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慧玲
-
蜉蝣ㄘㄗ
旱溪底曾經滾動的石礫聲
肩負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官方如果踏實認真,早該好好整理讓古稀劇種、音樂得以重新認識的方式再次復育於一方舞台,儘管關心觀賞者勢必小眾,仍須慎大壯為。旱溪溪底仍有生命脈脈,儘管入目都是水泥封阻,人們如何打開思維重新親水、禮敬自然呢?從漂浮的高架鐵道下看凡塵,太多太多真實故事與文化內容,不在建築那邊,在無聲的另一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戲曲
肉身有限妖不成妖 翻騰怪美贏喝采
傳統戲曲以敷演歷史與民間傳說為主,《西遊記》、《白蛇傳》等等妖怪主角的戲碼遍布各劇種,不管妖怪角色正派反派,總是能以精湛身手贏得戲迷大大喝采。真人扮妖有限制,台灣布袋戲偶發揮奇想,造型聲光更是盡情揮灑。台灣歌仔戲的妖怪戲不多,但以演出神怪戲出名的明華園就有不少經典角色。國光劇團的新編戲也做過《狐仙故事》,狐仙三世變女又變男。擅長胡撇仔風格的奇巧劇團把日本妖怪也搬進戲裡,《鞍馬天狗》造型創意又吸睛
-
蜉蝣ㄘㄗ
未被發明的傳統
歌仔戲「傳統」並未被發明,廖老師也未宣稱自己的表演即代表「傳統」。了解廖老師數十年來努力精進歌仔戲表演,或回頭思考歌仔戲百年來不斷與時代同步改變的現象,至少可援用《被發明的傳統》書中一個論點來看待歌仔戲某些「新發明」,也就是,歌仔戲面對舊風俗勢微時刻,屢屢產生動力,讓新事物有隙可入,時代劇、社會寫實劇、胡撇仔、金光變景,都是為適應新舊衝突的美學認知。
-
蜉蝣ㄘㄗ
如此黑暗,如此親密
部落不再是想像中的「理想」部落,就像鄉鎮的改變,太多層疊建設抹消了人們原來的生活軌跡,加上認識上的需要,如今有更便捷的部落旅遊、工作坊、部落劇場、山野體驗,讓識與不識的雙方短時間接合。但談及認識,作為智性的理解,我們需要多少背景架構、歷史分析、現況說明、主客參照,對照龐大的知識體系及認識需求的起點。我不禁懷想(也懷疑)起當年那漆黑的印記
-
蜉蝣ㄘㄗ
《劇場》裡的劇場
主角緘默,觀眾要從現成物去辨識,一九六五年創刊的《劇場》雜誌字體還活跳跳著,十本鎖存於展框裡,不知誰說話:「徵求你做我們的演員。只要你覺得你可以。只要你不敢開口向我們要錢要飯要車票。你可能演的角色,看演出預告便知。」哈,這不就是今日素人演員open call嗎?截自雜誌裡的文字,回聲式轉回半世紀前,半世紀後素人、樂齡當道,沒想到先輩口氣卻如此叫囂挑弄。
-
蜉蝣ㄘㄗ
向北的薰煙
有次在松山車站廣場,古冊戲的齣頭,暗濛濛幾十個觀眾而已,兩個男人走到棚腳,聽了兩三分鐘,互相聊起來說,「差去了」,相偕走了。這種厲害的觀眾在外台戲常見,三言兩語就知台上的戲齣與角色,算是行家。如今專演傳統戲的職業布袋戲班幾乎沒了,最多只剩文化單位邀請演出。一個世代接續一個世代,永遠都有「傷慢」的遺憾,如果不要殘留虛有其表的傳統,認真來看,還是得把主演身口合一的絕活喚起,哪怕聽不懂,也得硬聽。
-
蜉蝣ㄘㄗ
撩愛的功夫
眼前這幕,像極一九八○年代侯孝賢電影曠鄉少年戀愛男女既壓抑又爆炸的怪扭情愫,明明不該直喇喇光天化日上演,卻無畏地自在坦然。我好像嗅聞到一股荷爾蒙味,蒸騰著配合中南部天空,好比過往有時在南部田野看路邊歌仔戲,濃妝豔抹其實不見得浮誇勝過都市戲班,但「駛目箭」放電功力在豔陽陪襯下,如七彩雲霓,更叫人想入非非。
-
蜉蝣ㄘㄗ
看不見的泉州城
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望泉州南管音影,因為曾身在彼城,被南音包覆,很難不憶起那周身瀰漫的音暈。即至今年看到泉州「空城紀」,固然無一絲音聲,畫面裡光亮的建物、平整的馬路也恍如異境,我才猛然想起,那個靜好的聲音曾經襯著青石板路叩叩的回音才顯揚。而青石板路,挖個精光,刨骨剔肉,還給了時間。
-
蜉蝣ㄘㄗ
破在家,還是好出門?
潘京樂懷抱八角月琴,坐在幕邊彈唱模樣,幾乎沒印象了。「『前聲』潘京樂最神,他會隨著劇情人物『演出』,模擬小旦假嗓時,嘴巴噘得小小的,臉蛋隨著小旦婀娜神態左右搖晃;劇情緊張時,他瞪大眼神,『演』給其他後場看,鑼、板胡知曉,節奏跟著就急促起來。」這般鮮活,挺像作假,廿五年記憶淘洗的結果是,自慚遺忘能力無比噓稀。
-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策展體現各地創意 拉進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各地藝術節舉辦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團製作的巡迴大串連,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讓個別藝術節呈現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舉辦的「跳島舞蹈節:新竹跳」、邀來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策展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基隆「聽潮招待所」等。「藝術節就是創造一次人與人相聚的時刻」如何讓這樣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讓藝術與人得到更有意義的互動,是在地藝術節可持續深耕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傳統藝術節目陡增,展現創新力量?
青年接班展長才 繽紛華采奔未來
愛好傳統藝術的戲迷、樂迷,可能都有發現這一年可說是傳藝演出爆量的一年,而且除了量的蓬勃,更有質的變換,新編創作如潮湧來,更有許多為青年戲曲人才打造的展演舞台,讓他們的技藝與創意被更多人看見,這都讓我們看見傳統往下扎根的實力與努力,同時也看見傳統向未來奔湧的張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哀悼戲曲 虛空一場
栢優座版《椅子》雖說荒謬,卻更多是譏諷與奚嘲,華麗演繹,不惴不懼。虛空的反面其實是過度認真,如果再犀利些,對戲曲的嘲弄再刻意些,這一堂荒謬底深沉的悲哀就更巨大,睇視著的觀眾也才會冷直了背,暗自愧慚吧。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等待追隨的前行者
很多答案,大概從這突至的告別來到才要揭露。就像我們一定忘了,周逸昌回來搞劇場其實已是初老中年近四十歲年紀,他混過的洋墨水、喊過的台灣魂,大概都可海量。他總是閃著奕奕的眼神,又狂抽菸,笑臉迎人,談起藝術又毐舌狠準。叨叨碎念,用行動與實踐在劇場混了半輩子。他是前行者的一代,不曾讓人覺得老去。直到今後,關於他的傳述,才要展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
企畫特輯 Special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空氣》是要說什麼?意欲描塑空氣之輕、身體在空氣裡的懸浮感,抑或機械文明下,身體反被吞沒、下墜?如果身體最終下沉失效,它的抵抗對象是什麼?難道是飄帶;在編舞家的概念底,重新運作身體一套語彙與體系,是不斷連動的紐鍊式旋轉,這套語法如何表現空氣中流動、漂浮,仍應由身體提出提問與解答,但似乎在還未及觀賞注視之下,漂浮的主題已由敘事取代,身體成了無意義的代言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網路時代 評論舞台開闊更多樣!
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從報紙專欄首開先例,平面媒體沒落後,逐漸轉入網路平台各自發言,從個人感性抒發到培養專業理性批判,可謂眾聲喧嘩,各有立場。評論的累積、演後討論形成的文本,都是建構台灣表演藝術立論的知識檔案,如果我們不當評論的生產也是匆匆流逝觀後感而已,則更多好文的產生將足以協助我們觀視著台灣的創作力如何、為何,邁向未來。
-
企畫特輯 Special
穿越身體記號的遊戲性
這齣以「胖」為命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身體僅僅成了載體,不在再現角色、情感;形體上的胖,如同記號,可以擴充(增胖)、壓碎(減胖)、變化(換裝)、去除(裸身),這一連串符號式的加載與剝除,讓胖的形象如同造字遊戲般,不斷繁衍、增生,胖的形體因此溢生了更多想像與「玩」的趣味。
-
企畫特輯 Special
寫在空間的詩行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周書毅是詩人的身體,他的身體所欲承載的,是文字的重量,在空間裡,在光影裡,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動作,都可視為一句詩行,是一個「活著」狀態的演繹,是關於描述他自己對living:活生生/現存意義的陳述。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沙河,一世界
《小.結》以極抽象的時空結構,極純淨的身體賦形,布展了一幅兀自流動的小宇宙。因為沒有刻意操作觀眾的感受,並非延引觀眾進入中介狀態的儀式感;也並非純粹追求去舞蹈化的風景文本,意欲觀眾產生抒情或慾念。推動七十分鐘無機生產布署的關鍵,在於還原存在的物質狀態,在於空間自有能量,在悠悠流逝的時間感裡,我們看見一幅幾乎沒有任何言說目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