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女節

相關文章 18 篇
  • 2017女節的創作群。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文字|白斐嵐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女節」系列的首場演出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女朋友作品1號《我們之間心心相印》,已於元月下旬演出。
    即將上場

    B-Side女節系列

    B-Side劇場的「女節」女性創作劇系列,二月份即將上場的是極體劇團、台南那個劇團以及ROXY的吧女們。 由極體劇團羅曲妃編導的《災難》(幸福版),從世事的多角度側影,解析一場災難也可能會有幸福的感覺。那個劇團則從人的孤絕本質出發,《情境.對話》將是一場與環境、空間、觀眾、彼此,以及與自己的對話。最後一個節目《吧女秀》由陸君萍、林靜君、許雅紅共同編導、演出,從一場世紀豪華的歌舞秀,探看其笙歌華舞、霓虹燈滅之後的另一舞台世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 從北京來台演出的黃盈工作室《黃粱一夢》。(廣藝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三:兩岸三地劇場交流的新局面

    從單向輸出到理解合作 鋪展華文劇場未來格局

    去年兩岸三地的劇場交流分外熱鬧,可謂盛況空前,也讓人看到未來合作的可能。本地劇場人看到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劇場人看到的是台灣的「創意」,若能以台灣小劇場作為原創研發中心、中國提供製作資源與市場條件,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從交流、認知、理解到合作,將可締造華文戲劇市場的新格局。

    文字|廖俊逞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臨界點資深演員詹慧玲將參與歌仔戲名小生小明明指導的《搶親》。
    台北

    女人,如何不甘寂寞

    當這些來自台東、台南,甚至背景源自台灣原住民,或是歐洲現代劇場、台灣傳統歌仔戲,甚至是現代小劇場的女性創作者,在劇場裡呈現他們對社會的觀察並提出人生的觀點時,也同時表達了她們如何看待自己;因此即使是「搔首弄姿」,觀衆或許能解讀出這群目前台灣最有活力的女性創作者,其背後所代表的女性價値觀。

    文字|傅裕惠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魏沁如與徐堰鈴合作的《我的敵人》原給人編舞創作上的期待,但看似四段式的結構,很難從零星又混雜又具實驗性的舞蹈語彙裡,看出編舞的企圖。
    演出評論 Review

    我看見更放肆的「雜交世代」!

    不論幕前、幕後,她們「肆無忌憚」地變成堂而皇之的「跨界」與「雜交」;「女傑」們再也不忌諱「血統」純不純正,一心一意都是為了「被看見」或「要發聲」。

    文字|傅裕惠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第三屆女節演出:石佩玉的《廚房》
    特別企畫 Feature

    肆無忌憚,所以逢場作戲

    從一九九六年,劇場工作者許雅紅號召姐妹淘一起匯聚台北的B-side,推出第一屆女節起,這每四年一次的戲劇節成了劇場女性創作者齊聚發表、交流觀點的重要節慶。從單純的匯集聯演,到主動的策展規劃、跨國的藝術交流,到今年第四屆女節的「演/研討會」,台灣劇場女人的發聲形式,愈趨多元豐美。

    文字|毛雅芬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留學期間,陳惠文經常與英國威爾斯當地的劇團合作。
    藝人館

    奔赴失落的地平線

    陳惠文並非台灣小劇場界的新人,相反地,她過去大半的演出歷史,正與解嚴後初期的台灣小劇場發展緊密結合。再次回到國内的舞台,陳惠文正努力調適自己的表演語彙,希望以不同的形式與溝通方法,持續她在國外的學習與實驗。

    文字|傅裕惠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香港編導馮程程從歷年翻譯及執導歐陸當代新文本的經驗中汲取養分,發展出原創作品《誰殺了大象》。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五屆「女節」 廣發亞洲英雌帖

    華人女性創作者 聚焦「鑽石舞台」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文字|廖俊逞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 「十全十‧美女節」記者會上,所有編導拿著女節logo──乳房道具合影。前排左起湯淑芬、徐堰鈴、石佩玉。後排左起楊汗如、汪其楣、陳惠文、戴君
    戲劇 我是女人,我愛做戲

    翻舊戲,新女人發新聲

    想了解台灣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心思與情感,「女節」是把重要的鑰匙。延伸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女人扶持女人,既要痛快地演,也要誠實地講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女節從金山南路上的地下室pub劇場開始,彷彿某種秘密結社的革命行動,觀眾隨著口碑湧入,或坐或站,發現女人當家的劇場原來樂趣無窮、齣齣驚喜。後來,pub轉手,女人做戲的精神沒變,第二屆女節移居皇冠小劇場,成為台灣劇場界期待的風景之一。 第三屆女節,即將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團體開襠褲劇團,聯合本地女性創作者,以每週兩齣戲共八個演出,溫柔覆蓋整個四月。

    文字|楊莉玲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汪其楣
    嚐鮮

    第三屆女節,展現女性旺盛創作力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文字|傅裕惠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簡稱PETA)所舉辦的「改變中的『她』印象──亞太女性劇場藝術節」,活動一景。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文字|傅裕惠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陳惠文的身體運作,及其進出演員與角色狀態的精準明快,讓人大呼過癮。(《震解1:47》)
    戲劇

    什麼樣的花開在春天裡?

    第二屆女節活動,承繼了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的原始宗旨,鼓勵女性創作,希冀建立一個提供優秀女性劇場工作者沒有限制的寬闊空間,展現女性藝術創作衆聲喧嘩、繁花盛開的繽紛面貌。目前來說,「可能性」是被看到了,但,要走的路還得繼續。

    文字|楊美英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第四屆女節演出:杜思慧《不分》。(女人組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打破慣性思維 歡迎群魔亂舞

    一九九六年創辦的「女節」是台灣相當具特色的藝術節,以提攜年輕女性創作者為出發點,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四年舉行一次,今年將舉辦第五屆了。從創始一路走來的策展人傅裕惠表示,「女節」希望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去中心、反理性」,也不設辦公室,企圖開創「有別於主流劇場語彙」的實驗性,甚至是「更著墨於連結女性主題的表達方式」,希望「作品更偏激、更前衛、更群魔亂舞」。

    文字|朱安如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廚房》整體的設計以實景廚房的剖面作為主要表演場景,運用諸如湯匙、打蛋器等廚房器物作為戲偶素材,巧妙裝扮成不同的戲偶角色。
    戲劇

    廚房裡的傳說

    《廚房》正是以戲偶與真人搭配演出,傳達出現代生活與傳說故事之間的互動想像,議題雖然簡單,卻具有現代女性的現實思考。

    文字|王友輝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台南小劇場教母

    吳幸秋 戲說女子 幽映古都鄉愁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文字|廖俊逞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災難幸福版》實際上是:「笑罵世間對女子的壓抑與局限。
    戲劇

    五花八門的「女」節

    《女節》一系列表演,除了沾帶一個「女」字以外,她們對女性議題的看法,其實各有懷抱,心思不同,交集少的可憐。 唯其如此,我們反而可以從這次參與女節的作品,一探台灣活動於劇場的二十至三十歲之間表演工作者,特別是女性們,對這個流行風尙的反應(或者無動於衷),以及這股「女性」風潮在舞台上發酵情況。

    文字|周慧玲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她們之間心心相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不曾滔滔不絕的爲自己辯護」。
    戲劇

    彩色語言花手套、粉紅寶藍螢光綠

    「似乎暗示創作者急欲擺脫兩性性別觀,以及對女性的壓抑。」一股帶著台灣風情的女性表演風潮,正在蘊釀當中。

    文字|周慧玲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海闊天空」舞展入選名單揭曉 八十五年度國家劇院及實驗劇場「海闊天空」舞展甄選,入選名單已揭曉。第一類是預算一百八十萬元在國家劇院演出,由台北越界的「雙城記」企畫案入選;第二類預算三十五萬供新團體在實驗劇場演出,入選者爲謝宗益的「太陽劇場舞蹈團」、郭美香「普陀當代舞團」及雲門舞者李靜君、蘇安莉、羅雅惠合組的舞團;第三類是曾經入選再送案的團體,預算六十五萬,由「台北室內芭蕾」入選。 (編輯室) 「女節」女性劇作聯展 鄰近中正紀念堂的「B-Side」,為一個企圖結合身體表演與另類音樂的新生場域,計劃從一月下旬至四月邀請女性劇場工作者發展系列創作,並為此次聯展命名為「女節」。應邀參與演出的團體與個人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左岸、台南「那個劇團」、極體劇團、身體原點工作室、卡倫與比爾舞團、露露劇團以及林因、鮑代玉等。 「女節」系列節目將在一月下旬至四月初每週三、四晚上演出,洽詢電話:3511607。此外「身體原點工作室」將在B-Side首演《我是你夜間的馬》(1/9-11),之後赴香港參與藝穗會演出。 (編輯室) 「優劇場」印度行 以融合於大自然的演出為特色的「優劇場」,一月中旬將赴印度普那「奧修靜心中心」演出優人神鼓。奧修(Osho)社區是世界精英樂團薈萃之地,每年一月奧修大師的成道日為該社區的年度大事,優劇場此次受邀前往演出,希望將靜坐與打鼓融合所產生的安靜力量和特殊的東方哲學介紹給與會的西方團體。 (編輯室) 〔大陸〕 《黃河》版權起爭端 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版權問題,出現了對峙局面,一方為鋼琴家殷承宗,另一方為中央集團。爭議的焦點是對創作者及其權限認定的不同。由於《黃河》產生於「文革」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署名「中央樂團集體創作」。對這一「集體」的具體認定,

    文字|本刊編輯部、蕭勇、周凡夫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