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倫敦肯辛頓區的皇家亞伯特廳(Royal Albert Hall),從一八七一年開幕以來,便成為英國人民最喜愛且引以為傲的文化地標之一。這座有著透明大穹頂的紅磚圓形建築,外觀酷似鑲著奶油邊的結婚蛋糕,內部設計則充滿羅馬競技場風格,一層層的紅色華麗包廂座席,圍繞著中央底層的多功能場地。傳奇樂團披頭四、拳王阿里、網球名將山普拉斯都曾在此接受眾人喝采,風靡全球的「○○七」電影與《哈利波特》小說也在此舉行首映會和首賣會。而廳內最具代表性的藝文盛事,莫過於每年夏季由上百位樂壇名家接力演出,長達兩個月的「逍遙音樂節」(BBC Proms)了。音樂節期間,萬名樂迷群集朝聖,廳內販售的歷年現場錄音CD,也成了遊客們來此一遊最受青睞的紀念品。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正是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所領導的「日不落帝國」強盛時期,同時,工業革命所帶動的新技術發明,也掀起人類生活慣性及文化思維的巨大變遷。身處民生富足且對未來充滿無限想像的年代,女王的夫婿──亞伯特親王(Albert,Prince Consort)提出了一張夢想藍圖:「打造結合藝術、科學和工業成就,並足以傲視歐洲,甚至全世界的文化廳堂。」而當時在海德公園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甫問世的縫紉機、電報機等新穎發明,不但吸引超過六百萬參觀人潮,更成功為亞伯特親王籌募到一千萬英鎊的鉅額經費。往後數年,包括皇家亞伯特廳,以及鄰近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紛紛完工成立,成為倫敦肯辛頓區負有盛名的文化風景。
交通便利,駐足文化薈萃的地標
倫敦擁有全世界發展最早且四通八達的捷運網,其中三條支線──黃色的Circle Line,綠色的District Line以及深藍色的Piccadilly Line,皆可通達亞伯特廳鄰近的南肯辛頓站(South Kensington Station)。刷過票卡機後,依照地鐵站內指示,右轉入一條灰褐色磚砌成的地下步道,散步其中,街頭藝人的歌聲不絕於耳。沿途可欣賞兩側的大幅展覽海報,十分鐘後就到達出口。走上階梯回到地面,左轉沿著展覽路(Exhibition Road)直走,現代感十足的帝國學院大樓便映入眼簾,身後則是博物館建築群。繼續前行,遇到亞伯特親王路(Albert Consort Road)後再左轉,兩分鐘後即見到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Music),電影《鋼琴師》Shine曾在此取景;而學院正對面,一階階白色石梯的盡頭,正是皇家亞伯特廳售票處入口,一尊黑色大理石親王像矗立門前,似乎守護著他所懷抱的夢想。
贊助租約方案,專用座席炙手可熱
事實上,亞伯特親王因傷寒猝逝,未能親眼見到以他為名的亞伯特廳落成啟用。當時接手建廳計畫的亨利.柯爾(Henry Cole)在環遊歐洲後,決定將亞伯特廳打造成一座內部仿羅馬競技場的環型劇院:中央的圓形廣場(Arena)是個多功能場地,可隨意改造成各式舞台、展覽場及專業運動場,或設定為票價低廉的站位席,吸引平民百姓近距離欣賞藝文表演;觀眾席包括前座區(Stall)、二樓(Grand Tier)、三樓(Second Tier)及頂樓包廂(Circle),總共四層樓,最上層的迴廊(Gallery)有時也開放站票,全廳最多可容下約五千名觀眾,豪華的絲絨座椅配上紅色簾幔,一眼望去氣派非凡。為了籌措營運經費,柯爾還推出一項十分特別的贊助租約方案:捐獻一百英鎊,就能在廳內擁有專用座席,免費觀看各項表演,而租期則長達九百九十九年!果真開幕之初,就成功租出一千三百個座席,而第一位認購人,便是維多利亞女王。
目前廳內仍有四分之一的座位屬私人所有,有些人視為藝術傳家寶,也有些人動起商業頭腦高價售出。前陣子英國媒體才報導過,位於二樓的一間十人包廂,正在尋求轉讓,開價一百二十萬英鎊,這價錢不論是在台北或倫敦,都足夠買棟豪宅了!廳內人員則說,新買主多為熱中藝文活動的國際大企業,轉售所得也大部分投入慈善之用,算是功德圓滿。
維多利亞風格,備享皇家尊寵
時至今日,亞伯特廳仍與皇室關係密切,據說八旬高齡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一年總會來個四、五趟,有時是招待國外元首欣賞演出,有時則是為了皇家藝文聚會。女王及貴賓通常從專用的車道及樓梯入廳,先進入位於二樓的皇家休息室(Royal Retiring Room),室內並沒有特別富麗堂皇的裝飾,但天花板上的彩色線條壁飾,以及為了凸顯仕女寬大袖袍的低扶手座椅,在在顯露出典型濃厚的維多利亞風格。牆上歷屆英國君王的畫像,則訴說著皇家悠久歷史,貴賓也在此和即將上場的藝術家們寒暄談話。休息室可直接通往皇家專用包廂(Queen’s Box),裡面共有二十個座椅,是全廳內最大,同時也是視野及音響效果最佳的包廂之一。儘管亞伯特廳與英國其他劇院一樣,觀眾席開放飲食,來點小酒及冰淇淋有助心情氣氛,但皇室包廂內的王子公主們,卻嚴守食物禁令,包廂內絕不吃吃喝喝,以感念先祖建設此廳的成就。若有機會到此一遊,不妨從舞台望向十點鐘方向觀眾區,即可看到位於白色皇冠壁飾下方的皇家專用包廂。
創新巍峨的建築,力求音響的完善
挑高一百三十五呎的圓弧透明屋頂,是皇家亞伯特廳的一大建築特色。重達四十噸的玻璃頂,完全不用任何室內樑柱支撐,堪稱當年建築大突破,所有的鋼骨結構也都先在曼徹斯特經過測試後,再運送到倫敦廳址拼建。一八七一年三月二十九日開幕當天,當所有賓客步入廳內,都對這古典中帶著前衛的特殊風格驚豔萬分,空調風管中甚至還加入了法國古龍水,滿室洋溢著芳雅氣息。孰知,當皇室成員上台演說後,不少人抱怨回聲過大,王子的每一句致詞,都在廳裡飄來飄去重複好幾遍,簡直像在山谷裡一樣。為了解決音響設計不良的問題,技術人員首先在廳內屋頂下掛起一塊大棉布,以達到吸音效果,之後陸續加裝更多布幔,並在樂團演奏區域四周放置木板改善共鳴。一九四九年,亞伯特廳決定在玻璃屋頂下加鋪一層消音鋁板,大棉布終於功成身退,裡頭積的七十多年灰塵,必須出動八台大型吸塵器,總共花一天半才清理乾淨。二十年後,又在屋頂上加裝了一百多個香菇狀的原盤吸音器,總算解決了為人詬病的音響問題。
亞伯特廳的另一著名特色,是舞台上長達七十呎,寬六十呎,共有一萬根音管的巨大管風琴,若將所有音管接起來,長度可超過十四公里。這台全英國第二大,僅次於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的管風琴,軼事可真不少。據說在一九二○年代整修時,管風琴旁浮現了早已拆除的樓梯,管風琴建造者亨利.威利斯(Henry Willis)的鬼魂盤迴其上,抗議生前創作受到工程侵擾。許多媒體甚至報導,管風琴後方總是常常沒來由地襲來一陣冷風,魅影之說不脛而走,卻也加深了觀眾對亞伯特廳的好奇。
擴建工程完工,開放空間更親民
從一九九三年起,皇家亞伯特廳在英國藝術協會(Arts Council of England)、彩券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以及私人贊助下,展開擴建南側地下空間的工程計畫,以增加工作坊、化妝間,以及停車位數量。附近居民都對這項長達十年的計畫舉雙手贊成,因為如此一來,滿載燈光道具的大卡車終於可以在地下進行裝卸,再也不會在清晨或深夜的大街上,來來往往擾人清夢了。整修過後的亞伯特廳,亦增設了多處吧檯及特色餐廳,可以一邊享用美食,一邊俯視海德公園綠茵美景。每逢週五,南側的Café Consort餐廳內有免費的IGNITE午餐音樂會,年輕演奏家們彈奏著爵士、吉普賽、法國香頌等曲風,為這家百年老店增添輕快氣息。
走過一百多年歷史的皇家亞伯特廳,至今仍維持其前瞻且多元的藝術地位,平均一年演出三百二十場節目,舞台上更換的燈泡多達兩萬顆,消耗掉五千公升的油彩顏料,銷售總票數則超過一百二十萬人次,並在廳內吃掉了三萬五千個三明治,以及兩萬三千瓶的香檳。為了應付滿檔繁重的工作,廳內目前設有一百四十名行政人員,每場節目出動五十名服務人員,並有十八名專業清潔人員全天候待命,一年下來,報銷的拖把總是超過十打以上!
亞伯特廳用途多元,裝卸迅速
每一天,亞伯特廳舞台都隨著上演節目改頭換面,前一晚是交響音樂會,今天變成汽車展覽館,明天又成了網球場,拆台裝台效率之快令人咋舌。翻開廳史,這裡曾是一九○八年倫敦奧運的拳擊場地,舉行過第一屆環球小姐選美,以及日本史上首次的境外相撲大賽。它也曾變身成冰宮世界,待世界花式溜冰冠軍約翰.柯利(John Curry)表演結束後,冰板馬上被切成一塊塊投到河裡去。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廳內發表演說;達賴喇嘛在此舉行千禧年談話。在二○○三年,共有四千名孩童漏夜排隊,參加《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新書發表會,與作者羅琳(J.K. Rowling)見面。透過網路轉播,全世界共有超過兩千五百萬人參與了這場亞伯特廳盛會。
幾年前演出浦契尼歌劇《蝴蝶夫人》時,舞台上曾搭建起一整座日式水上花園;而世界聞名的太陽馬戲團每年來英演出時,也都指定亞伯特廳為演出場地。不過,並非任何活動都適合在這兒舉行──例如,一九○九年廳內舉行了英國首場室內馬拉松,選手只有兩人,繞著中央舞台跑了五百多圈,觀眾們看得索然無味,想當然爾,這也是亞伯特廳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場馬拉松賽了。
兼容並蓄的表演舞台,孕育古典與流行樂的搖籃
不論是古典或流行音樂界,能夠登上皇家亞伯廳演出,甚至錄製現場專輯,對歌手來說都是無比崇高的肯定與成就。有英國「吉他之神」封號的艾立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曾在此錄製大受好評的樂團專輯《24 Nights》;壞小子羅比.威廉斯(Robbie Williams)在此舉辦一鳴驚人的搖擺爵士演唱會,奠定其英倫流行樂壇天王地位。其他登台過的藝人還包括: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史蒂夫.汪達(Steve Wonder)、麥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艾爾頓.強(Elton John)、史汀(Sting)等,披頭四甚至在充滿批判精神的經典歌曲〈A Day in the Life〉中提上一句:“Now they know how many holes it takes to fill the Albert Hall”
十九世紀的義大利傳奇女高音阿德莉娜.帕蒂(Adelina Patti,每場演唱會高達五千美金的天價酬勞,與她的動人歌聲齊名)曾多次在亞伯特廳演出,當年她和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與澳洲女高音梅爾芭(Nellie Melba)二后一王同台演出,灌製了史上第一張亞伯特廳實況唱片,她的告別演唱會亦於此舉行。廳內令人難忘的的音樂家身影,還包括了十三歲初登台的小提琴大師曼紐因(Yehudi Menuhin)、親自於台上演奏的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v),以及引吭高歌〈公主徹夜未眠〉撼動全場的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老少咸宜,萬眾矚目的「逍遙音樂會」
然而最讓古典樂迷們引頸企盼的,莫過於每年七月中旬,亞伯特廳舞台高掛起繡著黃金Proms字樣的紅色布幔的那一刻,意味全球最盛大華麗甚至瘋狂的古典音樂節「逍遙音樂會」即將來到。往後八週之中,亞伯特廳成了世界上音樂家密度最高的一棟建築,世界一流的樂手、歌手及交響樂團輪番上陣,演出超過七十場的音樂會,曲目涵蓋古典、現代、爵士、民謠、音樂劇等各家樂派。行家級的聽眾早在五月初,就把像書一樣厚的節目簡介翻得爛熟,依著作曲家、指揮家或演出者的姓名字母尋找音樂會編號,趕著上亞伯特廳網站買票,每場五千座位個個炙手可熱,常常剛啟售就被搶購一空。
「逍遙音樂會」的英文Proms,從其正式名稱Promenade Concert簡化而來,也就是悠哉悠哉、邊散步邊聽音樂會的意思。的確,不同於傳統音樂廳正襟危坐的氣氛,逍遙音樂會不但沒有服裝規定(Dress code),不限制嬰幼童入場,還可以站在亞伯特廳中央廣場,或坐或站隨心所欲,近距離聆賞頂級音樂演出,而且票價只要五鎊(不到台幣三百五十元),在物價驚人的倫敦算是非常可親的價錢,難怪不少樂迷趨之若鶩,每年總特別選買站立席,被暱稱為死忠的“Prommers”。
每年Proms逍遙音樂節總在九月中旬最晚一夜(The Last Night)的下半場掀起高潮。按照慣例,首先演奏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眾人情緒隨之高昂,接著音樂會創辦人亨利.伍德(Henry Wood)的《英國水手歌謠幻想曲》Fantasia on British Sea Songs響起,氣勢磅礡的管絃合奏,歌頌出英國人以引為傲的海洋歷史及情感,著名愛國歌曲《統治吧!大不列顛》Rule, Britannia與帕禮(Hubert Parry)的《耶路撒冷》Jerusalem,一曲又一曲,眾人齊聲合唱,最後以英國國歌〈The National Anthem〉結尾,紅白旗海飛揚全場,氣氛澎湃沸騰,為皇家亞伯特廳再寫下一頁歷史。
讓我們買票去!
皇家亞伯特的音樂會票價,依座位視野遠近,價格約在十五至五十英鎊不等,若是中央Arena或最上層 Gallery的站位席,票價則只要五鎊。亞伯特廳官方網頁是唯一授權的線上售票系統,有清楚的座位圖供選擇,還有線上樂曲試聽服務。不建議透過旅遊仲介或其他售票系統購票,因為很可能會被拒絕入場。
想要掌握逍遙音樂會的最新資訊,可以上BBC Proms網頁註冊訂閱電子報,可享優先訂票優惠,有時還有意外折扣。非週末時段的逍遙音樂會,每場都會保留五百場站位席票,開演一小時前現場啟售,排隊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