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三年後落成啟用多個表演場地的「西九文化區」,現在就開始以戶外演出活動炒熱到西九看戲的氣氛。趁著春節,推出「西九大戲棚」,和「八和會館」合作推出多位粵劇名伶的演出,讓在香港本就拔觀眾人數頭籌的傳統戲曲擔任先鋒,期許在未來替「西九文化區」吸引並累積觀眾。
二○一五年「西九文化區」將有多個演藝場地落成啟用,第一階段包括戲曲中心(內含約千席的劇場)、音樂中心(內含一千八百席的音樂廳及三百席的演奏廳)、當代表演中心(內含三個四百席以下的黑盒劇場)、演藝劇場(一千二百席)、中型劇場(六百席)及「自由空間」(內含三百席的「音樂盒」及五百席的戶外劇場)等近十個展演空間。
「如何填滿空椅子」一直是業界所關心的議題。就劇場的情況而言,近一兩年不少劇團就演出與觀眾數量增長的落差而叫苦連天卻未有對策,一個週末有時候會有近十檔專業製作在不同場地上演,業餘者還不在此列;觀眾數量未見大幅增長的同時,亦出現中、小型製作互相爭奪觀眾的情況。當然如果你對音樂、舞蹈或戲曲都感興趣的話,則一個週末更見分身乏術。
新春搭起戲棚 炒熱看戲氣氛
固然不同範疇觀眾的重疊性未必很高,而各範疇其實自有不同拓展與累積觀眾的方式;但香港這城市藝文欣賞人口的增長力,的確尚有推動的空間,而其永續發展也成為另一課題。據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界年度報告調查顯示,戲曲觀眾的數量一直穩占香港藝文欣賞人口的大多數;去年底一檔由粵劇界經典好拍檔龍劍笙、梅雪詩擔綱的《龍情詩意半世紀》廿多場演出一票難求,所牽起的搶票潮固然令人津津樂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坊間文章亦相當正面地提及年輕觀眾的上座情況,「本土文化承傳」成為了觀眾拓展的重要契機。
因此「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在現有空地上以傳統大型「戲棚」架設首個「舞台」的概念,可說是相當有策略的想法。這個稱為「西九大戲棚」的計畫和「八和會館」合作,在一月廿日至廿三日期間邀請多位粵劇名伶,包括李龍、南鳳、龍貫天等,上演《六國大封相》、《龍鳳爭掛帥》等四齣賀歲粵劇。而另一邊廂,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包括陳餘生、楊嘉輝等,將在戲曲中找尋創作靈感,作品也在戲棚內免費展出,併發傳統和當代的新火花。戲棚周邊並同時設有擺賣的攤子,重現民間的節日氣氛。
觀眾數量多 傳統戲曲打頭陣
戲棚是嶺南文化的特定之一,在空間結構、建築特色、文化歷史承傳以至周邊經濟活動各方面,都很值得研究。西九管理局選擇以粵劇作為頭炮節目,並結合戲棚的靈活特色,在劇場硬體正式啟用前的三年間,培養觀眾到西九看演出的習慣,並以具增長潛力的戲曲觀眾打頭陣,這保險之舉一方面為進一步探索、了解以至強化觀眾與西九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有助醞釀周邊的經濟活動。
而戲棚作為香港本土傳統演藝活動的文化空間象徵,亦為西九締造了一個立足本土、珍視傳統的形象,同時當代藝術家的參與則反映其包容多元文化的視野。先不論成效如何,據知票價港幣十元的粵劇門票早已搶購一空,為這戲棚計畫的未來發展先報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