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環》系列中的《諸神黃昏》(© Suzanne Schwiertz 2000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ROBERT WILSON

在巴黎看大師 從舞台設計到Louis Vuitton經典皮包展

絕對「威爾森式」的多面向創作大師

欣賞威爾森的作品,猶如浸淫於當代藝術感官魅宮的洗禮。他的原創源於以光線作畫的理念為肌理,光影設計純淨堅實。以建築繪圖的空間尺度為脈絡,場景概念大膽震懾。以透視雕塑的立體角度為構思,舞台配置簡約俐落。

欣賞威爾森的作品,猶如浸淫於當代藝術感官魅宮的洗禮。他的原創源於以光線作畫的理念為肌理,光影設計純淨堅實。以建築繪圖的空間尺度為脈絡,場景概念大膽震懾。以透視雕塑的立體角度為構思,舞台配置簡約俐落。

當代劇場最足以令人玩味與興緻盎然而樂此不疲的,便是置身其中所能體會導演不斷對劇場元素進行各種可能性的探索、挑戰與顛覆。劇本文本的傳統主導性,在亞陶(Antonin Artaud)以後已由劇場導演取而代之。當代藝術視野、論述、與媒材的多元化和多面化,在在影響與滋養了導演創作的豐富性和異質性。劇場導演如明星般的角色定位,遂有著法國新浪潮運動(la nouvelle vague)對電影導演作者論同樣的確立與推崇。 

當今富代表性的國際導演中,具「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式多面向才華的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創作領域最為廣泛與多樣。從劇場舞台邁向歌劇殿堂再跨足博物館、美術館,威爾森總是自我突破超越,也屢屢衝激觀者的視覺經驗。欣賞威爾森的作品,猶如浸淫於當代藝術感官魅宮的洗禮。他的原創源於以光線作畫的理念為肌理,光影設計純淨堅實。以建築繪圖的空間尺度為脈絡,場景概念大膽震懾。以透視雕塑的立體角度為構思,舞台配置簡約俐落。

《指環》氣勢澎湃意象驚人

 威爾森是少數幾乎每個樂季都有作品在巴黎推出的劇場藝術家。從二○○五直至二○○七橫跨三年的兩個樂季,威爾森就有歌劇《指環》、《蝴蝶夫人》、音樂戲劇《聖安東尼的誘惑》、舞台劇《四重奏》、裝置設計「Louis Vuitton經典皮包展」、舞蹈《雙肩 舞者 空間》等不同類型的作品。

威爾森早在二○○二年便為瑞士蘇黎世歌劇院導演了所有導演無不企欲征服的華格納歌劇鉅作:全本《指環》。這次則由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指揮巴黎管絃樂團在夏德雷劇院(Theatre de Chatelet)演出長達半年,距巴黎上一次演出該劇已相隔十年。威爾森以黑色岩融地面和通體澈亮的碩大布幕為背景基調,貫穿全劇。不時利用色調的光影反差效果,勾勒出人物的線形輪廓,藉以表達角色的複雜心境。力道充沛的燈影光束,隨著劇情節奏與人物情緒起伏,變換交錯成豐厚層疊的立體色塊與界面。演員則游移、穿梭、飄忽、走位於其間,營造出眾神魔幻法力的瑰麗氛圍。主要場景和道具,以鋒利悍飆的斜角、銳角和筆直擎天的垂直線條表現,鋪陳出無比的張力。威爾森的《指環》氣勢澎湃意象驚人,是難得一見的觀劇經驗。

《四重奏》精準的燈光變換

已故德國名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曾表示,威爾森是最能將其劇作精髓呈現於舞台的導演,《四重奏》就是其中之一。威爾森請來演技精湛的實力派演員伊莎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擔任女主角。雨蓓在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鋼琴教師》La pianiste片中飾演外冷內熱的女教師,是近年來最為台灣觀眾所熟知的角色。《四重奏》依然佈滿威爾森的印記,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仍是無比精準犀利的聚光技術與燈光變換。威爾森用一道劈越上下舞台的對角線,水平移動的浮游體,斷裂突兀的靈幻音效,反覆喃語夾雜高亢咆哮的變調口白,錯亂互換的角色變位,突顯穆勒文本中兩性情感的衝突對立與愛恨激情。幕間一位無厘頭老人和中國劇場特有的撿場人不時穿插交錯出現,頗有幾分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穆勒正是師承布萊希特!)。全劇以反敘事性手法解構傳統的劇場結構和表現技巧。

《聖安東尼的誘惑》原本是一齣有濃厚宗教儀式意味的美國黑人靈歌、福音歌唱劇。威爾森雖然對舞台上出現儀式性的表演一向持保留態度,但仍帶著尊重與審慎的態度處理這種場景。他讓演員從觀眾席手持象徵性的法物,如進入宗教殿堂般走上舞台。隨後分坐兩側,開始輕鬆地依序手舞足蹈唱和,給予演員極大的表演空間度。既保留了該有的宗教儀禮,也巧妙地淡化了舞台上極易僵化的宗教色彩。觀眾反而感覺有如參加了一場熱鬧有趣的熱門演唱會。

巧妙裝置體驗LV皮包的經典性

威爾森在二○○二年曾為時尚名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迷幻色彩技法設計聖誕櫥窗與三款限量皮包。二○○六年十一月,路易.威登藝術總監馬克.賈可(Marc Jacobs)為位於香榭大道世界旗艦店頂樓的藝術空間策畫了「經典皮包展」。威爾森又應邀與其他八位藝術、設計、建築名家共同參與,每位名家選擇一款經典包為主題,威爾森選的是諾愛包(Noe)。這款在台灣俗稱的酒桶包,原是一九三二年為一位香檳酒商能一次裝入五瓶佳釀所設計。威爾森讓觀者從一長方形結構體中央進入,只見左右俱是深邃黝黑的密閉空間,A端盡頭在一片漆黑當中,僅用白色細光襯出邊線,地面柔軟凹凸,諾愛包隱約置放於內。B端盡頭以耀眼白光襯底,地面堅硬平整,清晰可見諾愛包懸吊半空。以近似陰陽、正反的對比情境,引發消費者對諾愛包經典性的知覺體驗。

雖然國內觀眾一直無緣親睹何謂「威爾森式」(Wilsonian)藝術能量與獨特美學的魅力所在,殊為可惜。但希望在此次威爾森來台參訪後,仍有相關單位及有心人士能持續推動,讓威爾森的作品得以早日在台灣演出。

(編者按:本文的作者即為促成本次大師來台的推手,在此他亦感謝鴻鴻的聯繫協助,傅申、陸蓉之、徐芬蘭、蔣勳、蔡詩萍、蘇國壵等師長友人的不吝賜教,以及嚴長壽先生對此次活動的贊助。)

 

文字|黃忠勤 旅法藝術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