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任常任指揮史耐德。(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孤舟到旗艦 跨越四分之一世紀的感動/歷任總監

掌舵破浪 昂首音樂汪洋

回顧歷任音樂總監足跡

國家交響樂團(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名稱歷經多次更改,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到今日的「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場次也從最初的九場增加到每年平均八十場,地位更從在地團體躍升成為亞洲一流樂團,NSO廿五年來的轉變反應大環境的更迭,在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歷任常任指揮(音樂總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台灣交響樂團史烙下了跨時代的印記。

國家交響樂團(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名稱歷經多次更改,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到今日的「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場次也從最初的九場增加到每年平均八十場,地位更從在地團體躍升成為亞洲一流樂團,NSO廿五年來的轉變反應大環境的更迭,在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歷任常任指揮(音樂總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台灣交響樂團史烙下了跨時代的印記。

兩位外籍指揮  為樂團奠下基礎

一九八六年十月廿五日在首任常任指揮艾科卡(Gerard Akoka)的率領下,樂團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首場音樂會。當時的台灣處於解嚴前夕,經濟快速起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的成立,承載著與國際接軌的期許,也象徵民生發達的台灣渴望文化進一步提升。法籍的艾科卡在樂壇略有名聲,對於草創時期的樂團具有引領作用,在他三年的任期中,形塑出職業樂團雛型。

繼任的瑞士指揮史耐德(Urs Schneider)在位甚短只有兩年,期間幾場音樂會值得一提,一九九一年八月呂紹嘉首次指揮樂團,一九九二年六月樂團與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七場。艾科卡與史耐德,常任指揮的身分對於樂團的定位和方向,決定權有限,他們的功能,大多集中在個人場次的曲目安排、樂團訓練和少部分客席指揮、獨奏家的邀請,當時樂團雖有樂季之名,但在規畫上尚無樂季之實,在史耐德卸任後,樂團以邀約客席指揮的方式,直到一九九四年音樂總監設立。

一九九四年實驗管絃樂團結束「實驗」狀態,正式改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同年九月引進外國樂團音樂總監制度,許常惠就任首位音樂總監。西方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訴諸指揮專業,許常惠以作曲家身分出任,導致樂季全面聘請客席指揮撐場,如此「台灣模式」的音樂總監制度,自然引發爭論。

篳路藍縷  從制度缺失到步入軌道

一九九五年初樂團進行新任音樂總監遴選,選出張大勝為音樂總監、卡拉揚指揮大賽首獎得主伯朗斯坦(Ronald Braunstein)為常任指揮。在外國樂團數百年歷史中,「音樂總監」與「常任指揮」多屬同義詞,兩者名稱雖有差別,僅在於各團訂立的制度小有差異,但均為樂團藝術上的領導者,角色相當。沒想到國家音樂廳樂團卻兼納兩者,出現雙頭馬車的怪象,引起《中國時報》等輿論撻伐。為導正錯誤,伯朗斯坦改以首席客座指揮聘任之。

制度上的缺失,導致樂團隨後幾年處於風波不斷的狀態。樂團主管機關教育部針對制度調整問題,曾數次舉行公聽會。不過一九九七年樂團在張大勝的帶領下進行創團後的首度出國巡演,分別在維也納音樂廳(Konzerthaus)、巴黎香榭里舍劇院(Theatre des Champs- Elysees)及柏林愛樂廳演出,這是樂團首度在國際舞台發聲,具有相當歷史意義。

此時,在輿論倡導下,教育部從善如流,修改樂團組織法,確立了音樂總監在樂團的專業領導角色。一九九八年華裔指揮林望傑接任音樂總監,開啟樂團新頁,成為第一位擁有全權安排樂團節目的音樂總監,也是首位納入團員票選機制而選出的指揮,而他在指揮上的專業成就,遠遠超越前幾任音樂總監。林望傑為印尼華僑,當時擔任克里夫蘭管絃樂團駐團指揮,是少數在國際舞台享有名氣的華人指揮家。NSO成立時,以創建亞洲一流樂團自許,但以NSO初期的知名度和水準,邀請國際一流指揮出任音樂總監可能性微乎其微。林望傑的出線,不啻為最佳選擇,也開始發揮穩定軍心的作用。

林望傑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一日接任音樂總監的首場演出,安排全場布拉姆斯作品,音樂會取名為「林望傑與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新紀元」,呼應外界對他的期待。林望傑推介不少美系指揮來到台灣,包括波士頓大眾管絃樂團音樂總監Keith Lockhart、西雅圖交響樂團音樂總監Gerard Schwarz等,在音樂會的規畫上更為活潑親民,包括聖誕音樂會、電影中的古典名曲、圓舞曲之夜等,同時也介紹美國音樂家包括柯普蘭、蓋西文、伯恩斯坦等人的作品給台灣觀眾,西元二○○○年擔綱第二屆國際巨星音樂節(牛耳主辦)的開幕音樂會,在林望傑指揮下,與大提琴名家馬友友;鋼琴名家弗萊雪、艾曼紐.艾克斯及台灣後裔黃海倫等同台演出,是當時台灣樂壇的重要盛會。

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簡文彬創出新世紀

林望傑三年期滿後,二○○一年遵循樂團遴選機制,卅四歲的台灣旅德年輕指揮簡文彬出線。當時台灣剛歷經政黨輪替,本土意識抬頭,擔任德國杜塞朵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的簡文彬,是台灣之子,更被視為台灣之光。

簡文彬與歷任總監最大不同點,在於他不僅是一位指揮,更是一位真正的「音樂總監」。簡文彬雖然年輕,但初生之犢不畏虎,膽大心細創意十足,具有極強的擘畫能力。他在位期間,歷經二○○二年樂團改名「國家交響樂團」(NSO)、二○○五年終結黑機關成為兩廳院附設團隊等大事,雖然過程多所紛擾,最後皆能迎刃而解。他在位六年,可說是NSO創團後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在簡文彬的帶領下,樂團透過貝多芬、馬勒、蕭斯塔可維奇、理查.史特勞斯等交響樂系列的洗禮,不管演奏技巧、互動默契、音色塑造及音樂詮釋,均有極大精進而達到一定高水準。在一連串的訓練當中,樂團不但紮實累積曲目,也與來自各地的客席指揮合作,使得團員大開眼界、增廣見聞。當時曾經客席NSO的世界級名家,包括馬捷爾、巴夏等人。配合交響系列,簡文彬進而規劃相關出版品的發行,提供樂迷閱讀音樂的管道,也成為NSO的創舉。

在簡文彬任內,歌劇系列是一大特色,NSO每樂季在國家音樂廳推出兩檔音樂會形式的歌劇製作,與賴聲川、黎煥雄等劇場導演跨界合作,為樂團創造特色之餘,藉此引進國外製作歌劇院專業概念,同時讓台灣優秀歌手有登台發聲的機會。二○○六年NSO慶祝創團廿周年,搬演華格納聯篇樂劇《尼布龍根指環》的創舉,還登上德國交響樂團專業雜誌Das Orchester的封面報導。二○○七年NSO與德國杜塞朵夫萊茵歌劇院在國家戲劇院跨國製作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再下一城。

簡文彬在樂季中推出的數個創新系列,獲得外界好評。「年輕旅人」系列邀請海外華裔音樂家返回故鄉獻藝,「永遠的童話」系列設計屬於兒童的音樂會。每樂季委託兩位國內作曲家的創作,樹立樂團鼓勵本土創作的模式。

四分之一世紀  NSO的黃金時代已來臨

國家交響樂團的觸角也從單純的音樂會延伸至跨界領域,包括與雲門舞集合作《竹夢》,與國光劇團合作新編京劇《快雪時晴》等。以樂團成員為主的室內樂系列,也在他的推動下逐步成型。加上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海外演出,讓樂團在亞洲漸受注目,把NSO士氣推上新高峰 。

二○○七年簡文彬卸任後,應兩廳院董事會邀請,擔任二○○七/○八樂季首席客座指揮。二○○八到二○○九年,在音樂總監遴選未果的情況下,德國指揮赫比希獲聘出任藝術顧問和首席客座指揮,任期兩年。赫比希以指揮德奧作品聞名國際樂壇,透過布拉姆斯、馬勒、布魯克納、貝多芬等曲目,率領NSO重溫多年汲汲累積的曲目,給予不同的詮釋觀點,加深團員對作品的理解,保持樂團過往積累的能量。赫比希進一步針對特定曲目開設講座並親自擔任解說,也展現巨匠與傳承者的風範。

二○一○/一一樂季,旅德指揮名家呂紹嘉在樂迷引頸期盼下,接任NSO音樂總監,而且任期訂為五年(之前音樂總監三年一聘),此一聘任合約的調整,使NSO更趨近國際樂團的運作模式。廿五年來,在歷任總監和團員戮力下,此刻的NSO羽翼已豐,正準備展翅高飛,呂紹嘉一流的專業實力加上他所擁有的國際資源,成為引領NSO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不二人選。

呂紹嘉接任後的首次樂季,剛剛畫下美麗的句點,去年底樂團赴廣州參加廣東亞洲藝術節,也獲得兩岸樂評人高度讚賞,國內票房頻頻告捷,反映出樂迷的支持。NSO與呂紹嘉結合之後的藝術成就有目共睹,在在顯示NSO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廿五年前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創立所承載的願景,在呂紹嘉領軍下,如今的NSO不但可無愧地睥睨亞洲樂壇,而且正以一流國際勁旅的姿態,向全世界彰顯台灣雖小猶大的文化身影。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