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天堂裡的芭蕾舞者(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郭德堡與天鵝湖的約會

人間天堂裡的芭蕾舞者

側記蘇黎世芭蕾舞團

在湖光山色、一大片天藍水藍包圍下的的蘇黎世城,三十餘萬居民享受著人間天堂般的美景;而隸屬於歌劇院的蘇黎世芭蕾舞團舞者,就在這樣的美好環境下,享受她們摯愛的舞蹈!

在湖光山色、一大片天藍水藍包圍下的的蘇黎世城,三十餘萬居民享受著人間天堂般的美景;而隸屬於歌劇院的蘇黎世芭蕾舞團舞者,就在這樣的美好環境下,享受她們摯愛的舞蹈!

瑞士第一大城蘇黎世(Zurich),一定是最接近人間天堂想像的城市之一。這裡空氣清淨,油煙、廢氣好像俱不存在;這裡水道、湖泊清澈透光,白天鵝、水鴨悠哉遊哉,白鵝身上羽毛雪白地如剛通過自動洗車間一般潔亮,導遊誇張地指著流動於城中心的渠道說,這水,可以喝,真的!雖然她說不會鼓勵我們真的去試,但她保證市區內七百口噴泉每一口都可生飲──只是蘇黎世人還是慣飲礦泉水,超市架上滿是清淨高山來的泉水,乾淨再乾淨,好奢侈的生活。

這裡遠望是山,近看是水,蘇黎世湖橫亙城邊,狹長綿延,湖光山色,帆影翩翩。沒有垂柳灞橋,湖面完全不見人工建築,三十幾萬城市居民享受一大片無遮無蔽的天藍與水藍,光這份空曠,就讓人感嘆。朋友指著某棟屋宇上方架起的支架,像定位針一樣,屋角各個角落都有一根線向天伸出,說是為了屋宇翻修,先把未來增高高度標示出來,重要的是天際線,城市居民如果同意了這屋子未來的天際線高度與形狀,投下同意票,便可進行整修。哇,這又是多大奢侈與規範?!

在人間天堂裡的享受芭蕾的舞者

我們台灣來的「菜鳥」記者,一路所見所聞,都是這些喟嘆。待踏進蘇黎世歌劇院芭蕾舞排練室,五十餘名舞者跟著助排一遍又一遍操練基本動作,點、點、點,大跳、旋轉,落地前再加自旋三圈,定點……,每個人腰桿細纖挺直,臉龐素淨,神情投入,每一個動作都是印象裡古典芭蕾那麼極致、優美、乾淨,「在這屋子裡,大概不必管人間疾苦了吧!」有人發出了最「絕對」的感嘆。也是,古典芭蕾本來就像潔淨的天堂、莊嚴的世界,講究的是美,規範嚴謹的美,蘇黎世芭蕾舞團的舞者在這裡享受他們摯愛的舞蹈,一百多年前發展出來的古典美學,巴洛克一樣聖潔無瑕、光榮和諧的美感。屋裡屋外,觀感無差,這是芭蕾舞者天堂之一。

蘇黎世芭蕾舞團是蘇黎世歌劇院所屬團體之一,五十三名舞者,來自二十幾個不同國家。蘇黎世歌劇院有六百餘名員工(含行政、藝術、技術部門),執行一千兩百個座席的歌劇院一年近三百場演出,主要是歌劇(占四分之三),其次是芭蕾。歐洲歌劇院主要觀賞人口都是在地民眾,蘇黎世真正居民只有三十餘萬,流動人口高達一百萬,歌劇院每年賣出三百二十萬張票,平均起來,大蘇黎世居民每人每年至少進歌劇院三次,總票房每場均可達八成四以上。觀眾支持了歌劇院最大經費來源──包括必須經由市民同意的政府提撥預算(占總經費52%)及票房收入(占總經費35%),另外的10%及3%來自企業贊助及其他收入(版權、出版品),瑞士銀行(UBS)是最大企業金主。

史波爾列讓舞團走向世界

芭蕾舞者領月俸「上班」,每天排練、上課、演出,蘇黎世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史波爾列是他們的大家長。在一九九六年史波爾列接掌舞團之前,蘇黎世芭蕾舞團可能薪資無虞,卻沒什麼知名度,史波爾列改變了這一切,他讓舞團走出蘇黎世、巡迴世界,更重要的,端出許多成功作品,讓舞者跳得盡興、舞得榮耀。

史波爾列最重要的「政績」大概是編創許多令觀眾、評論皆大表歡迎的作品,尤其一系列以古典曲目為主題創作的音樂家系列,如《布拉姆斯─一齣芭蕾》、《舒曼─兒時情景》以及相當多的巴赫系列:《郭德堡變奏曲》、All Shall Be等等。這一季(04’~05’)也有一齣根據馬勒(Mahler)第五交響曲創作的新作。此外,史波爾列破除藩籬,引進全球知名編舞家作品,如佛賽、季利安等大師之作,增加舞團劇目、充實表演經驗、涵養舞者身體語言,最近一次(二○○四年九月四日首演)演出林懷民作品《烟》,即是再一次與全球編舞家交流,更是第一次與亞洲編舞家合作。

音樂與肢體相應和的《郭德堡變奏曲》

史波爾列的《郭德堡變奏曲》Bach─Goldberg Variations創作於一九九二年,當時他還在德國杜塞朵夫「萊因德意志劇院」擔任藝術總監。這是史波爾列最知名、公認為代表作的作品之一,去年(2003)於香港藝術節演出,果然相當受歡迎及肯定。跟史波爾列近年較少編演敘事長篇芭蕾舞劇一樣,《郭德堡變奏曲》也只是抽象概念,主要是「與巴赫音樂對話」,為此,評論曾將史波爾列形容為「把音樂視覺化」的人。

這支被台灣唱片市場包裝為「國王的安眠藥」的巴洛克鋼琴曲,長達八十分鐘,現場鋼琴伴奏與舞者相映,是另一種聽覺享受與演出,史波爾列以音樂為對話對象,假想記憶、流光為思緒內涵,舞者身著紅、白、青、藍等單一亮質緊身舞衣,呈幾何構圖伸展肢體,不夾雜思想、情感、哲學或文學。評論說,這支舞「如同鋼琴上的黑鍵與白鍵,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三十種水晶結構般的炫目變化」,是的,一切看似單純,卻在純粹中散發著令人屏息的美,這是古典芭蕾與現代美學交匯的精神詩篇,是來自人間天堂般的芭蕾城市天使的美麗降臨。

 

文字|紀慧玲 資深藝文新聞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AR名詞解碼室

郭德堡變奏曲

這是一首為治療失眠而寫的曲子。

十八世紀德國駐俄國大使凱瑟林伯爵時常會有失眠情形,而當時年僅十四歲的郭德堡是長年跟隨在大使身旁的人,便時常徹夜不休彈大鍵琴以幫助凱瑟林入睡。由於大使仰慕巴赫,便央請巴赫能不能為他寫一些比較柔和的大鍵琴曲子,好讓郭德堡半夜裡為他演奏以一解失眠之苦。巴赫隨即以極短的時間,在一七四二年完成了這首龐大的變奏曲,取名「郭德堡」,他拿到的酬勞是一個裝了一百個古法蘭西金幣的金杯。

凱瑟林大使非常喜歡這首曲子,暱稱它是「我的」變奏曲。每當他失眠時,就呼喚郭德堡:「為我彈一首我的變奏曲吧!」全曲共有三十段變奏,加上首尾的旋律「曲調」(Aria),共三十二段音樂,其中賴以開頭與結尾的「曲調」,最早出現在比這首曲子早十五年前巴赫在寫給第二任妻子的音樂筆記「瑪達蓮」裡。(盧健英)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