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光園》在九龍寨城公園展演,圖為其中由Ulf Pedersen 創作的WABI SABI 。(Matthew Andrews 攝 2011香港藝術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即將迎接「不惑」 戮力打造新銳舞台

預覽2011香港藝術節

今年邁入第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在迎向「四十不惑」的路上,除了依然引進多元的國外精采節目,更戮力打造新銳現身的舞台。今年推出的「新銳舞台系列」,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將演出《唐人街繁華夢》等四檔節目。此外,舞蹈方面也邀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經典作《康乃馨》,一起展演的還有鮑許的相關影片展。

今年邁入第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在迎向「四十不惑」的路上,除了依然引進多元的國外精采節目,更戮力打造新銳現身的舞台。今年推出的「新銳舞台系列」,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將演出《唐人街繁華夢》等四檔節目。此外,舞蹈方面也邀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經典作《康乃馨》,一起展演的還有鮑許的相關影片展。

2011香港藝術節

2010/2/17∼3/27
INFO http://hk.artsfestivalplus.org/

不知不覺間,香港藝術節已經辦到第三十九屆,差一年便是「不惑」之齡。

這每年初春的藝術慶典,早已藉著展演的國際多元節目,見證其籌辦現代演藝的成熟能力。這一屆,節期更擴展至三十九天,不但演出數目有可觀增長,同時從政府得到的財政支持也有過千萬港元的增款,使整體預算由前一年的七千七百萬躍升至九千七百萬港幣;盛大的規模早已吸引觀眾的期待,開幕前三個月結束的預告期裡門票已售出六萬張,節目更宣布加場。

而值得留意的是,在注重引介國外表演節目外,本屆香港藝術節對本土年輕創作者製作藝術節目的規劃與發展,更見用心,突顯的標示明確劃出了此股新銳力量的規模。

當一場藝術盛會的籌劃走向圓熟,其生命力自要從嫩芽中萌發,展現出不同的層次。但願香港藝術節的巨蔭與香港的青蔥幼苗互相茁壯,國際中更見在地的視覺與關懷。

新銳舞台系列 打造藝術未來

打開二○一一年香港藝術節的節目表,在以往按表演形式的分類中,赫然發現一個界線摸糊的綠色區塊,名之為「新銳舞台系列」。過去藝術節的贊助者也會特意資助某些冒起之中的年輕表演藝術家,然而在「新銳舞台系列」中,則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在此資源之下,搭建起平台,「結合有豐富經驗的資深藝術家,與年輕創作者一起發展探索新領域」,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如是介紹。

「新銳舞台系列」中有四個節目,包括有作曲新秀陳秀雲及資深導演謝家聲,以全新的音樂、獨白及錄像,演繹一九二九年好萊塢第一位華裔女影星黃柳霜的同名英國默片《唐人街繁華夢》;有在香港中國兩地遊走的新銳編劇意珩,協同行中盛名的導演陳炳釗與資深性格演員陳淑儀和黎玉清的《矯情》;屢獲國際獎項、香港第一位獲亞洲作典家同盟「入野義朗紀念獎」的女作曲家鄧樂妍,與韓國統營音樂節樂團合作的室內歌劇《年輪曲》;還有年輕編劇鍾燕詩編作、由資深戲劇演員袁富華執導、林澤群主演的,將喚起香港文化界特殊記憶的戲劇《回收旖旎時光》。

《回》一劇描述愛書的廢紙回收廠工人身陷壓紙機、與書永不分離,故事與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小說《過於囂喧的孤獨》相呼應。的確,戲劇文本由小說出發,但更大的震撼力來自一場現實的悲劇:○八年初,香港艱苦經營並已結束的藝文書店「青文」,老闆羅志華於倉庫內被倒塌的書箱砸斃。鍾燕詩認為,羅志華和小說主角一樣,都是以身殉葬人類文明消亡的悲劇英雄。「我在香港街頭觀察過很多露宿者和依靠勞動力生活的小人物,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屬於他們的,他們被拒於城市的高速發展之外。在香港這個物質文明愈來愈進步、精神文明卻愈來愈不受重視的城市裡,愛書之人和被社會遺忘的草根階層,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慢慢重疊在一起,一而二,二而一⋯⋯」她大量調度了一些文學經典,創作抽象的《回收旖旎時光》,不但遙向原著和羅志華致敬,也是對社會上被遺忘了的小人物們的頌歌。

與鍾燕詩同樣來自香港話劇團的本屆藝術節參與藝術家,還有演而優則首次編劇的資深演員潘燦良,受藝術節委約創作的《重回凡間的凡人》,與已破格二次重演的《聖荷西謀殺案》,同列為預售節目中最受歡迎節目的十二大,可見潘燦良既編且導的作品讓香港觀眾期待的程度。

《重回間的凡人》描寫吊兒郎當的青年,因為父親突然離世,對生命的反省與體悟。作品概念由編劇親身經歷出發,雖是一齣非常生活化的戲劇,難度卻在其中。都巿生活的繁囂逼令人們在工作和娛樂中營營役役,汲汲追趕,像五年前拿獎學金正在紐約遊學的潘燦良,「有一天在家中靜下來時,竟突然恐懼來襲,覺得自己沒充分利用遊學的時間。」直到情緒波動數天後,他才領悟放開令自己能自在呼吸的空間更能領受生活、調動藝術靈感。熱愛契訶夫的潘燦良,欣賞契訶夫對人生透徹的捕捉,以平淡而生活化的手段表現,也許,觀眾可從《重》看到這種隱然的戲劇風格的痕跡。

《康乃馨》令人緬懷鮑許 《金瓶梅》舞劇挑戰禁忌

舞蹈方面,不可不提的是二○○九年去世的舞蹈劇場奠基者、德國現代舞大師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港譯「翩娜.包殊」)。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當年香港藝術節委約碧娜創作她第一個以亞洲城巿為題的《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 ,廣獲好評;在她過世後一年多的本屆藝術節,則亦有多場向她致敬的演出。

首先是一九八二年作品《康乃馨》,由她創立的烏帕塔舞蹈劇場舞者演繹。八千朵粉紅的康乃馨佈滿一台,景象震懾人心。舞者在此上演各種或趣味紛呈或荒唐虛幻的完全劇場創作,溫馨曼妙的鮮花環抱中卻有極權宰制的陰影。一聲喝問「你想要什麼?你想要什麼?」教坐在劇場中的人立時要審問自己,藉著藝術,我們所需什麼?香港藝術節還蒐集了碧娜生前的紀錄影片,組織成「翩娜.包殊銀幕上的身影」回顧展,放映七部主題電影,包括《穆勒咖啡館》、《春之祭》、《藍鬍子》、《交際場上的65歲以上男女》、《華爾茲舞》、《翩娜.包殊》、《女皇的悲歌》等,有碧娜.鮑許執導的影片,也有她編舞或表演的影片,及關於她的紀錄片。

而被譽為「歐洲最後的政治劇團」的白俄羅斯自由劇團,以當代的戲劇思維與游擊的美學風格及尖銳的政治批判,在社會種種規限的邊緣上遊走,這次藝術節,白俄羅斯自由劇團除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洛.品特六個劇本與其諾貝爾獎得獎發言稿揉合,用有的近乎意識分裂的解讀方式,演出《反轉哈洛.品特》,也將從碧娜.鮑許那句最著名的格言:「是什麼驅動了我?」展開一場與觀眾的真誠對話,討論人生中的種種遺憾。

另外,中國第一位取得四次國際最佳編舞大獎的當代舞蹈家王媛媛,也受香港藝術節委約,創作極具話題性、亦可預見其將挑戰禁忌程度的舞劇《金瓶梅》。

王媛媛指出,《金瓶梅》以西門慶的家庭生活為中心,圍繞著這個有獨特身分和地位的男人,卻寫出一個完整的湧動著生命活力的女人世界。舞劇則以潘金蓮為視角,去表現這一幕幕悲歡極致的大戲。「正如沒有牆壁就沒有房間,如果沒有壓抑,恐怕也不會得到高強度的慾望。愛情本身既是對道德的認同,而愛情在潘金蓮身上留下的壓抑痕跡,則最終促使潘金蓮的行為脫離了道德禁錮。她盲目而不知滿足的慾望不受任何控制,也不被任何目的所引導,混沌而原初,這與我們今天被創造出來的可消費的慾望是如此不同,價值和意義無法評判它。它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存在著,它的存在既是生命力的證明。」王媛媛要藉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名女性,對照今天消費文明中的三種現象:追求性(資本文明對人的引誘、規劃及慾望的具體釋放)、追求愛情(價值觀判斷與道德規範)、追求事業獨立自主(個體存在核心與生活目的)。王媛媛說:「這不是一個三分的命題,在這部舞劇中,它作為一個整體出現,戲劇舞蹈的表現方式將它串聯在一個統一的情感原則上,用以觀察我們自身的缺失,將預置的觀念分離出來,看看那些文明的馬賽克,是如何鑲嵌在了我們的肉身至上。」

經典樂團與音樂上陣 《花訣》音樂會融合視覺藝術

至於這屆藝術節的音樂節目,除了世上歷史最悠久的樂團、德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與萊比錫歌劇及聖多馬少年合唱團將共演出六天的音樂盛宴,演繹包括面世一百五十年的歌劇史上巨著《崔斯坦與依索德》及巴赫聖樂;也有被譽為現代探戈獨一無二的大師皮亞佐拉,在上世紀中葉定義了現代探戈的完美標準,即使如今他已不在,其原班樂隊與音樂劇天后鄔蒂.蘭普(UteLemper)的合作,亦可藉著蘭普性感低沉的歌喉,展示探戈樂曲的詩意、激情、性感與感性。

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已豎立了自家音樂散文風格的獨立音樂先鋒林一峰,和歌藝視藝皆清亮可喜的「當代藝術鬼才」黃馨,將合作一場融合了視覺藝術的音樂會《花訣》,亦為香港的表演藝術引來新鮮風氣。

意象相當「中國」與「古典」的《花訣》,以中國藝術中特有的「借景喻情」作為千迴百轉的表達。談及構思,林一峰指出:「『花』是一段一段故事的象徵,『訣』帶著離離合合的意味,有著時間的元素;中國人的感情流傳在血液與時間裡輪迴,不用超越什麼,反而是想透過這些感情的片刻用凝聚再昇華,引發放在任何時代空間皆準的感悟。」而既是歌者亦是藝廊策展人的黃馨則指出:「融合視覺藝術元素與音樂,一場表演才會完滿。」更難得的是年輕的兩人並無挑戰「古典」的意味,反覆強調「融合」,「我們以中國的味道、時髦的雅致來演繹這些樂曲,發掘當中『情愛』的多元感覺。」

為寨城公園而作 《聲光園》呈現裝置藝術

而延續近年藝術節除了在規範化的表演藝術場地演出、也會發展些非正式表演場地的節目,這次藝術節則更嘗試在戶外場所進行一項特別為獨特場地創作的節目《聲光園》。將在香港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九龍寨城公園演出的《聲光園》,由來自英國的裝置藝術家Mark Anderson、Anne Bean、Jony Easterby、Ulf Pedersen和Kirsten Reynolds,利用再生物料,造成聲光雕塑裝置,於晚間演出。但蘇國雲強調這並非以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或雷射演出,給香港這個喧鬧匆忙的城市更添視覺刺激,而是將獨特的影像、聲音與光線的投射及運用,創作廿多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放置於具亭台樓閣等歷史情調、同時兼有郊野自然原生環的寨城公園內,讓觀者體會一種寧謐的夜行經驗。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