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舞蹈也可以用舞譜記錄嗎?你看過舞譜長什麼樣子嗎?你知道舞譜怎麼讀、又是怎麼用的嗎?本刊特別專訪兩位舞譜專家: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王雲幼及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平珩,為大家解開舞譜的秘密。
音樂演奏有樂譜,做菜烹飪有食譜,舞蹈表演也有舞譜!舞譜是記錄動作的系統,現今通行世界的舞譜有拉邦(Laban)舞譜和班內士(Benesh)舞譜,其中台灣常使用於表演與教學的舞譜體系為拉邦舞譜。由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1879-1958)發展出來的拉邦舞譜,將動作歸納為四大要素:方向(direction)、高低水平(level)、身體部位(body part)、節奏(timing),將舞蹈動作的行進以符號方式記載於時間軸上,便成了拉邦舞譜的基本樣貌。
拉邦舞譜可記錄動作,讓動作記錄成為國際溝通的語言;還能保存舞蹈作品,讓舞蹈化為文獻史料;重建舞蹈作品,將舞蹈風貌完整呈現舞台;除此還能應用於舞蹈教學、創造性舞蹈,並使舞蹈的知識更臻深入完整。在台灣,劉鳳學於一九七○年即在文化大學選修課程介紹拉邦舞譜,直到一九八一年胡善佳(Carl Wolz)為雲門舞集重建三首韓福瑞的舞作,拉邦舞譜才受到矚目。美國紐約舞譜局(Dance Notation Bureau)提供舞譜專業課程及證照核發認證,是現在美國最大的舞譜機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王雲幼、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平珩,兩人都擁有紐約舞譜局的資格認證,本文將透過兩位老師的說明,一窺舞譜堂奧。
如何看懂舞譜:舞譜的符號結構
翻開舞譜,主要的中間欄位是舞蹈動作和時間的記錄。舞譜的閱讀由下往上,表示時間的進行。時間單位劃分有節拍線。動作部分以三條直線為主軸,中線為身體中央,中線右方是身體右半部,中線左方是身體左半部。從中線往右方左方延伸,可依序畫出腳部、腿部動作;三條直線中左右兩條直線再向外延伸可畫出手部、頭部動作。不同身體部位的判讀視其位於譜表什麼位置而定,更細的部位如膝關節、踝關節、手指等等也有相應的符號表示。
至於動作的方向、高低、快慢等要素,動作方向以符號形狀來表示,以腳為例,前端細條的長方體代表腳步向前,後端細條的長方體是腳步往後,四邊長方形則在原地,三角形依頂點指向左右表示向左或向右。高低水平分為高、中、低三種,符號中畫斜線表示高水平,腳動作即是踮腳;符號中點一點表示中水平;符號中塗滿表示低水平,腳動作即為蹲。動作的節奏和長度,由舞譜記號的長短來表示。
舞譜的下方欄位會畫出舞台,而以簡單的直線、曲線來顯示舞者於空間中的移動方位、舞者與舞者間的行進和相互關係。兩側或上方欄位有時畫有樂譜,清楚對應音樂與動作的關係。
舞譜的功能與優點
相較於二度空間的影像記錄,舞譜以量化敘述呈現身體與舞台的三度空間。應用於教學和表演,學生會更了解身體、動力、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不管是創作者對表演者、老師對學生,王雲幼笑說:「舞譜以科學性的敘述去看舞蹈,在溝通上更加清楚,不傷感情。」
舞譜有助於注意舞蹈的細節,如手與腳的位置,及與時間的關連。平珩表示,舞譜的優點是可將動作分析得清清楚楚,更能認識舞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和別人的動作及空間關係;細節說明仔細而具脈絡性,例如在看譜及練習時,是從最重要的身體核心及腳,依序朝外圍及手部推展;而以節拍為單位的記譜,使動作與節奏的關係變得精確;除此,相較於老師示範詮釋、舞者照章學習,舞譜反而讓舞者有自己的詮釋空間,可衍生不同的表演風格。
記譜二三事
古早的記譜工具是手寫及打字,現則是電腦輸入,且軟體還只相容於蘋果電腦,Window系統會有很多符號打不出來,電腦的相容性也影響了拉邦舞譜的普及程度。
記譜可以簡單記錄,如僅記手臂的揮舞方向;也可以複雜記錄,例如手臂、手腕、手指的姿態動作一一記錄。記譜的繁簡程度,影響讀譜的順暢度,但這也無特定標準。通常東方舞蹈的舞譜外觀較「胖」,記起來較繁雜,因為有許多手部的細微動作,甚至加上棍子、扇子等道具,西方舞蹈則反之。而芭蕾的舞譜較簡單,制式與重複性高;現代舞記譜較為複雜,如地板動作的高度變化性。
舞譜記錄往往需要一趟趟依身體部位循序漸進,第一趟先記腳步,第二趟腿部,第三趟換成手部……王雲幼說:「一分鐘的舞譜,要花三十個小時。」雲門舞集《薪傳》的舞譜記錄花了二到三年,完成後放了半年,讓團員跳跳看,返回修改,最後才出版。
舞譜應用:舞蹈的記錄、重建、教學、創作
舞譜的珍貴之處在於可重建經典舞作及古典作品,及記錄不易保存的、弱勢或少數民族的舞蹈,例如平珩於民國七○年代間曾至特富野地區,以舞譜加文字說明的並用方式記錄鄒族舞蹈。接著,平珩與人類學家胡台麗研究記錄出版了《原住民的儀式、舞蹈與音樂》,其中原住民舞蹈舞譜為相當重要的部分。
重建與演出往往合為一體。二○○五年,王雲幼與張中煖共同策劃,重建了尼金斯基《牧神的午後》,由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演出。此齣舞作在芭蕾歷史中,是由古典轉入現代的先鋒。當時尼金斯基以俄式芭蕾派別系統及自創譜來記錄舞作,對後人來講,實無法直接還原作品。而國際舞譜大師Ann Hutchinson Guest綜合歷史文獻與錄影帶,運用拉邦舞譜,重建舞作,王雲幼再以Ann Hutchinson Guest的舞譜為基礎,考究服裝燈光與舞台,讓舞作重建公演。
將舞譜應用於教學,王雲幼認為舞譜藉著動作的共同語言,對教舞極有幫助。平珩也有同感,例如在舞台上教小朋友(中小學生)舞蹈,一畫出基本符號和空間圖,學生們馬上能夠理解,節省許多溝通時間和語意不清的狀況。
除了創意教學,還可運用於創造性舞蹈,例如可用舞譜符號設計許多練習和遊戲,及加強學生的空間和視覺觀念。例如利用「腳步前進」、「腳步向右」、「腳步後退」等三張卡片,讓學生自己決定卡片順序,然後發展手腿及身體各部位動作,便成了迷你的創造性編舞,學生反應熱烈,寓教於樂。
對舞者來講,舞譜幫助舞者訓練空間和方向感,體會不同古典作品的風格詮釋,舞譜作為統一性的語言,有助於溝通動作和方位。對創作者而言,舞譜節省了和舞者討論的時間,增加精確性;舞譜可讓創作的結構清晰,織理細緻,層次感強。而著重使用動力、動作質感和情緒面的拉邦另一套系統「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更有益於創作。
學譜經驗談與學習舞譜的出路
美國紐約舞譜局的證照課程由淺入深分成四級:初中高級、教師級、舞譜重建級(讀譜級)(reconstruction)、記譜級(notation)。教師級著重課程分析和試教舞譜;讀譜級重在讀芭蕾經典名作及依舞譜排練表演;記譜級則著手記錄芭蕾及現代舞作。
平珩說,舞譜課程不僅修習拉邦舞譜與動作分析而已,還要兼修音樂學、歷史學、身體解剖學、燈光服裝等有關時代風格的課程,紮實而豐富。平珩從舞譜及其多元應用中發現趣味,無論在舞蹈、教育、創造力層面,舞譜都能發揮魔力。舞譜課程充滿驚奇,有時老師給一段譜,依譜比劃手腳後才發現原來在跳大腿舞!或下一支又換成夏威夷舞,某種舞台行進是卓別林式的出場法……平珩說:「舞譜學習不僅僅是讀譜,更能在過程中轉化,變成自己的舞蹈!」王雲幼則稱自己原本是相當感性的人,但舞譜的概念、組織、與理性深深吸引了她,舞譜「在感性中尋找理性結構」,讓她著迷,至今以讀譜師專業讀過或重建的舞作有二十六支。
王雲幼表示,學會舞譜,可朝三條路發展:一是成為舞譜教師,推廣拉邦舞譜和設計舞蹈教學;二是成為讀譜者,讀譜者需要研究舞譜、舞台、道具、歷史文獻資料,將創作者和表演者串連起來,綜合學術理論和舞蹈技術,重建及表演舞蹈作品。三是成為寫譜者/記譜者,寫譜者準確了解動作的方向與質地,精確地記錄舞作。
台灣的舞譜記錄與重建
全世界古今舞作已完成舞譜者約有三百多件。國內作品中,雲門《薪傳》的記錄者為Ray Cook,舞譜入藏美國紐約舞譜局,供全球舞蹈界人士研究。新古典舞團在劉鳳學及資深舞者的努力下,一直不懈地以拉邦舞譜記錄舞蹈,例如唐樂舞、中國舞、台灣原住民舞蹈的記錄,及劉鳳學作品《大漠孤煙直》;五月甫公演的《民國四十六年》,包含劉鳳學從民國四十至八十年代的六支作品,也藉著這次重演,著手進行舞譜記錄。前述平珩對於原住民舞蹈的記錄也相當珍貴。
舞蹈舊作重建方面,一九八一年胡善佳為雲門重建了三支韓福瑞的舞作;平珩、曾瑞媛、王雲幼亦重建了許多舞作,原編舞者包含了韓福瑞、安娜.索克洛、荷西.李蒙等大師,總共將近三十支經典舞作,在台灣舞蹈家的努力下重建公演。拉邦舞譜的活學活用,舞譜的細膩性與趣味性,舞譜對學習和創造力的靈活激發,讓舞譜不只是譜而已,而像本武林秘笈、舞學寶典,你看不到的功夫秘藏,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