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劇院原名為「奧德翁」,1983年改為現名「歐洲劇院」,期許作為歐洲劇場文化的標竿,致力於介紹歐洲多語言的劇場當代美學。(陳雪甄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里哀與法蘭西戲劇院/延伸探索

民主化戲劇政策 藝術風景遍地開花

法國劇院的特色

法蘭西戲劇院的百年歷史和專屬劇團,締造了法國文化資產維護與活化的最佳範例。隸屬於國立五大劇院,法蘭西戲劇院正好反映出法國文化政策與劇場環境的息息相關。儘管法蘭西戲劇院是唯一擁有專屬劇團的劇院,其他重點劇院一樣以藝術總監的制度或地區特色,發展出獨特的藝術深度。

法蘭西戲劇院的百年歷史和專屬劇團,締造了法國文化資產維護與活化的最佳範例。隸屬於國立五大劇院,法蘭西戲劇院正好反映出法國文化政策與劇場環境的息息相關。儘管法蘭西戲劇院是唯一擁有專屬劇團的劇院,其他重點劇院一樣以藝術總監的制度或地區特色,發展出獨特的藝術深度。

法國現今的戲劇政策,於二次戰後便大致底定輪廓。彼時,正巧遇上傑米耶(Firmin Gémier)、尚.維拉(Jean Vilar,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等人,已大力推動民眾劇場一段時間。推崇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所著論述〈民眾劇場Le Théâtre du peuple〉理念的傑米耶,一九二○年任職夏佑劇院總監時,便將其更名為「國家人民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populair),以社會溝通、尋找更多新觀眾、與人民更靠近為職志,並提倡劇團巡演外省的必要;因此開始了“TNP”這個標誌的行路之旅。然而真正將此理念落實於國家文化政策的關鍵時刻,是一九四六年專司教育部戲劇與音樂部門的珍.羅紅(Jeanne Laurent)上任,成為外省劇院發展的主要推手。

資源去中央化  普設地方劇場

出生於左派獨立氣息濃厚的布列塔尼、身為農夫之女的珍.羅紅,向來認同民眾劇場的社會功能。甫上任便率先在阿爾薩斯省成立第一間東部戲劇中心,制定年輕劇團的補助機制,提供創作環境,緊接著支持尚.維拉在亞維儂成立藝術節。珍.羅紅捨棄方便的既定模式,不願在巴黎錦上添花,反倒和幾位有為導演,共同下鄉實踐。強調戲劇資源的「去中央化」與「民主化」,珍.羅紅陸續於不同省份成立國立戲劇中心,身兼藝術總監的導演們也紛於各中心成立劇團,以求扎地生根,也為實驗劇場理念。

無奈此舉於當時被視為過分反骨,遭媒體質疑;資源分配不再集中首都,也引起巴黎保守的權勢大老抗議。一九五二年人事調動,珍.羅紅不再有機會以公職身分推動民眾劇場,卻仍以戰筆持續發表論文,探討法國的劇場政策、政治權力與藝術發展的省思;深深影響法國後進劇團,如陽光劇團導演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便對其推崇至極。一九五九年文化部成立,部長馬勒侯(André Malraux)依循珍.羅紅普設地方劇場的主張;政策架構業已成型,法國的劇場風貌,即是在當時所建設的各省多功能展演中心網絡上延展。

今日,全法總計有卅三間國立戲劇中心、六間地區戲劇中心及五間國立劇院。若再加上青少年與兒童戲劇中心,以及各地釋放出來供藝文創作團體進駐使用、大大小小的古蹟或廢棄空間活化,法國每一城市的表演藝文場所可說相當多元豐富。

藝術總監制度  架構出劇場美學地圖

廿世紀初開始了導演擔綱劇院藝術總監的趨勢,因導演自身的美學興趣,進而樹立了劇院的節目策劃特色與定位。此外,導演往往帶領自己的劇團人員一同進駐劇院,多年的合作默契,以及對劇場的共同目標,進駐劇院的任期間,往往能發展出更優異的作品。而這些導演因領導劇院的總監履歷,常常於不同階段進駐不同地區的劇院,也讓劇院與劇院之間,有更多合作機會。導演與每一地區劇院的合作時程,標示著概念發展的階段,就好比法國的劇場美學地圖。

和法蘭西戲劇院同樣隸屬於五大國立劇院的歐洲劇院(Théâtre de l'Europe),位於巴黎左岸,原名為「奧德翁」(Odéon),十八世紀末為法蘭西戲劇院劇團的演出場所。是法國第一間邀請英國劇團的劇院,以英文演出莎士比亞的作品。一九二八年,還稱為奧德翁的歐洲劇院,便充滿遠見地成立「劇場聯合協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劇團,未來雛形已可見。一九八三年,作品在劇院演出大受好評的義大利導演史特雷(Giorgio Strehler),擔任藝術總監,將之改為現名「歐洲劇院」,催生「歐洲劇場聯盟」,期許作為歐洲劇場文化的標竿,致力於介紹歐洲多語言的劇場當代美學。

一九九六年開始,連續十一年,導演拉弗丹(Georges Lavaudant)主導劇院策劃,特別注重當代劇作家的作品和新形式的挖掘,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瑪塔勒(Christoph Marthaler)等人便是他在位時,介紹給法國觀眾。二○○七年,曾任奧爾良(Orléans)國立戲劇中心總監的導演奧利維耶.畢(Olivier Py)接任,特以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的幻象》Illusions comiques揭開劇院的新一季。取自高乃依同名劇作但加了“s”成為複數,以詩人/劇作家角色和演員排戲議論的形式探討劇場語言,充滿活力、詭異滑稽、帶有夜總會的娛樂味道,向劇場記憶致敬。也再度以自身的作品演出直接宣告劇院節目走向。

外省劇院發展專屬特色  各獻精采

五○年代因國立戲劇中心的設立,外省的戲劇風潮毫不停歇,不同戲劇人才進駐不同城市,衍伸出劇場於各地的不同樣貌。如史特拉斯堡國立劇院前身即是珍.羅紅設立的第一間東部戲劇中心,不僅因地理位置成為銜接德法劇場文化之處,更是第一間設有高等戲劇學院的劇院。由香堤等偶戲藝術家創辦的國立偶戲藝術高等學校,位於沙勒維爾-梅傑爾(Charleville-Mézières),除了有國際偶戲聯盟,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偶戲藝術節更是全城盛事,城市各角落都有來自全世界的偶戲表演。而在夏隆香檳(Châlons-en-Champagne),則設立唯一一間國立馬戲藝術中心與學校,緣起於城中有一難得保存完整、華美的古蹟馬戲劇院,成為孕育歐洲當代馬戲創作的搖籃。

“TNP”國家人民劇院的標誌,在里昂開花結果。一九七二年,文化部將布朗芎(Roger Planchon)於里昂創立的城市劇院(Théâtre de la Cité)正式轉為“TNP”,由劇場導演薛侯(Patrice Chéreau)接任總監和布朗芎共同領導。此舉吸引更多戲劇人才移居里昂、策展人來此選製作,建立了里昂的劇場生態。拉弗丹在接任歐洲劇院前,亦是先在“TNP”十年,開創出簡潔冷調的導演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雷恩(Rennes)的不列塔尼國立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Bretagne),也是第一批國立戲劇中心之一,八○年代開始以主題藝術節介紹歐洲區域性的創作,以及結合科技藝術的作品。因和歐洲許多劇院聯合製作,二○○二年順勢成立「歐洲戲劇與編舞製作中心」(Centre Européen de Production Théâtrale et Chorégraphique),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西班牙導演賈西亞(Rodrigo García)等,都是先駐此劇院演出,再由中心負責巡演至全法國。而近年來駐劇院的藝術家更是光采大放,如導演諾赫代(Stanislas Nordey),作品常是亞維儂藝術節的重點演出。或今年受邀擔任亞維儂藝術節策展人的新生代編舞家夏赫馬茲(Boris Charmatz),其以兒童為舞者的《孩子》一作,轟動亞維儂,敏感詮釋成人與孩子身體間的張力。不列塔尼國立劇院以製作中心配合駐劇院藝術家與主題藝術節的模式,開放又具前衛的眼光,形成另一股新潮流。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