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也納城到處都可看到舞蹈節的大幅海報,並配上維也納街景中跳舞的人為影像內容,令人深刻感受到舞蹈節想要創造人人都歡迎前來享受舞蹈的氛圍(Jork Weismann 攝 Impulstanz Festival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實踐理論的舞動實驗場域

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創立,從內容僅有舞蹈課程,到加入舞碼展演,迄今已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包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楊.法布爾、瑪姬.瑪漢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

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創立,從內容僅有舞蹈課程,到加入舞碼展演,迄今已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包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楊.法布爾、瑪姬.瑪漢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

在語言勝過動作技巧的環境:非不得已,決不跳舞!

一九八四年,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由來自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Ismael Ivo)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Karl Regensburger)創辦,最早以提供一個給人熱愛舞蹈的人士教課、進修、與交流的平台,透過對跳舞(德語tanz)的「驅動力」(德語impulse)拉近彼此的觀念,進而對話。前五年僅規劃舞蹈課程,後來才擴充到演出的安排。訪談中,艾佛表示為了吸引著名編舞家(如瑪姬.瑪漢)前來開設進階的編舞課,他提出將這個舞蹈節視為編舞家們實驗新觀念的場所,以做「研究」的心態與學員共同激盪出舞蹈編創的新可能性。這種從「研究」(research)出發的舞蹈課程,使Impulstanz有別於一般舞蹈營的重要特色,成果也明顯呈現在每年人數的增張與表演活動的擴大,甚至從長期合作的編舞家之創作歷程也可看出。

羅莎、瑪姬.瑪漢等舞團演出最新作品

這個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出席率高達96.3%,囊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Jiri Kylian)、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楊.法布爾(Jan Fabre)等人的作品。其中幾位同時受邀推出新作與經典名作,例如比利時羅莎(Rosas)舞團二○○九年「探討人體如何在變化多端的視覺與聽覺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定位」之新作《歌》The Song,就與該團藝術總監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a Teresa De Keersmaeker)一九八三年的創團之作《羅莎舞羅莎》Rosas Danst Rosas一起推出。(註1)

而今年法國的瑪漢舞團也同樣一口氣演出她靈感來自劇作家貝克特的成名作May B (1981)、二○○五年來台引起爭議的《環.鏡》Umwelt(2004)--這齣整場演出表演者幾乎只穿梭於舞台上前後錯開的橫排立鏡;以及二○○九年新作《描述一場戰役》Description Dun Combat,提供觀眾親自觀賞這位不斷為舞蹈表演的存在與意義提出質疑的藝術家。如果認為《環.鏡》裡表演者在台上走位不算舞蹈,那麼她最新的作品《戰役》則全長一小時都由表演者在台上念希臘史詩《奧德賽》的法文劇本,在一片鋪滿金色布料的舞台上行走,一層層將地上的衣物穿上身,沒有任何所謂的舞蹈動作可言。節目進行一半,有觀眾不耐煩地大聲抗議要舞者跳舞!另一些觀眾則反嗆回去,說不想看就出去,一時之間台下比台上還熱鬧,與台灣觀眾彬彬有禮的看舞經驗大不同。其實瑪漢的這齣舞有她的厚度,在緩慢卻執著的步調中進行,耐人尋味,看得出這位編舞家勇敢地思索著跳舞的目的。並非身懷絕技就要全部表現出來,不妨作為想從事編舞的年青人之借鏡,先確認要表達的主題,以及如何透過肢體傳達;非不得已,不輕易舞動!今年七月國際間痛失兩位舞蹈界的良師益友:德國舞蹈劇場的代表人物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2009),與美國後現代舞之父莫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1919~2009),維也納舞蹈節也特製了兩位的海報向他們致敬,馬漢這支作品似乎也可視為對鮑許的名言:「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而動。」

熟齡舞者的精采展現

由於在維也納停留一週所看的節目除了《戰役》,還包括季里安、即興舞蹈家Michael Schuhmacher,以及Sabine Kupferberg這位荷蘭舞蹈劇場三團(註2)的資深女舞者所編的六人舞《最後的觸摸先》Last Touch First(2008)。此舞與瑪漢的舞作類似之處,在於也是以幾乎極少的舞蹈動作完成,進行的速度相當緩慢,彷彿觀賞一場慢動作似的默劇,透過戲劇張力發揮熟齡表演者的舞台魅力,與季里安十年前的黑白系列芭蕾舞作風格迥異,卻同樣探討男女間的微妙關係,細膩動人。

另一齣同樣展現成熟舞者的智慧與勇於接受挑戰的作品是羅莎舞團的創始團員池田扶美代(Fumiyo Ikeda),她在這齣與英國著名劇作家Tim Etchells共同創作的獨腳戲《零星斷落》In Pieces(2008)裡,以帶著日本口音的英文單字或短語句帶領觀眾一同回溯她瑣碎但深刻的身體記憶。例如其中一段她會不自由主地跳出她演出過無數次的《羅莎舞羅莎》的手帶動身體轉向的經典片斷,熟悉的觀眾不免流露出會心的一笑。但當有一段用到較急而長的台詞描述一場地震的恐慌經驗時,池田還是回到日文母語,畢竟如此更能傳達當時的真實性。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與音樂扣合,節奏流暢。

當然一個包羅萬象的舞蹈節中,也會有針對不同觀眾喜好的作品,包括極盡挑釁諷刺的編舞家法布爾之《縱容的狂歡》(註3)獲得當的觀眾的熱烈回響。許多其他較年輕的創作者,如近來備受矚目的法國編舞家Boritz Charmatz依據一本康寧漢舞蹈生涯五十年的攝影集為跳板的舞作《快速翻閱:五十年的舞蹈》50 Years of Dance: Flip Book,也值得一提。至於贏得二○○八年「歐洲舞蹈園地」大賽(Prix Jardin D’Europe)一萬歐元獎金的Xavier Le Roy之新編《春之祭》等,更展現歐盟近年來對鼓勵舞蹈創作的投資。

「歐洲舞蹈網」提供獎學金給年輕舞人

「歐洲舞蹈園地」是歐盟文化單位對「歐洲舞蹈網」(danceWEB-Europe)(註4)在提升歐洲當代舞蹈的貢獻之肯定後,所推出的一項新的五年計畫(7/2008~6/2013),內容除了透過邀請十位優秀的年輕舞評人觀舞寫評後所討論出的比賽得獎名單方式,再度印證目前歐洲所推行的「文舞合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觀念。而「歐洲舞蹈網」所提供的獎學金等資源也曾由台灣的幾位年輕舞蹈人獲得,分別為簡華葆、陳韻如、與今年的董桂如。他們因此能到維也納舞蹈節白天盡情上課、晚間趕場看演出。甚至最重要的,是能與來自全世界的舞蹈界人士交流,落實了創辦人艾佛二十六年前與這群工作團隊的努力付出。

 

註:

  1. 作者譯自2009維也納舞蹈節節目手冊。
  2. 荷蘭舞蹈劇場三團(Nederlands Dance Theatre 3,簡稱NDT3)是專為四十歲以上的資深舞者成立的,與為年青舞者創的NDT2以及主團NDT的出走向不同。
  3. 這齣作品於本刊前期已介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期(2009年9月號)106頁,在此不重複。
  4. danceWEB獎學金申請日期十二月截止,方法與其他相關資訊請查:www.impulstanz.com網站。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