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說,所謂的「歷史」總是偏離人的境遇和感受,我們無法從中看到凡人或庶民記憶,他欲藉由《西出陽關》寫出時代對這群老兵的嘲弄,再現歷史的悲涼。
PROGRAM 屏風表演班《西出陽關》
TIME 10.8~17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 33939889
西門町這個新舊雜陳的所在,光采絢爛的繁華商集林立,一轉個彎又是另款風景,被稱作「紅包場」的歌廳傾軋於闇黑窄巷間,霓紅閃爍、樂音震響,離鄉背井的老兵在這裡排譴寂寞和鄉愁,清一色老歌寓含的盡是對「家國」的懷想。
從紅包場出發,演出歷史悲涼
編導李國修在民國七十七年首度探訪紅包場,記錄這個西門町特有文化現象,挖掘出一則又一則,被歷史棄之一隅、暗自頹傷的老兵故事,編寫成《西出陽關》。李國修說,所謂的「歷史」總是偏離人的境遇和感受,我們無法從中看到凡人或庶民記憶,他欲藉由《西出陽關》寫出時代對這群老兵的嘲弄,再現歷史的悲涼。
《西出陽關》故事背景橫跨中國近代四十年的歷史,由過去、現在和回憶時間並列交錯。主角「老齊」和所有的老兵一樣,因國共之爭,從民國三十九年海南島撤退來台至今,和他在家鄉假結婚的妻子分隔四十年。老齊落根台灣,對國、對那位名實不符的妻子守了一輩子的忠貞,「西陽關」歌廳中的小歌女成了他最好的慰藉。舞台上小歌女的婆娑身影、眼波流轉,他彷彿又見到遙遠家鄉的她,那記憶中年輕的容顏,依舊滿身光華的新娘。在老齊心中,一廂情願地相信,她會為他守住一輩子的貞節,然而當他重返闊別已久的家園,再見到她時,她竟已嫁作人婦。
「必然失落」反映人在時代洪流裡的無力
《西出陽關》從七十七年首演至今,共推出三個版本,腳色事件均有刪修,但編導李國修堅持不變的是,劇末老齊抑鬱而終,帶給觀眾無限惆悵的悲劇結局。為何必然失落?身為外省第二代的李國修認為, 「對土地的歸屬和認同」從來是他作品貫穿的核心命題,「必然失落」反映人在時代洪流裡的無力,也提醒觀眾歷史的真實不能被粉飾或刻意遺忘,這個無法抹去的傷口需要合理的注視。
即使李國修自稱他對政治冷感,《西出陽關》裡卻處處觸及國族意識,充滿李國修式的政治觀。從去年的《女兒紅》到今年《西出陽關》,「台灣就是你的根」不斷地在作品中被強調,無論是否政治正確,至少帶給觀眾在動盪不安時局中,一種「安身立命」的心靈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