂,何不讀樂?─李歐梵《音樂的往事追憶》 農曆過年如果想要進入表演藝術殿堂,可能要失望了。二月照例是各大表演場地的年保養時間,音樂家多休兵居家養精蓄銳,預備三月再戰。好藝有好報趁時鼓勵各位愛樂人攜本好書,圖個耳根子清靜,徹底賞心「樂」目一番。 文學批評界的重量學者李歐梵出音樂書,有沒有搞錯?除了家學淵源(其父為作曲教育家李永剛),數些人不知,這位任教於哈佛名校的文學家至今猶以未能出走維也納習指揮引以為「終生遺憾」。李歐梵過去嘗抱怨其名西化,註定了他的漂泊人生,可是他似乎不忘父親所取的「歐梵」(Orphens),可徹徹底底是希臘神話中音樂神的名字。 書名《音樂的往事追憶》,李歐梵坦言追憶是一種悖論,過去一去不復返,充其量只是一種「重尋」(re-search),他相信過去人生片段所能追拾的「浮光掠影」盡在音樂,也盡是音樂,因此寫就成書。 李歐梵談心目中的「荒島唱片」、也自曝發燒友間的版本心結;他談音樂學領域熱門的「音樂語言的反諷」,也勾勒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情誼。書中透露最喜歡的鋼琴家是米開蘭傑理。他似乎不同意貝多芬,認為貝氏是為音樂形式而作;「他的音樂沒有一首我感動,他沒有旋律」。李歐梵也認為極簡派的格拉斯(Philip Glass)拿庸俗當趣事,不在他的品味名單之內。 文學課堂上有回教到《遊園驚夢》,李歐梵正愁如何向美國人解釋白先勇筆下「美人遲暮」的心境,不知怎得,想起《玫瑰騎士》的元帥夫人,李歐梵式的「往事追憶」,可能就從這樣的況味開始述說。(黃俊銘) 【舞蹈】 傳達起始與重生的希望─《創世紀》 遲早,你會問人、自問或被問這樣的問題──我是從哪兒來的? 或許你的父母曾經半開玩笑地回答:「垃圾堆撿來的。」或是:「石頭裡蹦出來的。」也或許你曾靦腆但強作鎮定地打開人體構造圖,為你的孩子解析精卵相遇的結果,但這個答案並未能終止,因為父母的前代還有祖父母,祖父母的前代還有前前代,族繁不及追溯。

    文字|黃俊銘、楊莉玲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阮馨儀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五月風情,品味獨奏正當時 經過SARS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狂風般的席捲之後,五月,是個適合聽聽獨奏小品的季節。 堪稱身懷德奧傳統精華的德慕斯(Jorg Demus)、陽光男孩田波(Sergio Tiempo)及銀髮族的史蘭蒨斯卡(Ruth Slenczynska)將各自呈現鋼琴世界裡不同的面貌。 兩廳院推出的獨奏家系列將由兩位樂壇老將率先上場:蘇顯達與劉榮義,不同於蘇顯達嚴謹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劉榮義這位國內第一把交椅的雙簧管演奏家將呈 現多媒體的演出。另外在馬勒系列中受到矚目的樂壇新秀翁千琇,愛樂者將在五月聽到她的獨奏會。而一直在教學外,仍努力不懈持續舞台演出的長笛演奏家阮馨 儀,在這個月裡也定下了春季獨奏會。無獨有偶的,小提琴家陳幼媛的「法國時光」,將使初夏的台北充滿法式的呢喃。 獨奏音樂會或許沒有管弦樂或是室內樂音樂來得「聲光俱佳」,然而獨奏卻是最能直指人心的方式:音樂之於演奏者與聽眾、演奏者之於聽眾與音樂、聽眾之於音樂與演奏者,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效應或平衡呢?五月,是個適合體驗的季節。(林芳宜) 現代人思維的自然回歸「後現代」的音樂、美術與建築講座音樂會 因為SARS病毒的肆虐,使得台灣首屆現代音樂節在最後一刻化為烏有。幸好即將在實驗劇場展出的「後現代」講座音樂會,將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一窺現代人的文化風景。 什麼是「後現代」﹖它與「現代」有何關聯與不同﹖誠如策劃者陳漢金博士所言:「現代」反映出沒是的徬徨與焦慮,而「後現代」則流露出對於即將來臨的「新世代」(new age)天真、樂觀與期盼的情懷。 「後現代」的藝術裡沒有「現代」艱澀難懂的語彙,沒有創作技巧的競技,只有現代人自然流露的思維,是「現代藝術」披荊斬棘之後的一種精神回歸,是追尋文化根源的一種展現。 此次講座除了有彭廣林、姜智譯、何君恆、吳世傑、陳詩愔擔綱的弦樂四重奏與鋼琴演出外,更邀來美術界的顧士勇、建築界的陳天祐,觀眾將可從視覺與聽覺的經驗中領略「後現代」的美。(林芳宜) 【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一場解構公式、傾聽彼此的歷程

    對於成立十年的古名伸舞團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乎與舞團、古名伸本人劃上等號的「接觸即興」。歷經古名伸多年的推廣,這種舞蹈方法不僅成為舞蹈教育中的一環,也被本地劇場工作者視為重要的表演訓練。接觸即興不拘肢體形式,打破打破技巧規範,並要求參與者仔細傾聽共舞夥伴的身體訊息與慾望,讓表演者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表演更自在。

    文字|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NSO的室內樂音樂會將展現團員們的另一種能量。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喧嘩的初秋 秋老虎持續耀武揚威,卻是每年音樂季開始的滋味。隨著兩廳院展示新面貌,這兩個月的音樂節目也多得令人目不暇給。管弦樂方面,有泰密卡諾夫帶領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這次帶來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與穆索斯基的作品,要聽原汁原味的柴可夫斯基,非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莫屬。另外德國兩大廣播交響樂團──北德與法蘭克服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一前一後蒞臨台灣,連曲目都極為相似──貝多芬與拉赫曼尼諾夫,或許可以做個比較,也是樂趣。而終於如願來台的龐克小提琴家甘迺迪(Nigel Kennedy)帶著他的龐克髮型(或許臉上依舊畫著迷彩)與華沙室內管弦樂團,將為台灣的聽眾演出他的招牌曲目──《四季》,甘迺迪其快無比的速度雖然仍是音樂界的一項指標,不過聽他的音樂會當然是除了純粹聆聽以外又多了視覺的娛樂效果。 至於室內樂方面,連著三場的NSO室內樂音樂會,算是難得的策畫,罕見有趣的曲目將可以看到NSO的音樂家們另一種能量。另外,第二屆的「啟動台灣的聲音」開跑囉!有異於第一屆不分編制的策畫方式,今年以編制為考量,將同類型的曲目安排成同一場音樂會。十月首場便是由台北愛樂合唱團所擔綱的合唱篇,將演出許雅民等的現代合唱作品。 充滿著演出節目的秋天,絲毫感覺不出蕭瑟的味道,演出前到劇院的廣場看看點點噴水夜燈、到誠品翻翻書、還有大風吹不進的咖啡座,這個樂季開始,音樂會似乎已經不再是單純聽覺的享受了。(林芳宜) 舞蹈 歷險不斷,舞動孩子的想像雲門舞集2《波波歷險記》 雲門舞集2團原訂在今年五月演出的《童樂會》,因SARS延期,經過半年的重新思考,這齣首次為兒童創作的舞作,更名《波波歷險記》,終於要在十一月面世。 從《童樂會》到《波波歷險記》,似乎顯示了舞團對於創作方向更為清晰,觀眾從《童樂會》的諧音「同樂會」所得到的暗示──作品的歡樂氛圍──過渡到一個含有主人翁、歷險故事的具體明示,應有助於提高購票前的預期與信任度。 也在今年獻出第一齣兒童舞作的舞蹈空間舞團,四月中呈現的《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黎海寧(前左)應羅曼菲(前右)之邀,來台為雲門2排《創世記》。
    專輯(一)

    肉身書寫的拼貼神話

    作品機敏細膩卻又狂野混亂的黎海寧,帶著她的《創世記》再度來到台灣與觀眾見面。向來擅長從文學中汲取創作靈感的她,這回取材各民族的創世神話,經由與雲門舞集2舞者的激盪互動,將呈現一齣台北版的《創世記》,是否也能為台灣「傳達起始與重生希望」呢?

    文字|楊莉玲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