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兩位建築師濟傑克和舒爾茲,共同合作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魯道夫宮」,可說是波西米亞建築史上重要傑作之一。(捷克愛樂樂團 提供)
藝遊在他方

童話城市中的醇美音響—布拉格魯道夫宮

布拉格的知名音樂殿堂——魯道夫宮,外觀神似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原來前者正是參造後者所建。建於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四年間的魯道夫宮,是當時的王室為支持文化藝術而建,所以原始設計就是要蓋出一座既可演出,也可供繪畫藝術展覽的場地,所以其中有捷克愛樂樂團駐在的「德弗札克廳」,也有捷克相當重要的國家藝廊。

布拉格的知名音樂殿堂——魯道夫宮,外觀神似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原來前者正是參造後者所建。建於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四年間的魯道夫宮,是當時的王室為支持文化藝術而建,所以原始設計就是要蓋出一座既可演出,也可供繪畫藝術展覽的場地,所以其中有捷克愛樂樂團駐在的「德弗札克廳」,也有捷克相當重要的國家藝廊。

乍看魯道夫宮(Rudolfinum)外觀,或許您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棟位在莫爾島河右岸的新文藝復興式建築,在風格上,與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Die Semperoper)有相當淵源。如果我們將時空拉回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時期的德勒斯登,可以看到這座建造於一八三八年的薩克森第一宮廷劇院,正面、前廳、階梯與留有大片廣場等設計,均與魯道夫宮的基本架構相似。由於建造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的Gottfried Semper是十八世紀極具影響力的御用建築師,並不意外地,他在易北河岸的傑作,成為數百公里之外布拉格的典範。

王室支持,兼具演出與展覽功能

參考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外型而設計的布拉格魯道夫宮,建造於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四年間,在當時王位繼承人魯道夫王子的支持下,將計畫案交給在地的波西米亞名建築師濟傑克(J. Zítek,1832-1909)和舒爾茲(J. Schulz,1840-1917)。一開始王室就是以支持藝術文化為出發點,要蓋出一座既可演出,也可供繪畫藝術展覽的場地,所以內部空間設計也相當符合這項需求,而有著不同的展演廳,其中最大的廳便稱之為「德弗札克廳」。這樣的原始考量也說明,為何現在緊鄰音樂廳的,就是捷克相當重要的國家藝廊。

這個內部牆壁漆上柔和粉紅色的德弗札克音樂廳,以典型十九世紀音樂廳空間設計為原則,將管風琴擺放於舞台中央。台北的國家音樂廳,雖然在音響設計上遠比這些十九世紀建造的歐洲音樂廳完備,但就空間設計而言,卻不難看到其思考的原型。近百年來,這兒一直是布拉格愛樂人士不可錯過的演出場所,同時也是現今捷克愛樂樂團的團址。

每當布拉格舉辦重要音樂節時,會在「德弗札克廳」上演許多重要音樂會,像是每年在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1824-1884)忌辰五月十二日開始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德弗札克廳」便會和國家劇院的「史麥塔納廳」共同分擔不同音樂會場次──以一個藝術節為核心主題,利用城市中不同演出場地,邀請世界著名演出團體,藉以籌畫多樣的演出節目,提供觀眾豐富的心靈饗宴,在歐洲是相當普遍的方式,像是薩爾茲堡音樂節或柏林藝術季中,皆有相似的作法。

本土建築師的傑作

由兩位建築師濟傑克和舒爾茲,共同合作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魯道夫宮」,可說是波西米亞建築史上重要傑作之一。

濟傑克是本地建築師,同時是位於布拉格的德意志科技學院建築教授,被視為十九世紀最重要波西米亞建築大師,也是維也納式新文藝復興風格及晚期北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代表人物。布拉格新城中另有一「國立劇院」,也是他的經典代表建築之作。除了捷克境內,如德國威瑪新博物館也出自他的原創。

舒爾茲亦是波西米亞建築師,在維也納求學之後回到布拉格科技大學擔任建築系教授,並接受委託案。他有諸多著作出版,積極參與新文藝復興運動,並設計布拉格城中一般居民房舍。他後來成為波西米亞王室學院院士,負責宮廷建造參議。在國家劇院一八八一年大火後,也主導該項重建案。

如何到魯道夫宮?

「魯道夫宮」坐落在Rejdištĕ區,搭乘電車17及18號線均可到達。現在這座「魯道夫宮」隸屬捷克文化部,共分藝廊與捷克愛樂兩部分。附近尚有裝置藝術博物館、裝置藝術學會、大學哲學系所等學術藝文機構,是布拉格城中最為重要的藝文區。

 

讓我們買票去!

約在新一季開演前半年的四月底起,即可訂購下一年度的演出。可利用網路訂票,上捷克愛樂網址,節目表最右方處可以直接點入電子購票系統。另外也可以在每晚六點以前,前往該樂團團址票口購票,一律以捷克幣付費。此外,學生、小孩、老年人與殘障人士,可憑證件在音樂廳票口購買優待票。開演前某些音樂會場次會出售站票,詳細情形請詢問票口服務人員。

魯道夫宮建築小史

「魯道夫宮」原是由一八七三年,一家保險公司為慶祝該公司成立十五週年,計畫買地建構的藝術展演場,在當時王位繼承人魯道夫王子的承諾協資下,一八七五年公開舉行建築草圖競標,最後由濟傑克和舒爾茲贏得委託計畫案。建築外部在一八八一年竣工,內部在一八八四年完成藝術裝置等工程,一八八五年正式啟用。二十世紀二○年代音樂廳內大整修,一九四○年在「魯道夫宮」南面加建,一九九○到一九九二年是最近一次翻修,進一步提升了音響傳聲品質。

藝廊在一九九四年整修後再度開幕,展品以當代藝術或相關特展著稱,並且積極推動現代青年藝術家創作展。與世界現代藝術接軌、帶領藝術脈動,是其經營主軸。也常舉辦展品下鄉巡迴活動,讓藝術不會僅局限在布拉格都會,更成功推廣了藝術生活概念。

兩層建築,一樓六排後與包廂前排較佳

「德弗札克廳」觀眾席的座位安排,是以兩層式設計為原則,大致可容納約一千一百人。第一層平面樓幾與舞台同高,舞台正下方與前排兩側屬於次低價位,如以音響融合傳送為主要考量,不建議購買最前方的座位。第六排起,因視野、音響效果較為理想,被規劃為最高價位,由於本廳規模尚稱小型,所以此價位的票也是販售最多張的。第二層兩側為包廂式設計,無獨立空間,一個單位有六個座位且分為前後排,與另一單位由樑柱隔開。由於此區屬於較為經濟的次等低價,建議您可優先選擇包廂前排座位。第二層正中間分為三大票價區,前半段與一樓中後排同為最高價位,後半段則間雜著最低與次等低價票,由於最低票價的座位會被樑柱遮擋視線,將干擾欣賞品質,因此並不特別推薦。

捷克愛樂,百年輝煌

捷克愛樂樂團(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於一八九六年,創團第一場音樂會便是由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在「德弗札克廳」親自指揮演出。二十世紀初的首席指揮Václav Talich將捷克愛樂帶向世界級樂團水準,打開知名度,並經常與活躍於維也納、德國大城重要指揮交流切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頗負盛名的捷克指揮家Rafael Kubelik擔任總監,他同時也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創始提案人之一,他以史麥塔納《我的祖國》一曲,帶領捷克愛樂揭開一九四六年「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序幕。

這個時常與歐美著名樂團相比擬的捷克愛樂,在共產政權瓦解後,與世界一流指揮有了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像是阿胥肯納吉、Gerd Albrecht都是我們熟悉的常任指揮。幾年前,在與Jirí Belohlávek的合作下,以指揮馬替奴(Martinu)《第三號與第四號交響曲》的唱片榮獲二○○五年葛萊美音樂大獎。為了讓樂團有更豐富的曲目特色,未來將由現任威尼斯翡尼翠歌劇院音樂總監殷巴爾(Eliahu Inbal)接任二○○九/一○月季的常任指揮一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