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浮的《槍殺鋼琴師》大量使用爵士樂,作為年輕、狂放、不羈的表徵。(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就是愛爵士! All That Jazz! 當爵士遇上電影

全球爵士電影大集合

爵士樂是美國國粹,也是黑人的驕傲。然而,影史中為數不多的爵士樂電影,卻幾乎全由白人執導,爵士,常只淪為片中的瑣碎背景。對父親是爵士樂手的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來講,這代表著歷史詮釋權的喪失。一九九○年代初,他拍出第一部黑人自己執導製作的爵士樂電影《愛情至上》

爵士樂是美國國粹,也是黑人的驕傲。然而,影史中為數不多的爵士樂電影,卻幾乎全由白人執導,爵士,常只淪為片中的瑣碎背景。對父親是爵士樂手的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來講,這代表著歷史詮釋權的喪失。一九九○年代初,他拍出第一部黑人自己執導製作的爵士樂電影《愛情至上》

要瞭解爵士樂,挑幾部好的樂手影片,或許是不錯的方便法門。

美國─鳥》

      《午夜時分》

      《堪薩斯情仇》

      《愛情至上》

      《天堂陌影》

以螢幕硬漢角色聞名影壇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除了西部決鬥警匪槍戰,還是位超級爵士迷。他曾執導以綽號「大鳥」的爵士音樂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一生沈浮為藍本的電影《鳥》Bird,成績斐然。

同樣關於樂手,法國導演貝特杭‧塔維涅(Bertrand Tavernier)的電影《午夜時分》Round Midnight,則是紀錄一段跨國友誼,如何幫助爵士樂手主角,在他鄉異國尋求生計。男主角找來具有類似遭遇的名薩克斯風手戴斯特‧哥登(Dexter Gordon)詮釋,入木三分的演技曾讓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入圍。

此外,老牌導演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堪薩斯情仇》Kansas City,表面上以一九三○年代老美的黑金掛勾與男歡女愛為題,片中真正重頭戲是發生在爵士俱樂部中,他找來大量中青壯派樂手演出咆哮年代的樂手,新舊傳承,真材實料,對飆互演,一時傳為樂壇佳話。

爵士樂是美國國粹,也是黑人的驕傲。然而,影史中為數不多的爵士樂電影,卻幾乎全由白人執導,爵士,常只淪為片中的瑣碎背景。對父親是爵士樂手的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來講,這代表著歷史詮釋權的喪失。一九九○年代初,他拍出第一部黑人自己執導製作的爵士樂電影《愛情至上》Mo’ Better Blues

《愛情至上》原片名為“A Love Supreme”,取自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經典專輯名,片中史派克‧李找來了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與衛斯理‧史奈普(Wesley Snipes)擔任主角,並根據諸多爵士樂手的傳記野史,虛構了片中兩位樂手既合作又鬥爭的創作糾葛與三角戀情;幕後捉刀代吹者,是美國青壯輩極優秀的兩位樂手Branford Marsalis與Terence Blanchard,配樂全是原創新作,極為精采。片中一段主角孤坐房間,出神狀況,即興作曲的片段,史派克‧李用鏡頭360度推軌不停環繞丹佐‧華盛頓的方式拍攝,堪稱經典。片末主角因諸事糾葛,牙齒慘遭惡徒打落,無法再吹奏小號的辛酸,讓人聯想到名小號手Chet Baker的遭遇。《愛情至上》在歷史意義、拍攝手法及音樂原創度上,都是影史上十分優秀的一部作品。

爵士片,不一定是傳統的商業劇情片。史派克‧李在紐約大學電影系的學長賈木許(Jim Jarmusch),一九八三年以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用剩的黑白底片拍攝處男作《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結果一炮而紅。這部低成本的獨立製片,找來紐約爵士音樂家John Lurie配樂並擔任男主角。有別於一般爵士樂電影的熱鬧搖擺,John Lurie用低調、簡潔、冷靜的曲風來搭配賈木許的影像風格,成績斐然,現已成為獨立製片經典。兩人後來合作的另部電影Down By Law,亦受好評,開創了爵士樂與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加拿大─《裸體午餐》

加拿大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一九九一年時拍攝敲打派文學大師William S. Burroughs的經典《裸體午餐》Naked Lunch,並找來自由爵士大師歐涅‧柯曼(Ornette Coleman)配樂,影像與音樂的實驗相輔相成,十分成功。

Jazz Goes Global,歐洲也發燒

法國─《死刑台與電梯》

      《斷了氣》

《槍殺鋼琴師》

《巧克力》

一九五○年代以後,美國爵士樂由於受到搖滾樂流行影響,市場大量萎縮,使得樂手不得不努力開拓海外市場,間接使得爵士樂的影響,擴散全球。也讓之後許多重要的爵士電影,並非美國產品。

最經典的非美國爵士電影配樂,堪稱法國新浪潮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在一九五七年拍攝的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當這部取法美國B級警匪片的作品正在剪接時,爵士樂大師Miles Davis正巧來到巴黎演出。樂迷導演馬盧見機不可失,便死纏爛打,終於說服Miles利用一晚,即興地為這部電影完成配樂。今天人們回顧這部法國新浪潮的經典作,除了讚嘆馬盧將女主角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拍得動人不朽外,更會發現全片風格與節奏,都與Miles的配樂緊密結合。在《死刑台與電梯》之前,鮮少有聘請爵士樂手為全片配樂之舉,本片因此可說開風氣之先。

一九五○年代末興起的法國新浪潮運動,反對舊法國電影的老態龍鍾,主張取法當時美國電影的年輕活力。被這些年輕導演所鼓吹的「新」元素,除了警匪類型、戶外拍攝、自然演出外,當然,還包括了「爵士樂」。於是,新浪潮的早期經典,如高達(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或楚浮(Francois Truffaut)的《槍殺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都大量使用爵士樂,作為年輕、狂放、不羈的表徵。

另外,新浪潮導演喜好使用的「跳接」(jump cut)風格,亦即在鏡頭與鏡頭間快速,未必有邏輯地快速轉換,藉以營造出一種快速、辯證、即興、節奏的感覺,被有些學者認為根本是當時的新浪潮導演受爵士樂影響,將影像「爵士樂化」後的結果。這麼說來,現在還很愛用「跳接」手法的導演如王家衛及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等,恐怕還欠爵士樂一份情呢!

除了新浪潮外,優秀的爵士樂電影配樂,還包括法國導演Claire Denis以她童年居住非洲經驗為藍本拍攝的Chocolat。為了在劇中重塑童年氛圍,她請到南非爵士鋼琴大師Abdullah Ibrahim配樂,全片洋溢著著特殊的非洲爵士樂色彩,讓人見識爵士樂融合其他音樂元素的能耐。

義大利─《親愛日記》

來到義大利,在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一九九四年自導自演的電影《親愛日記》Dear Diary中,導演一邊騎著Vespa機車在羅馬閒晃,不斷地喃喃自語高談闊論。片中最經典的一個片段裡,百感交集萬分悲傷的他,開始騎車尋找義大利導演巴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被暗殺的地點,整整五分鐘的電影片段,閉嘴不語,鏡頭只照著他的Vespa機車屁股與羅馬景色,配上鋼琴家Keith Jarrett的經典鋼琴獨奏專輯The Koln Concert片段,千言萬語的哀戚之情,卻無聲勝過有聲。莫瑞提聰明、精準的選曲,使這部電影為他贏得了當年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澳洲─《澳洲爵士春秋》

爵士也挺進南半球,澳洲導演Rolf de Heer的電影《澳洲爵士春秋》Dingo裡,又祭出了爵士大神Miles Davis,但這次是請他演一位爵士樂手,巡演南半球時因班機故障,從天迫降在澳洲一個小鎮。一時興起的Miles,決定在飛機翅膀上現場演出,感謝村民款待,這場不按牌理出牌的現場演出,影響了一位澳洲小男孩的一生,劇情有點無厘頭,但倒清楚地點出了爵士樂全球化的趨勢。

日本─《肝臟大夫》

《會社物語》

亞洲也別缺席。日本長期受外來文化影響,怎會沒有爵士樂電影?將於今年九月初來台表演的爵士大師山下洋輔,便曾為日本名導今村昌平描述二次大戰的電影《肝臟大夫》配樂,標題曲已成為山下大師的經典曲目。另外,最令我感動的日本爵士電影,莫過於市川準一九八八年的《會社物語》。片子描述日本東京商社裡,一群即將屆滿退休的老職員們,在人生即將轉換的茫然失措下,如何把握最後時光,集結社內同好組織爵士樂隊,好在離職會上,最後放縱一次。《會社物語》英文片名的“Memories of You”,除了是爵士名曲外,也代表著一段年輕時,對於爵士樂的甜蜜記憶,爵士樂代表著他們的世代與年少純真。這部電影,雖然沒有知名爵士大師客串或配樂,卻那麼地真實動人,訴說著爵士樂如何在人生的某個相遇點上,或多或少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也許,就這樣去看一部爵士樂電影,你也會像《澳洲爵士春秋》裡的小男孩,或《會社物語》裡的日本Salaryman,就此有些或明或暗的改變亦未可知。

 

特約撰述|張世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