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韻
資深樂評人、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
且戰且走,滾動中持續發聲
面對變幻莫測的疫情,亞洲各樂團多半採取且戰且走策略,或是採保守操作,僅公布近期音樂會訊息,或雖大膽公布了整年樂季,也時不時隨情勢變動調整。因應國際音樂家到訪的高難度,則增加了本地音樂家的邀請演出,讓年輕一輩上台當主角。線上表演與互動當然也是樂團關注焦點。面對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燭先機,將成為樂團下一波的挑戰與機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1987-2022
台灣音樂劇新浪潮來襲
「我不是在劇場,就在前往觀賞音樂劇的路上。」上述這種想像中的情景,應是台灣音樂劇創作者多年期待。沒想到2022年,台灣原創音樂劇發展邁入35年的當下,美夢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檔。單就4月,全台逼近15齣原創音樂劇輪番上演,加上國外IP授權及直接引進的製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數量,相當於2018一整年,而2018年幾乎可被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首度大爆發的一年(註1)。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蓬勃背後卻見蒼白 產業未來仍待努力
這一年可說是台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大爆發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製,數量超過廿個,可說是歷年來的高點。然此時台灣音樂劇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相較於音樂劇產業發展完熟的韓國,與起飛中的中國,台灣的音樂劇如要更上層樓,政府的扶植挹注、場館的合作共製,都可能讓未來看到一片藍天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樂季,我想看的節目是……
密密麻麻的樂季節目,看起來什麼都好想看,但時間有限、分身無術,如何精挑,怎樣細選,真是讓人可以困擾個幾天幾夜!本刊特邀六位國內外賞樂達人,分享他們非看不可的新樂季三檔演出,幫你畫出重點,選出今年的「絕不錯過」!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新世紀創作勃發 新曲注入新活力
廿一世紀的台灣國樂界,如同觸底反彈般,逐步展現無窮的生命力,無論是公辦樂團還是民間單位,包括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等皆投入新作品的委託、演出和製作,相關民族音樂創作比賽。綜觀過去十五年,國樂曲目新創的作品數量已經累積到一定的水準,有了量之後,下一階段便是質的挑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樂季,我想看的西樂節目是……
莫札特、馬勒、布拉姆斯、布魯克納這麼多西方音樂巨擘的作品,加上台灣原創新樂,台灣的交響樂團樂季繽紛又多元,本刊特邀四位賞樂達人,告訴大家他們心目中的最愛選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歸初衷建新軌 扶植藝術不斷電
自一○六年度起「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業務由文化部轉交國藝會辦理,之後評鑑和評審的機制,也將進行適度的調整。以財團法人身分,發揮臂距原則,進行藝文補助等專業事項,本就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廿一年前創立的初衷,之後補助業務全責交由國藝會執行將有何新氣象?對演藝團隊及表演藝術生態影響深遠的「分級獎助」計畫,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對此進行全面審視,目的要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讓藝文團體能夠在一個正面循環的生態中發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點滴 藝術與社會鴻溝仍在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施行評鑑制度以來,過去十五年的計畫評鑑主持人均由文化評論人林谷芳擔任。「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自始至今,歷經多次沿革改變,也牽動著台灣各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與生態。透過本次訪談,林谷芳以前計畫評鑑主持人的經驗與文化評論人的視角,剖析「分級獎助計畫」長期對於台灣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
企畫特輯 Special
原音入樂的兩種想像
歐洲中心論在廿世紀下半葉逐漸解體,東方主義進而成為顯學,於是歐洲核心文化相對失去優越性,以在地民謠、節奏、樂器入樂在古典樂界司空見慣,在兩人的作品當中,顯見受到前人影響的印記。最終,王希文、李哲藝兩人不約而同,破除流行音樂與精緻音樂之間的界線,企圖讓兩者平行共融,而非將流行音樂手段視為次等,並拋開運用精緻音樂裝飾原音或提高原音走進殿堂的價值思維。
-
焦點專題 Focus
作曲新聲代 悠遊東西無界限
如果說上一輩的音樂家扮演的是開路先驅,如今這一代的作曲家正在前輩鋪設好的溫床上百花齊放。相較於前輩的拓荒,他們大多數擁有紮實的西方作曲技巧的訓練;他們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在地化的時代是創作最大的資產,因此穿梭東西優游自在;面對世界級的競爭,他們有能力和自信一展身手,在全球競賽中嶄露頭角;他們同時前進校園任教,但也活躍於創作舞台;他們對於各種藝術領域充滿好奇,喜於挖掘、實驗音樂的各種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香港、新加坡
總監領軍逢十遇五 各團歡慶爭奇鬥豔
今年香港、新加坡的樂團都有喜事,開出的樂季菜單也有相應的節慶氣氛。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水藍在任廿年,該團特地推出「水藍系列」,以復刻音樂會的概念進行,透過三場音樂會回顧水藍和樂團的重要時刻。香港管絃樂團指揮梵志登領軍滿五年,已確定將接掌紐約愛樂的他,除了強化在地連結,也不忘多邀中國音樂家參與演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豈止是權益之爭?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與文化部、台中國家歌劇院營運小組與台中市政府協調回饋地方方案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更激起許多文化界的討論。著眼點從票價優惠誰買單到表演藝術營運專業的不保,讓多位文化界領袖級人物也跳出來表達意見,這次的爭議,突顯台灣社會,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針對文化力培植、藝術推廣、場館經營等,概念上仍處草莽階段,距成熟之路還有一段距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應推動「滅蚊」長期計畫
現象1: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今年台灣的大型場館荒分外嚴重,除了因國家音樂廳整修、新舞臺熄燈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場地的台北團隊頻頻叫苦,加上全台多個大型場館的工期延宕,原本預期的「藝文場館大爆發」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會發生,這時候或是機會轉換思考,從長計議,整體推動人才培育、製作轉型、觀眾拓展等,以期在場館真正開門時,不但「滅蚊」大業可成,更可能改變人民的藝文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舞台上 演繹表演與製樂者的生命寫照
論及音樂會的高潮,落在整場演出的尾聲,那是最單純的一景,表達的是最純粹的情感,內含由衷的敬意。此敬意的觸發,在於團員儀式性地將鼓棒交予响仁和第二代傳人王錫坤,當他走上高台打下父親七十年前製作的老鼓,這聲鼓響不僅乘載著工藝傳承,頓時舞台上因為靈魂人物的出現,化作為真實的人生舞台,而「樂之樂」演繹的對象的確不是他人的故事,最終可被視為團員和製樂者之間的生命寫照。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達人押寶下定,聽聽他們怎麼說!
應本刊之邀,九位音樂達人終於丟出心目中的人選,也告訴我們為何他們作了這樣的選擇。他們各有不同的思索切入點,甚至提出本次候選名單外的遺珠,也提供讀者們參考,自己要如何圈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位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2: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中國市場興起機會多 供需現實各有考量
這一年來,已有「上海樂隊學院」、浙江交響樂團先後來台招生、徵才,而台灣專業技術劇場人才赴對岸工作也時有聽聞。究其原因,各地表演場館的興蓋、商業劇場的發展、中國樂團專業化的轉型、主題樂園的興建等釋出眾多工作機會,都造成對岸表藝人才的強力需求,加上優渥的薪資吸引力,的確造成難擋的磁吸效應。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錢井」擊垮「前景」 大小樂團何去從?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達人名家推薦—今年我要看 !
翻過前面連續十一頁的2014看表演備忘錄,相信讀者在如滿漢全席般的演出汪洋中,早已迷失了方向(而正如舞評人盧健英所說:「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特邀了十位看表演達人,選出他們今年的「不可不看」,看看他們怎麼選出「我的最愛」,或可為我們的讀者,提供節目汪洋裡的參考座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10:「服貿」是福是禍?「審批」大石擋路?
中國市場廣大 想進入得跨越「禁區」
去年鬧到今年仍未塵埃落定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讓人不免擔心,最令登陸表演團隊傷腦筋的中國「審批」制度,會不會隨之來台?這些思想管控的機制,對創作非常自由的台灣來說,的確是讓人適應不良,也讓人體會到,真想登陸發展,團隊非得要下大決心,找出與審批制度和平相處的方式,才可能跨越禁區,走進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