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九六年,劇場工作者許雅紅號召姐妹淘一起匯聚台北的B-side,推出第一屆女節起,這每四年一次的戲劇節成了劇場女性創作者齊聚發表、交流觀點的重要節慶。從單純的匯集聯演,到主動的策展規劃、跨國的藝術交流,到今年第四屆女節的「演/研討會」,台灣劇場女人的發聲形式,愈趨多元豐美。
「肆無忌憚」第四屆女節
《拎著提箱的女人》&《不分》
5/15~17 19:30
5/17~18 14:30
《可以不存在》&《Family Hold Back》
5/22~24 19:30
5/24~25 14:30
《我的敵人》&《我的天使朋友》
5/29~31 19:30
5/31~6/1 14:30
台北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916778443
女孩們第一次以「女節」之名群聚狂歡在一九九六年。
在那之前,墾丁才體驗過第一次「春天吶喊」,板橋酒廠方見識過第一回「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新生南路也首度奉市長之命承載萬名青少年考生的瘋狂「飆舞」,後學運世代的憤怒青年剛有了《破週報》,我們的台北,正沐浴在以作樂姿態搞革命的美好興奮之中。
登高一呼的女孩是許雅紅。她聚合劇場界姊妹淘「逢場作戲」的地點B-Side,原來是搖滾酒吧,卻因有許雅紅參與酒吧表演節目規劃,在「女節」之前已陸續收容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瑪麗瑪蓮》、身體原點工作室《你是我夜間的馬》等小劇場演出;按當年任職《民生報》的記者紀慧玲說法,「女節」萌發之時,B-Side也「成愛好小劇場人口奔赴之處」了。
第一次豎起「女節」大旗,眾「女」各自表述
九六年一月到三月,一屆「女節」於B-Side呈現女性主導之劇場創作共十一齣,參與聯歡的女性藝術家包含當時仍於紐約大學修讀戲劇碩士學位的魏瑛娟、方自美國取得劇場藝術碩士學位的傅裕惠、出身河左岸劇團的郭靜美、來自台南那個劇團的楊美英,以及剛剛成立身體原點工作室,並發表創團作《你是我夜間的馬》的戴君芳。
解嚴十年,在社會運動狂飆、社會各階層都有機會怒吼抗議的革命年代,關照女性主體、重塑女性生活經驗的運動與思維早趁勢出籠,尚無「女節」時候,福爾摩沙的女孩已體驗過反色情、反性騷擾、反物化女體等各樣激情抗爭,九四年匯集婦運團體的反性騷擾大遊行中,甚至有女性主義學者何春蕤高喊轟動一時的「我要性高潮」口號。作為一種概念,九○年代中期之後的「女」,顯然不再(或至少不完全再)等同於八○年代中期之前的「女」。是而「女節」名號一出,人人都想追問:妳們說的、演的、挑戰的,究竟是哪一種「女」?
第一次在表演藝術領地豎起「女」字大旗,旋即獲十一組女性創作人的熱情回應,許雅紅首先意識到,響應創作的姊妹們對「女性」、「女性創作」及各類「女性議題」並無共通觀點,她以許XO化名為《破週報》撰寫的「女節」籌劃說明,於是宣稱「女節」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在春天裡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目的在「為有志於劇場的女人們尋覓更大的空間」,而且完全「尊重每位創作者在此刻最想處理的議題」。結果,在 B-Side登場的十一個節目大抵追尋「陰性」創作氣質,跳脫一九八○年代蜂起之小劇場運動對公共政治議題的熱中,轉向探索個人情慾與生活感觸,其中,有半數作品涉及對「愛情」(包括同性與異性關係)的反省。
第二屆「萬花嬉春」,展現策展企圖心
九六年歡聚之後,許雅紅原來期許女孩們每年一度、持續「逢場作戲」,然種種局勢及個人生涯變化,卻使二屆「女節」遲至二○○○年才重出江湖。當時,曾於九六年參與一屆「女節」創作的傅裕惠,有感四年期間,有志劇場的姊妹們儘管各有名聲、作品累積,卻個個單打獨鬥,工作資源未見明顯增長,女性戲劇創作也少被系統化地記錄、討論,表演場的「女性特質」依然有待提點;於是她找回許雅紅,另外集結秦嘉嫄、顧心怡、祁雅媚等女性劇場人,組成「女人組劇團」作為二屆「女節」策展團隊。
第二屆「女節」引「萬花嬉春」為副題,一改一屆展演由許雅紅「一呼百諾」的隨性特質,側重組織性的企畫運作,策展團隊有意識透過節目規劃重繪女性創作版圖,邀約創作人不但考慮地域、族群差異,也兼顧傳統、現代,巧妙融會跨世代女性創作人的表演經驗,使該年五月間,連續四週八檔節目演出,既可見台南那個劇團吳幸秋、台東劇團劉梅英,原住民舞者碧斯蔚.梓佑,也撮合歌仔戲名角小明明與小劇場演員詹慧玲,呈現新編歌仔戲劇碼為「萬花嬉春」壓軸節目《搶親》。
相較第一屆「女節」,「萬花嬉春」的特殊處,在借組織策展工作勾畫、提示、擴大了在地女性劇場的論述、關注範疇——若要透過劇場工作探問「女人」是什麼,我們應當關心的不僅情慾和身體,更不該局限於日常消費與都會生活。
第三屆「十全十美」,跨國交流成焦點
同樣以四週時間安置八檔節目的第三屆「女節」,副題「十全十美」,於二○○四年四月登場。其時,在地表演藝術市場歷經「產業化」洗禮,演出、技術團隊自有的經濟循環加以藝文消費人口形構的市場考驗,急速加高所有節目製作成本,調合票房收入與議題經營成為策展團隊的重大挑戰。「萬花嬉春」並置地域、族群差異的思量再不復見,跨國交流成為「十全十美」匯聚議題的焦點。
該年,來自美國的開檔褲劇團應邀於「十全十美」開幕週搬演最新作品《我倆常住的小屋》,並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開設長達一個月的工作坊課程,與在地學員互動、交流,成果再呈現為閉幕演出《迷情洋裝》。開檔褲曾於八○年代紐約實驗劇場名噪一時,成員Peggy Shaw、Lois Weaver長期透過戲劇演出探索「女同志情慾」與「性別跨界」問題,《我倆長住的小屋》和《迷情洋裝》分別呈現其關乎情慾、性別思考的階段性結論;資深劇場演員徐堰鈴首度編導作品《踏青去》,於閉幕週以逗趣形式再現台灣女同志經驗,則與《我》、《迷》二劇形成有機對話。
「女節」引領、匯聚「女性劇場創作」論述的企圖,在「十全十美」也有初步且具體的實現;開幕週早於一切演出登場的「女子派對讀書會」,邀集具海外學習經驗的女性劇場學者、創作人,先引介西方女性劇場實踐先例,再衍生、反思在地試驗,以與開檔褲代表的美國經驗、女學者游靜分享的香港經驗相互撞擊。而女人組劇團執行「十全十美」期間,調和女性創作意圖與市場壓力的過程,亦提醒組織行政專業化與藝術節定位的急迫性,兩者也成了未來「女節」活動規劃的重要參照點。
鬆動體制 打破成規
第四屆「女節」 女性劇場的演/研大會
將於今年五月開跑的第四屆「女節」,以「肆無忌憚」為名,接續「十全十美」刺激跨國交流的野心,邀請英國Curious劇團參與演出並領導長約一週的創作工作坊。在地節目規劃清楚標舉「支援獨立創作」與「記錄當前女性創作樣貌」為原則,新世代女性作者如林欣怡、蘇芷雲、魏沁如於是浮上檯面。為借鏡海外策劃、培養、扶植、經紀女性藝術工作,「肆無忌憚」邀請英國「即場藝術推廣協會」(Live Arts Development Agency)執行長路易絲.基頓(Lois Keidan)來台演講;為持續推動「女性劇場創作」論述累積,則有「演/研討會」跨越「女子派對讀書會」沙龍式的知識分享,正式活化女性劇場及性別表演的知識生產。
「肆無忌憚」製作人藍貝芝曾於「十全十美」擔任表演者,也參與「女子派對讀書會」,談及四屆「女節」種種活動籌劃,她認為,「演/研討會」的召集過程最具啟發。不若其他學術研討,「演/研討會」蒐羅關乎女性創作的理論分析,也開放空間予劇場工作者分享創作思慮。遊走「演」、「研」邊緣,意在突顯劇場藝術的特殊性。劇場裡,一切文本、哲學都以身體為媒介展現,而女人的身體,又恰是女性劇場創作最關鍵的議題,交付身體予表演的創作人和表演者,是而理當在論述場合具備發言權,即便,她們的語言不盡然「研討」或「學術」。「反正,以女性變化多端的邊緣身分,若有似無去鬆動體制成規,不正是『女節』最原初的起點?」藍貝芝說。(毛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