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Wallpaper雜誌城市指南的「聖彼得堡」卷,一開頭是這麼介紹這個俄羅斯帝國故都的:「聖彼得堡從來不缺地標性的建築物」。
彼得大帝興建的「冬宮」,綿延不盡的展示空間與展物,令人從驚喜到發呆到讚嘆。隱落在東正教墓園中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墓,五點就閉園而且還要收費,卻有絡繹不絕的愛書人來此憑弔。教堂,對的,人類靈魂的另一個交流地,從恢宏的「聖血教堂」到其他帶有洋蔥頭的大教堂,從早到晚也都遊人與信徒如織。
這個靠近北極圈的城市,一年有包括「白夜藝術節」在內等卅幾個大型國際藝術節。然而,就像每個跟首都保持競爭關係的大都市,如馬德里之於巴塞隆納,聖彼得堡並不想讓莫斯科成為俄羅斯文化的唯一代表。於是,市文化局跟市政府爭取,市政府跟州政府爭取,州政府再跟國家文化部爭取。最後,兩年舉辦一次的「歐洲劇場獎」,頒獎典禮選在並非歐盟成員國的俄羅斯境內。
也許就因為國家特別,城市也特別,更因為大獎得主彼得.胥坦(Peter Stein,1937-)要帶來兩個製作,今年於四月十二至十七日舉辦的第十四屆歐洲劇場獎,迎來了數目大大超過以往的國際劇場人,演出劇目跟場次,也增加到超過十團近廿場。
得獎者皆為實至名歸的現役劇場大師
由歐盟在一九八六年倡議,隔年由「歐洲劇場聯盟」開始主辦的歐洲劇場獎,將首屆歐洲劇場獎,頒給了曾經來台演出的亞莉安.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和由她領導的陽光劇團。國人比較熟悉且來台演出過的其他得主包括:羅伯.威爾森、碧娜.鮑許和羅伯.勒帕吉。
獎金高達六萬歐元(約三百萬台幣)的這個獎項,象徵歐洲劇場的最高榮譽。幾位台灣不曾出現作品的得獎大師,包括了:已過世的德國劇作家、導演海納.穆勒(Heiner Muler,1929-1995),義籍歌劇界大導演盧卡.羅柯尼(Luca Ronconi 1933-),俄羅斯最負盛名的「馬利劇場」(Maly Drama Theatre)藝術總監李維.朵金(Lev Dodin,1944-)及法國舞台劇、歌劇、電影導演大師派崔斯.薛侯(Patrice Chereau,1944-)等。
每位得獎者,除了都有可以被擺滿書架的研究書籍之外,他們還都在持續創作中。大師導演的歌劇和電影作品,現在大多還能在網上買到。網路上面也可以搜尋到相關評論與專訪。然而,劇場是一門即時的藝術,所有演出都稍縱即逝。不能看到現場演出,的確很難完整感受到大師出手的高妙所在。
因此之故,搭配頒獎典禮共同舉行的藝術節演出,就成了提供全球愛戲人,一次賞盡各類精采演出的大好機會。最近兩屆主辦國(波蘭與俄羅斯),使勁渾身解數來展現城市文化實力的態度。更讓人見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實在是需要主事者抱著「一榮皆榮,一枯皆枯」的信念,才能營造出讓文化發展前途一片看好的土壤。
青壯派劇場人可獲頒「歐洲劇場新銳獎」
除了頒發大獎之外,歐洲劇場獎還不定時不定名額的頒發「歐洲劇場新銳獎」。今年,這個獎項破紀錄地頒給了四個個人與兩個劇團。在受邀前往聖彼得堡之前,我只知道其中的英國劇作家凱蒂.米契(Katie Mitchell,1964-)。及至觀看了一週的演出,我迅速成為冰島「港口劇場」(Vesturport Theatre)及芬蘭國家劇院導演克里斯汀.史美茲(Kristian Smeds,1970-)的粉絲。
港口劇場由一群廿出頭的青年,共同創立於二○○一年。儘管國家財政風雨飄搖,這群現在也才卅好幾的劇場人,持續用英文在世界各地,發表改編自經典的作品。源自卡夫卡小說的《蛻變》,變形為蟑螂的劇中人並沒有易裝為蟑螂,而是以人的姿態,在雙層樓房的舞台上,爬上爬下地嘗試與家人與世界與生命對話。
由團員共同改編自歌德《浮士德》的同名作品,將場景設定在養老院。讓遲暮的老人,因為想要跟照料他的小護士相戀,這才下定決心與魔鬼進行交易。坐輪椅的其他老人,不時在觀眾席上方的繩網上面遊走,讓觀者有點甜蜜也有點悲傷的感受到生命流逝的殘酷。
史美茲改編自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1947-)的《昏頭先生》Mr. Vertigo,則是個充滿野心而又昂貴無比的製作:觀眾必須坐在舞台轉盤上的座位觀戲,演員與樂隊的表演,有時候還會在舞台上與舞台下的觀眾席內發生。超過五個小時的演出,原本計畫只接受每場三百名觀眾。最後,現場湧入的人數卻超過八百。充滿暴力跟些許幽默感的畫面,時而動聽時而吵雜時而驚悚的音樂,讓觀者無法昏頭卻印象深刻到不行。
七十四歲大導演用讀劇為典禮畫上句點
本屆歐洲劇場獎藝術節的焦點之一,是由「柏林劇集」(Berliner Ensemble Theatre)演出胥坦執導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的知名喜劇《破甕記》The Broken Jug,以及由他親自上場擔綱的《浮士德幻想曲》Faust Fantasia讀劇演出。
被美國《紐約時報》尊為「德國戰後最重要的導演」,被英國《衛報》譽為「顛覆劇場的大師」的彼得.胥坦,二○○○年曾推出廿一小時版本的《浮士德一部曲與二部曲》,將歌德超過一萬二千行的詩句,通通戲劇化地搬到舞台上演出。頒獎典禮後,緊接著上台的胥坦,這次伴隨著一台鋼琴同台,讀劇演出《浮士德幻想曲》。絲毫不現老態或疲態的七十四歲大導演,用近一小時的抑揚頓挫與不同角色和情緒的恣意轉換,讓現場觀眾安安靜靜地沉入歌德的詩句海洋裡。
由一干資深老演員帶來的《破甕記》,僅在聖彼得堡演出一場,演出前的劇場門口,俄羅斯文藝青年排起長長的沉默隊伍,希望劇院最後可以放他們進去站著欣賞。及至演員謝幕時,現場揚起轟然的掌聲與叫囂聲,完全反映出這個城市有很多愛戲人、懂戲人。而且,還有很上道的管戲人存在著。
不分歐洲亞洲,劇場競爭永遠激烈
頒獎典禮之前的多場研討會,依照慣例,將會彙集出歐洲劇場獎的專書。會議期間,我認識了一個來自日本的聖彼得堡戲劇學院研究生。他說,他在英國拿過戲劇碩士,也曾在日本的戲劇學校教書。但是,他沒有學到表演方法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對於教書一事愈教愈心虛。所以,他去年來到這裡學習:
「我們六點起床,七點開始到學校工作與學習到下午六點,晚上不是看戲就是排戲。一週六天,競爭激烈。所有學生都很努力,還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我回日本還有教書與導戲的機會,我的俄國同學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得先從小的劇團磨練起,慢慢才會得到機會到知名劇團工作。我可以跟你保證,他們每個人都很優秀。但是,他們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抱怨的。因為我們學校的老師,即便現在已經在歐洲飛來飛去導戲,他們也都是這樣熬過來的。」
四月的晚上九點,太陽還在聖彼得堡的天空,發出藍帶灰的光芒。到了六、七月,晚上十二點,天還會是亮著的。歐洲劇場獎的頒獎典禮雖然落幕了。但是,我相信,這個家鄉在福島市的日本年輕人,在劇場門口安靜等候進場機會的俄羅斯年輕人,還有來自冰島與芬蘭的新科歐洲劇場新銳獎得主們。此刻,這一秒鐘,一定也都還在戰戰兢兢的為劇場而努力。
相關網站:
歐洲劇場獎(Europe Theatre Prize) www.premio-europa.org
歐洲劇場聯盟(Union des Theatres de L’Europe) www.ute-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