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文化機構支持的巴黎三大交響樂團,或許不像其他樂團般哭窮,但在不同的領導者帶領下,卻是各有一本經。剛剛換上新指揮耶爾維的巴黎管絃樂團,開展出穩健而大器的曲目,從古典到近代,從「北方」到「南方」,相當均勻;五月才來過台灣的法廣愛樂,在鄭明勳的帶領下也是平穩中求變化,比起同公司的國家管絃樂團活潑許多。
巴黎管絃樂團 在穩健中奮進
巴黎的三個主要交響樂團各自具有獨特的屬性與任務,巴黎管絃樂團(Orchestre de Paris)可說是三者中最單純的——為一個知名的國際性大都會提供高水準的管絃樂演出。從多年前的巴倫波英一直到最近的艾森巴赫,該團一向致力於在細緻美麗中增強深刻的表現力。今年,愛沙尼亞裔的帕沃.耶爾維(Paavo Järvi,1962-)被任命為新指揮,顯示出該團持續追求這個目標。
耶爾維上任的演出曲目安排兼顧法蘭西、日爾曼與斯拉夫作品,卻沒有太多的巨型樂曲(馬勒、蕭斯塔可維奇……)。在此前提下,適度開發一些「北方」、地中海三小國的罕見曲目,佩爾特(Arvo Pärt)《艾菲爾的禮讚》的首演令人期待。
巴黎管絃樂團今年樂季的整體規劃,儘管穩健、保守,卻令人刮目相看。在曲目安排上從古典到近代,從「北方」到「南方」,相當均勻;在音樂家的邀請上,兼顧大牌與新秀,對新秀的發掘更是用心;在節目設計上,除了每周兩場(同一套曲目)的正式演出之外,許多配套都顯現出該團在做永續經營與吸收新聽眾的努力——頻繁的室內樂與導聆演出;六月廿一日「音樂節」在羅浮宮金字塔下大庭廣眾的演奏。在顧慮爭取新聽眾之餘,該團也兼顧到行家的苛求,除了一些較艱深曲目安排的場次外,今年的「主菜」是音樂會呈現的德布西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第二幕。由朗格雷(Louis Langrée)指揮,德賽(Natalie Dessay)等主唱的《佩利亞》將會有CD錄音。
法國國家管絃樂團 與理想有落差的音樂門面
法國國家管絃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與法國廣播電台愛樂管絃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同是國立廣播電台屬下的兩個大樂團,前者被冠上「國家」的稱號,肩負著「宣揚國威」的使命,因此它的主要任務是「國際巡迴演奏,參與重要音樂節」。在國家的加持之下,它有可能找到較有名望的指揮與音樂家合作。然而筆者長久觀察下的該團,在執行這麼重大的任務時,一直與理想有著相當的落差,這可能與管理不夠嚴謹,水準難以有效提升有關。例如,今年樂季將在九月開始,時至今日已經是八月底了,該團網路上的節目介紹還是顯得相當簡略,有幾場的曲目、演出人員還未敲定,與上述的巴黎管絃樂團的嚴謹、主動形成明顯的對比。
義大利新銳指揮加提(Daniele Garri,1961-),於二○○八年接替馬殊(Kurt Masur)成為該團的新總監。著名的馬殊過去多年的帶領法國國家管絃樂團,巴黎人本來寄以厚望,期盼他能改善該團的體質,然而效果不彰,主要是由於馬殊或許是名氣太大了,身兼數職,成了「空中飛人」,未能為巴黎的樂團灌輸太多心力。該團的新任總監加提,近年來聲譽鵲起,拉丁曲目與歌劇是他的專長,並且擴及日爾曼的曲目。加提同時也是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的總監,因此也是「蠟燭兩頭燒」,只是不像馬殊那麼忙罷了。馬殊雖已離開法國國家管絃樂團,仍是該團的榮譽總監,在今年月季指揮多場演出。
該團今年度的主要巡迴演奏是九月到十一月之間的歐洲巡演,由加提帶團,威爾第的《安魂曲》是主要曲目,德國男中音格恩(Matthias Goerne)是主要的隨團音樂家;四月份的北美巡演仍然是加提主導,以法國曲目為主,鋼琴家巴佛傑(J.-E. Bavouzet)是主要獨奏者。馬殊只在弗萊堡演出一場,全是舒曼的作品。馬殊的主要演出是二月末音樂會呈現的歌劇《費黛里奧》。加提的拉丁曲目與馬殊的日耳曼曲目的並置,成了該團互補、平衡的策略。馬殊較引人注意的一場演出是:音樂節當日在奧賽美術館演奏《展覽會之畫》,與巴黎管絃樂團在羅浮宮的同日演出打對台。
法國國家管絃樂團今年樂季將參與三項音樂節:「蒙波里耶(Montpellier)音樂節」是由法國廣播公司主導的,以發掘被遺忘的傳統曲目為目標,今年的節目尚未排定。普羅旺斯的「奧蘭芝(Orange)古羅馬劇場音樂節」將演出《弄臣》。巴黎北郊「聖德尼 (Saint-Denis)大教堂音樂節」中,畢契柯夫(S. Bychkov)將指揮該團奏唱布瑞頓的《戰爭安魂曲》。
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 在困境中求新求變
整個法國廣播公司是個大型的文化傳播體,近年來的營運不佳,讓同一屋簷下的兩個大樂團成了難兄難弟。愛樂管絃樂團在韓裔指揮鄭明勳(Chung Myung-Whun)較主動、積極的領導下,卻顯得比國家管絃樂團更有活力。該團的特色是超大的編制(137人),與廣播公司的大型合唱團、兒童合唱團結合,可做靈活的調度與運用,進行種種變化與創新。
鄭明勳本人指揮的多場巴黎例行演出,經常考慮到不同性質曲目的巧妙結合,然後在這些堅實本體構成的基礎上,邀請許多外來音樂家的參與,共同求新求變:諸如「古樂」老將布魯根(F. Brüggen)以小編制演奏海頓,古樂名家柯普曼(T. Koopman)的詮釋莫札特、羅西尼與舒伯特。在近代音樂的領域中,該團做的比其他兩團多,例如荀貝格的管絃樂《佩利亞與梅麗桑》被配上燈光變化,加上敘述者的朗誦;德國導演朗格(Fritz Lang)的默片經典《大都會》Metropolis在音樂廳中放映,由該團現場演奏G. Huppertz的配樂。今年樂季,該團將參與兩個重要的現代音樂音樂節——史特拉斯堡“Musica”音樂節與法國廣播公司主辦的“Presences”音樂節。在明年二月Presences音樂節中,芬蘭指揮家、作曲家薩洛能(E.-P. Salonen)被選為「主角」,他將指揮愛樂管絃樂團演出多首他自己的創作,以及他所選定的一些其他當代作曲家的創作。
有國家撐腰 巴黎三大繼續「古典、浪漫」
在世界各地樂團普遍都在哭窮喊衰的今日,巴黎的三大不能說沒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但不像其他地方那麼嚴重。「巴黎三大」主要由國家文化機構撐腰,甚少依賴企業贊助。至於聽眾是否流失,每個樂團的狀況都不一樣,巴黎管絃樂團在妥善經營之下,每周同一套曲目幾乎都演出兩場。在歐洲各大都會,聽古典音樂的基本人口相當多,只要演出夠水準、曲目有趣,不怕沒聽眾。
「巴黎三大」在曲目安排上以古典、浪漫作品為主,較少開發巴洛克時期與現代、當代的樂曲,主要是由於巴黎「古樂」與「當代音樂」都發展得相當好。某些古樂演奏家、古樂團的演出,甚至遠比一般傳統大樂團的演出更加搶手、更令人期盼,甚至是一票難求,這是較少聽古樂的台灣音樂界很難想像的。至於現代音樂或後現代音樂的種種創新、實驗,也有其他一些傳統樂團之外,更受到這方面專門訓練的音樂團體在推動。傳統大樂團在這個領域能做得相當有限,經常是錦上添花——只演奏少數已被炒紅當代作曲家的創作,使之「古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