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問孫維新,戲劇和天文學究竟有何共通之處,讓他多年來同樣執著熱愛?他爽朗一笑:「一個是天上的星星,一個是舞台上的星星!」
在一般人眼中,這兩種星星無異兩種極端,但也正是這極端,吸引了孫維新長久的注意:「從天文學,我們看到了宇宙的極大,由戲劇則是看到了人性本質。」於是乎,說起天文的孫維新,眼神閃爍著學者尋求真理的熱忱;談到與戲劇一路走來的緣分,他的語氣、神情明顯多了幾分「文藝青年」的浪漫。
讓科學這樣遇上人文
一個愛好表演藝術的天文學家。這身分多少引人遐思,一如愛因斯坦以專注神情拉起小提琴的模樣——當科學與人文打破了專業的疆界相遇,將帶來怎樣的化學反應?
孫維新用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回答了這個問題。從二○○九年起,多以科學家為主角,在台上演出他們的一生,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達到科普傳播的目的。已經登上舞台的主角,有伽利略、哥白尼、法拉第,以及一位非科學家——西漢丞相翟方進——他因天文異象被政敵陷害自殺,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因天文而死的例子。
用戲劇呈現科學家生平,固然與孫維新自幼登台的表演經驗相關,更重要的還在於身為他的教學經歷。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他,認為老師和演員有極大相似處。
「我一直覺得,教書是一種藝術,表演也是。我們所謂推動科學教育和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有很大差別:研究是一種客觀過程,是2+2=4;科學教育則是把成果普及到大眾學生身上,因此2+2=4就有很多表現方法,看你用哪種讓你的學生或觀眾留下最深刻、最感動也最震撼的印象。」
從京劇到話劇、從表演到編導之路
向以口條清晰和生動曉暢的教學,成為台灣最受歡迎天文學者的孫維新,接觸表演的經驗比進入天文專業領域開始得更早。小學六年級時,他參加第一屆兒童電視劇選拔,當時是大學話劇社社長的大姐,每天放學後抓他進書房特訓,幫他糾正國語發音。這個特訓使他成功入選,也讓他日後成為學校演講、朗誦比賽的固定班底,而孫維新也趁此累積自我表達與觀察觀眾反應的經驗。
高中後,他還利用課餘時間參與京劇演出,對於「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優美形式深為喜愛,大學時順理成章地參與國劇社,直到某次被現代話劇社的同學抓去幫忙,他才有了現代戲劇的體驗。
「之前覺得京劇優雅,對其他戲劇形式一點興趣也沒有。但那次幫忙演出後,我發現話劇社比較能深入揣摩不同角色,不像京劇這麼多限制。京劇的舉手投足都有標準,每個人演出同一個角色,好比我演過《將相和》的藺相如、《武家坡》的薛平貴,這都是固定的戲碼、角色、程式,人人可演,但話劇感覺上更刺激,是真的扮演另一個人物,換一個身分。」
退伍後的他,回台大擔任助教,沒想一個《遊園驚夢》徵選演員的新聞,又重新將他召回舞台劇的世界。由黃以功執導的《遊園驚夢》,從演員到幕後設計都是當年的一時之選,身為唯一非影劇專業出身的表演者,孫維新在劇組中每每震懾於專業演員歸亞蕾、劉德凱等的技巧,一面用力地學習蓄積。
這次專業演出的經驗,觸發了下一次機會,且這回孫維新的身分從演員擴大而為編導。這是他赴美洛杉磯攻讀天文學博士時,與學長陳匹燊合作改編王藍小說的舞台劇《藍與黑》。他們將原著改為四幕十一場的舞台劇,在當地招募了七十幾名華人演員,舉行了兩場盛大公演。
這個演出為日後孫維新籌畫「科學劇場」、自任編劇奠定了重要基礎。回顧當年,孫維新認為自己掌握的編導原則,在於「把以前存在的故事,調整時空後重新呈現於舞台上,調整的目的,則是希望節奏更流暢、故事更吸引人。」
搬演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在舞台上,孫維新透過扮演他人,品嚐不同的生命體驗,而學術領域中觸及不同科學家的生命與研究歷程,則觸動他將這些有如戲劇跌宕的人生搬上台重現。
「我們希望所謂的科學劇場,可以呈現科學家『發現』的過程。科學發現的過程是不可預期的,而科學家的使命,一是發現,一是公布,但公布以後,如果你的發現是具顛覆性的內容,就必須面對反彈,甚至更糟糕的後果。」以哥白尼、伽利略為例,前者提倡日心說,因擔心教會鎮壓,其《天體運行論》直到他死前一天才出版;後者更因日心說受宗教審判,在軟禁下度過餘生。
今年四月中旬於兩廳院戶外廣場演出的《讓世界動起來—法拉第的一生》,則屬於另一種戲劇人生。法拉第身為鐵匠之子,卻能以自學發現電磁感應,發明發電機與馬達,進而以電力推動機械,將人類一舉推向電器時代。除了刻苦學習的熱情外,孫維新也在劇本中呈現法拉第功成名就後戮力提拔後進,以及對女王頒授獎章卻堅辭不就等吸引人的性格面向。
這齣戲是台達電子四十週年的紀念演出,孫維新也特別感謝台達電子幾次演出都協助提供精密的投影器材,讓戶外演出藉由大型投影呈現出具說服力的視覺場面,從而增加舞台的戲劇感。
遊走於天文和戲劇兩端,孫維新終究更傾向一個富教育使命感的學者,藉由戲劇真實人性的血肉呈現與衝突張力,他希望引導人們從中逐漸進入天文世界,最終來到珍惜與愛護的境界。
「接觸天文科學有四個層次,第一是欣賞,看見繁星蒼穹、日興月恆。第二層次是探索,想知道星辰運行背後的道理。第三層次是了解,探索時間錘鍊後所留下顛撲不破的原則。最後,當你真正了解宇宙運行,體會人與地球、太陽系的關係後,回頭講珍惜環境、愛護地球,才能有真正的體認。」孫維新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