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開牡丹現嬌靨,重披戲衫幻羽蝶—錢熠(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杜麗娘懵懂出走 今朝演《夢蝶》心靜眼寬

晚開牡丹現嬌靨,重披戲衫幻羽蝶—錢熠

一九九八年的戲曲盛事,無疑是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執導湯顯祖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以及該製作衍生出來的諸般風雨,而錢熠——劇中那為愛而死生的杜麗娘、戲外為演戲出走異鄉的青年旦角——為此一砲而紅,也從此步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九年走過,錢熠曾放棄從小沉浸的崑曲藝術,嘗試不同的演出,但歷練過後,卻更發現崑曲的無邊遼闊。十二月,她將與吳興國演出「新創崑曲歌劇」《夢蝶》,不離「崑」,卻擁抱更多的可能……。

一九九八年的戲曲盛事,無疑是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執導湯顯祖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以及該製作衍生出來的諸般風雨,而錢熠——劇中那為愛而死生的杜麗娘、戲外為演戲出走異鄉的青年旦角——為此一砲而紅,也從此步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九年走過,錢熠曾放棄從小沉浸的崑曲藝術,嘗試不同的演出,但歷練過後,卻更發現崑曲的無邊遼闊。十二月,她將與吳興國演出「新創崑曲歌劇」《夢蝶》,不離「崑」,卻擁抱更多的可能……。

經典二十:當代傳奇劇場《夢蝶》

07/12/13~15   7:30pm 

07/12/16    2:30pm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人物小檔案

1975年生,10歲進上海崑劇院,為重點栽培的天才演員,迅速在中國劇壇展露頭角。

1999年於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全本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一角,令人驚艷,隨後展開巡迴,深受歐美各地劇評家和觀眾喜愛。《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分別以「光芒萬丈」、「無可匹敵」、「魅力迷人」盛讚她的表現。

近年除致力發揚崑曲文化,主持中國傳統戲曲工作坊和示範演出之外,也與梅芮迪絲.蒙克(Meredith Monk)等西方藝術家合作,並嘗試接觸繪畫等各種美術形式。

2005年於華盛頓甘迺迪中心,發表個人創作《月袍》A Robe for the Moon;2006年參與三部獨立製片電影演出。今年受邀與台灣京劇名家吳興國合作崑曲風歌劇《夢蝶》。

錢熠個頭頗高,一百六十五公分身高踩上軟鞋,與踩著厚底的吳興國站在一起,約莫相當。甜甜的臉蛋,白晰豐潤,配上一雙秀緻美目;貼上鬢腳雲絲,臉型正好,是絕佳旦角俏模樣。

那雙美目,不懾人、不含羞,泰半時候亂扎扎四處自顧,倒有點迷糊狀。評論總說,錢熠眼神最佳,頗有大家閨秀神采;但台下的她說起話來十足壞了崑曲「閨門旦」形象,大剌剌笑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怎的這個姑娘,千帆過盡,笑看人生,如此開朗?!

為演《牡丹亭》,人生從此大轉彎

錢熠是上海崑劇團培養出來的青年演員。一九九八年上崑歷兩年籌備、排練,排出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導演的五十五折全本湯顯祖名劇《牡丹亭》。

五十五折全本紀錄,大約從明末即從舞台消失;歷來,這位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古典劇作家的代表名劇《牡丹亭》只演出其中經演不朽的〈遊園〉、〈尋夢〉、〈寫真〉、〈拾畫〉等幾折。亙古名劇,只存篇章,難見全貌,上崑當年的鴻圖大志因此贏得高度注視。台灣觀眾當時已深戀崑曲,一九九二年崑曲名伶華文漪由美來台演出《牡丹亭》,一九九三年上崑全團抵台公演,掀起狂熾的「崑曲熱」,五十五全本《牡丹亭》搬演消息從彼岸傳至台灣,台灣崑曲迷睜大眼睛熱看此事。錢熠正是當年女主角,飾杜麗娘,年莫二十四,青春正好。

五十五折《牡丹亭》壯志雲霄,卻不料落了個胎死腹中。上海當局對陳士爭融入民俗風情畫的導演手法與詮釋觀不表認同,一九九八年底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即將開幕,作為開幕大戲的《牡丹亭》深陷泥淖;最終,舞台、道具、服飾幾口大貨櫃從上海碼頭航向首演地、也是出資製作的林肯中心,演員卻不得放行。這事鬧到了當年首次訪中國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上海行程,據聞,柯林頓曾趁機關切此事,但仍無力回天。《牡丹亭》夭折,眾多戲迷長聲一嘆。

就在風波漸偃之際,「復出」消息傳來,錢熠由陳士爭安排離開中國,轉赴紐約,男主角「柳夢梅」另覓北方崑曲劇院小生溫宇航,也安排赴美。男女主角落定,林肯中心宣布全本《牡丹亭》開演,時為一九九九年七月,林肯中心旁的學校禮堂被改為亭台樓閣舞台,三天六場、廿一小時長的《牡丹亭》分三輪重複演出,「晚開牡丹」仍得與世人見面,海內外崑迷奔赴美國觀賞。

「神祕」出國的錢熠益發神祕,媒體訪問多只見拍照,不發一語。當年首演觀眾席上,時不時見一名男子在謝幕時刻,高舉手寫紙牌,上書「錢熠,我愛你」。風風雨雨,悽悽切切,台上那歷經死去活來才掙得真愛的絕世女子,歛臉欠身,並無激動表情。下了台即掩身──掩進華人奴工血淚開闢的紐約城,紙片兒似的,悄然零丁。

笑看當年人生賭注,「大概是湯顯祖附體」

「那只是遲來的青春期作祟,改變後半生而已。」今年十一月一日錢熠為了當代傳奇劇場製作「新創崑曲歌劇」《夢蝶》首次記者會與台灣媒體見面,拋出了這句。相隔一周,再提此事,她說,「迷迷糊糊、昏昏沈沈地就出來了。現在想想,也許,大概是湯顯祖附體吧。」說完又呵呵大笑兩聲。

錢熠原不想多談,說了句深思的話,「很多話一再再說,反而都不是真實了。」話語的意義從來不是話語本身,情境有時更顯重要。我們不是錢熠,不可能了解當年她如何決定私自出國,違拗上級命令的心境轉折。但,二十四歲的她,「被湯顯祖附體」,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親人、劇團,重演一九八九年上崑團長、被譽為「崑曲梅蘭芳」的前輩演員華文漪出走事件。兩代人,命運雷同,當年的華文漪已過中年,譽滿菊壇,「走」得從容,意識明白堅絕;錢熠才二十出頭,才第一次掙到挑樑機會,前途未卜,藝術造詣猶待磨練,出國事小,離開崑曲一整個大舞台,來到洋人世界,能依傍什麼?圖什麼發展?她的賭注,真的留給外界諸多感慨、不捨、疼惜與震驚。這個賭注,真大啊。

想一想,她笑著說,「真沒想那麼多。」當年她想,自己只是一個年輕演員,無關緊要的。而且,就為了演戲,「單純只想要演出而已」。要過了一陣子,「到了後來,才知道……」她揚起手畫出幾個大圈圈,漩渦似地往外打去,「走了就這樣去了,回不來的。」

回不來的,不是崑曲,也不是她深愛的祖國故鄉,是往後人生道路。就像當年她的同班同學、上崑新一代接班人,繼續走著為國家劇團服務的舞台道路,扛起四百年崑曲傳承的艱鉅任務,而她,「八、九年來,挺辛苦的。」隻身孤影在紐約,靠著朋友關懷、打氣,勉強度過來。學英文、參加各種演出,皈依宗教、結婚,現在的錢熠較能開朗淺談過去。她也回上海四次了,看見家鄉巨大變化,由衷驕傲。八、九年來,她改變,家鄉也在改變。

幽幽尋尋兜兜轉轉,驀然回首仍是「崑曲」掛心坎

改變的不只生活、心境,還有對崑曲的態度。錢熠說,(留美)前幾年「真放棄了(崑曲)」,心想,只要有想法,任何藝術殊途同歸,何必獨沽一味?

「放棄說」不是對崑曲失望,而是現實環境使然。美國縱有華人崑曲社團不遺餘力推廣崑曲,終究缺乏母文化與環境滋養,步步艱難。錢熠投身舞台劇,演出電影,試練各種可能性;但「試了各種演劇」,最終發現自幼扎下的基礎功,「最有效應」,「最讓自己愉快」。這段反芻,跟眼界有關。在離開中國遙遠的世界另一端,她總聽到外國人稱讚她表演的崑曲:不簡單、獨特、偉大;但在話劇舞台上,她看到「演員多厲害啊」;跟著畫家先生賞畫、論藝,不停思考自己所學的崑曲,擺在頂尖藝術跟前,「有沒有平起平坐的質感?審美價值上可不可以相提並論?」

十歲到廿二歲的日子,生活只有團校,一周七天穿練功褲,「沒有經濟能力,也不需置裝」,外面花花世界與練功房兩種人生。別人問她做什麼行業,「最看不得人家的表情」,崑劇?喔──長長一聲,然後全搭不上話。「那不是個『界』」,沒有崑劇「界」這個可能。她跟同學每天練功,也每天做辭職大夢。她是重點培養的青年團員,但崑劇這行業,「不足以作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支持」,茫惑無解。

直到這幾年曲折探索,眾裡尋他千百度,才發現,四百年積累沈澱的崑曲,還是最豐厚獨特的;幾千年文化涵養的戲曲美學,無與倫比,「進個門、出個場,都如此講究」,「話劇沒法比」。她再度拜倒戲曲門下,再度回頭檢視。從梅蘭芳的錄影帶、程碩秋的遺影,她看見,「沒有人在演『程式』,沒有『程式』這東西。妃(貴妃醉酒)就是妃、姬(霸王別姬)就是姬,都在演人物。」如果把「手、眼、身、步、法」框死,套入角色,而不思考人物;如果把舞台當練功房,基本功當表演,那是「走入誤區」,完全誤解戲曲表演方法。她重新看待崑曲。崑曲之美讓她感動,戲曲可以實踐的表演功課,最讓她滿足。

心靜眼寬演《夢蝶》,崑曲舞台遼闊無界

果真,回不來的,是生命轉折,而不是崑曲。失去了原先的戲曲舞台,她把其他舞台演出當歷練,「演一百場崑曲,得不到磨練還是一樣。演一場英文話劇,也可以是磨練。」態度明明白白,認識清清楚楚,遍覽各門藝術、回頭重新搬演崑曲,一整個想法都鮮活了。

「崑曲如果不跟著社會發展,是沒發展的。」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林秀偉夫婦為錢熠設想推出的「新創崑曲歌劇」《夢蝶》,結合崑腔與現代音樂,使用中國樂器與西洋管絃樂編制,身段揉合舞蹈大量新編,是「跟著社會發展」的美學概念實驗方向之一。「我們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錢熠說,因此身段方面,戲曲、舞蹈,京崑皆可用,音樂方面,鑼鼓、交響樂皆可融,「聽了耳朵舒服,看了覺得角色有特色,表演『風格化』」。《夢蝶》用「新創崑曲歌劇」標題定位許,錢熠以通俗字義說,「一齣有崑腔味的新歌劇」,探索意義比搬演老戲傳承意義更大。

《夢蝶》即崑劇《蝴蝶夢》、京劇《大劈棺》同一題材。戲中的錢熠前演煽墳女,後演田氏。前者瘋顛嬌憨,為著林秀偉提議「踩蹻」表現妖嬈身段,錢熠腳下上了蹻,「硬」著來,每每一場戲排下來滿臉漲紅,一臉苦瓜狀。後者雖是大家閨秀,但被男人耍弄,動了情念,日本服裝設計家前田文子帶來的層層疊疊曳尾長裝,甩動起來翻雲覆雨,與吳興國飾演的王孫公子舞影雙雙,繁複突出。

為了深化表演基礎,去年(2006)四月,錢熠也在上崑老師蔡正仁、岳美緹見證下,於上海向返國的華文漪正式拜師。華文漪返回美國洛杉磯居住地後,錢熠專程飛往西岸,學了《刺虎》及《蝴蝶夢》最重要的折子戲《說親回話》,她打算,「往後就是多演,學更多折子戲,演出來」。

終於,錢熠說,她不再擔心崑劇有沒有觀眾,不再困擾崑劇是不是個「界」。「我確認,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我不要再浪費時間了。」生命可以曲折,選擇重回崑曲舞台的意念不再折拗,三十二歲的錢熠帶著《牡丹亭》「傳奇」色彩,重回舞台。

延伸閱讀

《表演藝術》雜誌第83期,p.73,紀慧玲〈傳奇出土,異域還魂—紐約版《牡丹亭》現場目擊〉,1999年11月號。

 

文字|紀慧玲 資深藝文新聞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