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
藝術家請回答
張軍 永恆,是珍惜跟觀眾見面的美好相遇 (上)
張軍,被戲迷暱稱為「崑曲王子」,現在不僅有演員身分,同時也是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肩負教學、行政等重責,將生命與生活都全面投身於崑曲藝術裡頭。本次的「藝術家請回答」活動,也是張軍來台演出《凱撒大帝》的前夕,暫且抽離劇中卜拓思(Brutus)等人物,一字一句用錄音的方式回答了戲迷提問。他溫柔且深情的嗓音,如話語、也如吟唱,清晰且堅定地講述了關於人物詮釋、戲曲傳承、藝術思考等面向的問題,如他所珍惜的每次與觀眾見面的相遇,不管是聲音、演出,抑或是文字。
-
新銳藝評 Review
極簡美學與西樂涵融百戲之母
流傳近三百多年的崑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當代永流傳,不失核心價值,皆是傳統戲曲須面對的議題。而《重逢《牡丹亭》》在「古幹新枝」上,追尋崑劇本色,保有劇種精華、原著主題,轉向更深層心靈書寫,並運用鏡像、燈光、現代劇場象徵及西樂,與「百戲之母」涵融,昇華戲曲寫意性,超越生死愛情,讓觀眾窺見更細膩精緻的崑劇藝術。 情節解構走入鏡像之夢 燈光場域昇華戲曲寫意 湯顯祖原著《牡丹亭》有55齣折子,而崑劇改良後主要保留12齣劇目。但編劇羅周卻直接解構全戲敘事,以倒敘、插敘方式,只保留六折戲,著名的〈遊園〉、〈驚夢〉像是樞紐,讓柳夢梅與杜麗娘走入彼此夢中,讓現實糾纏著「夢中夢」的結構,尋夢夢醒,交疊時空,使得夢境並非殘缺,而是循環。 全戲以鏡像空間設計貫串「夢」,當杜麗娘吟唱【皂羅袍】時,鏡像前的身影傷春自嘆,觀眾視野卻能在鏡像中看見撇過頭的落寞無奈;柳夢梅手持之畫像,也以鏡面代替,當其親畫、撫畫、題詩時,更顯幻想情癡。台上鏡像轉換,宛如時空也隨之轉移,令人感覺「夢亦真實」;夢中情意變化,宛如在潛意識中埋下「以情反理」,顯現出「是人非人心不別,是幻非幻情已接」,那看似純情卻營造一場懸疑。 懸疑來自「純白」舞台及「燈光」,彷彿走入主角潛意識。白光如仙境,突顯杜麗娘之翩翩姿態及柳夢梅之情感遊動;轉入粉紅光,詠嘆牡丹亭相遇相戀之愛情;變換淡黃白,回憶相送相留之情遺;轉向冷色調之藍光,渲染夢醒分離與回歸現實。最後柳夢梅向舞台前一跪,spotlight畫出一光區,將「至情」端上戲劇張力高潮。可見本齣戲轉向以燈光變換作為寫意表現,舞台上除了保留傳統一桌二椅及演員身段作表外,也憑藉燈光色調昇華戲曲原粹。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男色消費?復原古典? 全男班素顏《牡丹亭》引爭議
近期在上海引發話題的演出「全男班.素顏崑曲《牡丹亭》」,整場演出沒有名家名角,唯一的看點是舞台上所有的演員都是身高一八○以上的青年男性,且不著粉墨,不上彩妝,水袖水衣,點到為止,完全以真面目示人。發起人金谷表示全男班是種美學概念,是為呈現更純粹精采的表演,但也有學者表示這是噱頭大於實質,甚至被視為男色消費心理在作祟。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上海崑劇團《臨川四夢》與經典專場
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崑曲與生活一起呼吸
張軍 小生 自己作主!
張軍,不是傳統定義下的崑曲小生,他的舞台,不只在大紅氍毹上,歌劇、實驗崑曲、跨界演唱會都看得到他的身影;他不甘崑曲被世人冷落,一步一腳印奔走校園,在年輕學子心中埋下崑曲種子;他創立全中國第一個民營崑曲劇團「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打造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去年他更製作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演繹唐代詩人張若虛橫跨人、鬼、仙三界的深情探問。他創造自己的舞台,不願被世人左右,說自己「是很爽,且一意孤行的崑曲小生,不怕別人的眼光,然後Enjoy it!」
-
即將上場 Preview 江蘇省崑劇院「花面.綻放」
精采花臉當主角 罕演戲碼首度訪台
去年訪台演出全本《南柯夢》的江蘇省崑劇院,再度應邀來台,特別規劃了精采的花臉(淨角)劇目,讓習慣生旦戲的崑迷們「耳目一新」!除了多齣罕見的折子戲,其中北崑侯家的代表作《單刀會.刀會》更是久違台灣舞台,讓人相當期待。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老傳統、新對話
入秋的南京,夜晚已有些許涼意。江蘇崑劇院的「蘭苑」裡,鑼鼓輕點,青年演員正在排演新戲。導演王嘉明在觀眾席上,緊盯著台上演員的走位;藝術指導 蔡正仁坐一旁,安靜而專注地看著戲,兩人不時低聲交換意見。這是至少近百年未在舞台上全本呈現的《南柯夢》排練現場。素有「劇場頑童」的王嘉明首度跨界執 導崑曲,沒想搞革命,而是回歸崑曲的基本表演設定,以當代手法重新剪輯,以簡馭繁,重現崑曲古典優雅的特質。傳統崑曲的基本表演形式以折子戲為主,一折戲 一個風格。《南柯夢》以連本戲的面貌出現,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如何讓戲更多元豐富,折子與折子的連貫更順暢,現代劇場手段,在這齣戲裡,扮演了關鍵的角 色。 延續文學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所掀起的崑曲熱潮,由兩岸聯合製作的《南柯夢》,不僅找來了王嘉明,更吸收了他長年合作的 老班底──舞台設計黃怡儒、燈光設計王天宏、服裝設計賴宣吾,借重他們在現代劇場激盪出的絕佳默契,為崑曲注入當代審美品味。然而,崑曲的動作程式有其嚴 格的限制,如何在不破壞傳統的前題下,帶給老觀眾不同的新意,也讓年輕觀眾感覺到,崑曲可以這麼炫?王嘉明說,在南京待的時間斷斷續續加起來有近半年之 久,過程難免繞了很多冤枉路,因為最不熟悉的反而是所謂傳統的「東方」文化。「傳統戲曲界期待我們有當代的呈現,但我們反而想學老東西。這很有趣,也是這 次導演上的動能。」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當道,不只是崑曲,從京劇、豫劇到歌仔戲,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創作人才的合作,已經成為今日的主流趨 勢。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講究風格的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傳統戲曲,如何介入詮釋、與傳統對話,同時實踐創作理念?本期 「現代劇場導演的古典奇遇」特別企畫邀訪四位跨足戲曲的現代劇場導演──以一系列「小劇場崑曲」實驗深獲矚目的戴君芳、曾受邀三度執導豫劇的呂柏伸、多次 與外台歌仔戲合作的傅裕惠,以及崑曲《南柯夢》導演王嘉明,看他們如何在傳統戲曲領域自我定位。 經濟景氣持續低迷,物價高漲薪水不漲,觀眾 荷包緊縮精打細算,表演藝術市場面對空前嚴峻的挑戰,不過,還是有不少戲在一片慘綠的票房中異軍突起,不僅場場爆滿,售票速度更有如偶像演唱會般秒殺。他 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本期焦點專題,從「分眾市場,客製化劇場時代來了嗎?」、「早鳥折扣下殺,觀眾買不
-
上海
兩岸合作《2012牡丹亭》 引爆傳統與創新爭論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曲篇
變與不變之間 創意迸發展望盛景
這十年,可說是台灣戲曲藝術發展最劇烈的十年,原來主流、封閉的美學在新世紀幾乎全盤崩解,各類的創新、實驗、跨界次第開展,打造一齣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繽紛戲碼。但在創新大纛之下,傳統功底依然是不變基石,變在不變之上,於是變出未來前景。
-
焦點專題 Focus
東方的莎士比亞——湯顯祖
湯顯祖,何人也?為何他的夢,竟能延續四百年? 崑曲《牡丹亭》不僅讓崑曲這門藝術重新受到當代人們的重視,而其背後的作者明代才子湯顯祖,也從史冊中走出,重新成為現代劇場的關注焦點。十二月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即以湯顯祖的經典作品「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四齣為題,邀請現代劇場創作者與之對話。想知道現代的劇場工作者如何跟著湯顯祖「說夢」?就讓我們先來認識湯顯祖。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個風月兩無功!
《掘夢人》這個戲,本於湯顯祖《牡丹亭》的〈回生〉,演的是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為她啟墳的過程,這驚世的「還魂」之舉,在大劇場的全本架構中,往往像過場戲,但在戴君芳導演看來,牡丹亭後花園的這條回生之路,足以通透於一個個好色知情的夢境(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明寫柳夢梅,隱射湯顯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劇場裡跑馬拉松 考驗觀眾耐力
如果在紐約劇場裡被問:「你有沒有試過馬拉松?」可別以為他指的是小馬哥最喜歡的運動。這指的是在劇場裡坐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觀賞一個節目。這種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經成了紐約劇場的時尚,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是一種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終極挑戰,如果過了關,更彷彿贏得獎牌。
-
演出評論 Review
掙扎在崑曲美學中的「混搭」實驗
走進劇場前,我期待看到的是編舞者以《牡丹亭》為題材,用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出融合芭蕾特色的美學主張。然而這次芭蕾版「混搭」的實驗,既想在崑曲之外找到自己的風格,又無法跳脫崑曲美學,因而暴露了創作者在其中掙扎的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探幕後,怎知崑曲情深如許?
跟拍了上百場的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家許培鴻繼續延伸他的鏡頭,從《玉簪記》排練起始記錄著這齣戲的從無到有,已經累積了數百幅的影像。本刊特邀許培鴻以幕後為主題,挑選令他最有感覺的畫面,並親筆寫下他的觸景感懷。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虛實的交錯 簡雅的極境
《玉簪記》在舞台美學上,立意開創新境。在視覺意象上的美術設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書畫藝術與表演的結合,由董陽孜的字與奚淞的白描鋪陳,讓演出展現令人驚嘆的「線條之美」與令人低迴的劇意興味。再加上王童繼《牡丹亭》雅致服裝之後,再度為本劇將崑曲服裝的意境與美感更推向簡雅清麗,在工筆白描繡樣的背後,展示了一幅幅活現於演員身影上的中國文人畫。
-
其他分類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
專題
新象30 繁花綻放
新象三十歲了。 三十而立,可喜可賀。 三十年的拓荒,播種,耕耘,灌溉,成長,到今天的繁花綻放,不易,實在不容易。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委屈、折磨與承擔;多少迷人的片刻與欣慰的時光。「新象」自己感受得到,會寫在許博允的傳記裡,但也印映在朋友們的心中,更會記錄在台灣的文化發展的史冊上。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杜麗娘懵懂出走 今朝演《夢蝶》心靜眼寬
晚開牡丹現嬌靨,重披戲衫幻羽蝶—錢熠
一九九八年的戲曲盛事,無疑是中國旅美導演陳士爭執導湯顯祖五十五折全本《牡丹亭》的演出,以及該製作衍生出來的諸般風雨,而錢熠劇中那為愛而死生的杜麗娘、戲外為演戲出走異鄉的青年旦角為此一砲而紅,也從此步上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九年走過,錢熠曾放棄從小沉浸的崑曲藝術,嘗試不同的演出,但歷練過後,卻更發現崑曲的無邊遼闊。十二月,她將與吳興國演出「新創崑曲歌劇」《夢蝶》,不離「崑」,卻擁抱更多的可能。
-
舞蹈 林向秀、張慈妤聯手編創 高雄城市芭蕾歡慶十五歲
芭蕾杜麗娘 驚夢戀舞《牡丹亭》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歡慶十五週年,特地找來舞蹈家林向秀與張慈妤聯手,編創芭蕾版的《牡丹亭》,結合民族舞與芭蕾的肢體,要打造比美西方人鬼戀芭蕾經典《吉賽兒》的精采舞劇!
-
藝號人物 People 為《牡丹亭》而生
柳夢梅第一人──溫宇航
溫宇航不只在台上把「柳夢梅」那風雅、憨獃、迂闊和懦弱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台下的他文質彬彬、靦腆羞澀的書卷味,也和「柳夢梅」有幾分神似,細究起來,不論是創作,還是生活,溫宇航始終和《牡丹亭》有著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