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講求改造升級,面臨老觀眾凋零的京劇也得找尋第二春。卸下傳統的包袱,擺脫LKK的印象,國光京劇團為老劇種注入還魂丹,不管在劇目創新,或是行銷手法上,都頻頻向年輕觀眾招手。二十一世紀的京劇,正煥發著青春味。
去年十月下旬,國光京劇團帶著《天地一秀才》、《王熙鳳》兩齣戲到上海、北京。《天地一秀才》上海首演當天,天蟾劇院的逸夫舞台坐滿了九成,從白髮蒼蒼的老戲迷、票友,到時髦流行的年輕觀眾,都等著看來自台灣的「思維京劇」。當地劇場工作人員表示:「大陸劇團就算是送票也不見這樣的盛況,尤其有為數極多的學生進入劇場,更難得。」
演出後,戲成功地滿足了大陸觀眾挑剔的胃口,演員一再謝幕,可觀眾們還是遲遲不肯離去,席間的掌聲更是響了好久好久。一票激動的年輕觀眾,臉上寫滿了興奮,衝到前排,不停地朝台上揮手,行動表達了他們對台灣出產的京劇,由衷熱愛。一名上海交大的學生說:「台灣的創意征服了他們。」
同樣地,這齣戲大前年在台灣演出時,整個劇場有一半以上都是大專青年學生,落幕後也是回響不斷,許多人在網路討論區上,抒發他們悲喜交雜的觀後情緒,有學生直接寫mail給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說這戲看得他「邊看邊笑,笑不可支時,突然背脊發涼,感到自己正嘲笑著人的局限、生命的無奈,頓時兩行清淚流下來。」
國光新編京劇跟得上年輕人快速的腳步,無論是台灣大學生的巨大共鳴,或是對岸年輕學子口中的「台灣創意」,或許都可解讀為國光這些年在戲曲現代化,開發新觀眾的創新課題上,所累積的創作經驗,具體在舞台發酵。
要觀眾不懂西皮二黃,也看得津津有味
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說,新一代的觀眾,他們對京劇藝術可能完全沒有認識,這些年輕人搞不清梅、尚、程、荀,分不清西皮二黃,我們很難奢望他們人人會哼上兩句「蘇三離了…」,但是比起老一輩的觀眾,他們更容易隨著劇情翻迭推衍,悲喜形於色,放鬆地入戲。現代京劇無關流派,整體劇場表現顯得更重要。
今天走進劇場的觀眾,他們可能不是京劇「戲迷」,而只是廣泛地「藝文愛好者」,因此,眾聲喧囂的年代,京劇不僅要跟其他傳統戲曲競爭,跟其他表演藝術競爭,更要跟五光十射的娛樂媒介搶觀眾。王安祈相信:「京劇的優勢,不僅憑藉它精湛的唱唸做打,更因為精湛表演是述說有趣又深刻故事的有力手段,若再加上以鮮活的敘事技法刻畫人性,便有可能成為具現代感的好戲,而一齣好戲,就能抓住一些觀眾,持續推出符合現代人情感依託的好戲,就是讓京劇年輕化的不二法門。」
就像一位從事教職的觀眾說,現代觀眾看京劇跟老戲迷看門道不同,在乎的是這部戲當中,感動了自己沒?好比他其實根本不在乎在村上春樹小說《人造衛星情人》中,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被誤譯為「協奏曲」。
因此,國光的戲曲舞台上,沒有大道理的揭示,沒有歌功頌德、教忠教孝的嚴肅主題,類似《李世民與魏徵》君正臣賢的故事,竟有男女戀愛相交的情感韻味;《天地一秀才》把人生實境攤給觀眾看,喟嘆與無奈居多,但摻雜圓融、幽默的觀照,悲喜交融原就是人生況味;《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著重人情世態的描摹,王熙鳳機關算盡,表面上穩操勝券,然而滿場笑聲的背後卻彌漫著一股「蒼涼」,女性的悲哀無須多言,台下觀眾自然心有共感。
走進小劇場,開發創意新天地
就形式而言,京劇嚴謹的程式是豐厚的文化資產,但是如果想要開創一些新路,豐富的資源就有可能是沉重的包袱。如何讓年輕人在沒有戲曲相關知識下,也能自在欣賞?王安祈提出了讓京劇走入小劇場,讓場域成為一種策略,規避京劇傳統的策略。
以往戲曲被現代戲劇挪用,是「客」,國光的「京劇小劇場」,戲曲人反客為主,長期跨傳統、現代兩界的京劇導演李小平說,就導演的立場來說,他期待從看似「定型」的傳統程式中,顛覆再顛覆,再探新的表現可能。王安祈認為,顛覆的對象,不僅是題材、文本、內涵意旨的實驗性,更包含表演形式的多元嘗試。
轉進小劇場,京劇專賣年輕人,一大批現代看來迂腐的「文化遺產」,經過現代眼光的品管包裝,重新出土。去年在國光劇場推出的「休妻、借妻、詐妻」三小系列,讓年輕人以新的角度親近經典。以其中一齣改編自梅派《御碑亭》的《王有道休妻》為例,王安祈說:「從小就常看這戲,一直也沒覺得什麼不對勁,直到我在課堂上對學生講這故事,才驚訝地發現,這麼一齣正工青衣戲,竟成了年輕人心目中的爆笑喜劇!一時之間好尷尬啊!」
新編戲直探女性情慾,跨出京劇大步
王安祈以「嘲弄」與「重探」筆法重寫《御碑亭》,一方面用嘲弄的筆調寫丈夫王有道迂腐的行為,另一方面思索女性內在:孤男寡女,共處一侷促小亭,女人發現被男子「偷窺的滋味」,心中感覺又是如何?導演手法上,李小平將劇中妻子一分為二,本尊是恪守婦道的古代妻子,分身則是潛意識中情慾流動的現代女子,亭子則擬人化地成為說書人。在學者張小虹看來,《王有道休妻》的絕妙之處,並不止將情慾的流盪放回了道貌岸然、嚴守禮教的《御碑亭》,也不只是用古代妻子疊合現代女子,讓女人的身體與聲音,打開原有父權價值道德系統的封閉,而是京劇第一次這麼長驅直入,深探男女情慾的弔詭性。
給傳統經典改頭換面,有人抱持肯定態度,也有保守派不以為然,大呼「讓傳統回歸傳統,現代就留給現代」,更有小劇場熟客直批創作手法過於老套。然而京劇小劇場初試啼聲,就引起高度討論,對本土當道、崑曲風行的雙面夾攻下,已經被「漠視」一陣子的京劇,不也是好事一件,況且步伐跨得大,跌跤的風險原本就高,後續仍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登陸西門町,京劇瞄準年輕族群
除了在創作上的駐顏有術,走出劇場,國光直接搶灘年輕人的地盤──西門町,和年輕人混在一起。下班時間,走進位於西門町的中山堂廣場前,只見萃京劇肢體之美的山膀、雲手、穿掌、整冠、鷂子翻身等基本功,編成一套面向普通大眾的瘦身動作、京劇名伶卸下戲服濃妝,衣著簡便,領著一群下了班的民眾,做起生活化的京劇健身操。和現場年輕人的街舞、嘻哈音樂、滑板融成西門町的特殊風景,京劇這時候變得很「另類」。
這是中山堂堡壘咖啡廳的邀約,策劃人黃寤蘭慧眼識京劇,讓戲曲跟上時下流行的塑身風潮。抱著好奇心態來參加的民眾說,小時後跟著爸爸在國軍文藝中心看京劇,雖然看不懂,但總覺得京劇的身段很美,這些年常看國光的戲,愈看愈有心得,網路上發現「京劇健身操」的活動,便好奇京劇的唯美身段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上過幾堂課後,發現真的很新鮮有趣。
推廣列車不斷,扎根開發新觀眾
另一方面,國光在針對教師以及國中、小學生的推廣工作也從未間斷,國光副團長鍾寶善表示,「送戲上門」、「藝術直達列車」、「台前幕後」、「校園巡演講座」等活動,引領門外漢進入戲曲世界,而這些推廣都具體反映在國光這些年的公演票房,不僅量的成長,質的部分也達到年輕化、向下扎根的企圖。鍾寶善指出,根據統計,國光的年度公演,年輕觀眾佔了六成以上,而一般視為死忠京劇迷的老票友,則維持在一成左右。
一九七○年代前台灣京劇正值盛世,戲迷欣賞水準很高,但可惜地,那是一個封閉自主的時代,現在京劇的文化運勢大不如前,一直都是京劇代言人的王安祈說,「京劇美感境界居然沒人認可它」,讓她深感不平。不過,仍懷抱希望。崑劇至少沒落了一百年,一百年後「死而復生」,她相信透過年輕化的策略推銷,台灣京劇一定可以走出當前「最困難的時候」,找回「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