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樂說影 走過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夏日出版 提供)
藝@CD

以樂說影 走過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

走過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導演椅旁未真設席,卻在導演心中敬重有加、永遠虛位以待的電影配樂大師。訪談式傳記《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以活潑的對談,受訪者知無不言的坦率與真實,創造閱讀所能經驗最美的心神領會。

走過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導演椅旁未真設席,卻在導演心中敬重有加、永遠虛位以待的電影配樂大師。訪談式傳記《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以活潑的對談,受訪者知無不言的坦率與真實,創造閱讀所能經驗最美的心神領會。

穿梭《莫利柯奈》字裡行間,仿如親見大師,參與了那一段自○九年秋天到隔年夏天的訪談,在書中以十五章呈現,可大致分成:至親與摯友(〈瑪麗亞(其妻),第一個聽眾〉、〈在學校和李昂尼比鄰而坐〉、〈托納多雷,摯友〉);電影配樂與影壇二三事(〈《四海兄弟》和《史達林格勒戰役》〉〈《教會》〉〈《阿隆桑芳》〉〈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和克林伊斯威特的熱情〉〈三個特別的演奏者〉〈筆名〉);個人音樂見解(〈巴哈的秘密〉〈音的民主機制〉〈沒有靈感這回事〉〈電影音樂要簡單明瞭〉〈音樂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以及棋藝與莫利柯奈(〈俄羅斯棋王史巴斯基的開局讓棋〉)。

照片背後故事多  勾勒真性情

除文字述說之外,照片有時說得更多。書中以卅一頁空間選了廿二張照片,分屬兩部分:「與導演們」和「生活留影」。選出的照片都深具代表性,前者凸顯了導演們與莫利柯奈互動深刻交情匪淺,後者則呈現莫利柯奈生活中最能讓人了解他的情境,拼貼地前後互補,勾勒出莫利柯奈的真性情。

「生活留影」中第一張照片是他一九八四年擔任坎城影展評審,與一群導演和評審團其他成員的合影,我望著這張照片,想著恐怕應該屬於「與導演們」的分類吧?悠悠想著,倏地明白導演就是莫利柯奈生活中形影不離的一部分,影展則是他的生活圈,而評審工作是他的職業所延伸出的榮譽職務。

「生活留影」中還有三張他專注下棋的照片,其中兩張還是和棋王下棋呢!對照第十三章〈俄羅斯棋王史巴斯基的開局讓棋〉,讀者可以從生動的述說和照片捕捉到的瞬間影像,認識莫利柯奈內在屬於不同領域、熠熠閃耀的才華。

莫利柯奈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作品不勝枚舉,書中以三部電影為莫利柯奈的電影配樂成就定位。從第四章〈《四海兄弟》和《史達林格勒戰役》〉,讀者發現他與李昂尼根植於幼時的友誼,成就了莫利柯奈立足影壇的不墜聲譽。此外,文中還述及他創作西部片系列電影主題的歷程,特別是雕琢主題的獨到技法。

另外,在第六章〈《教會》〉提到莫利柯奈如何從看完毛片感動於影像的敘事能量而不敢接任配樂工作,到接受導演鍥而不捨地邀請繼而投入鑽研相關文獻資料,最後還能配合導演心中對於故事的感覺所設定的三個條件,成功揮灑出《教會》感人至深的音樂。雖然《教會》當年得獎呼聲甚高,最後以遺珠之憾讓影迷/樂迷惋惜,但是多年之後,《教會》給人的震撼不減當年,在影迷心中永遠保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是「作曲家」  而非影像的追隨者

將近九個月的訪談,莫利柯奈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他希望自己百年後怎麼被定義?莫利柯奈回答:「作曲家。」我微笑著懂了,這真是他終身成就的最佳註腳——莫利柯奈與影像同行,他是創造者,而非影像的追隨者;他愛電影的述說,只是改用音符,說出了和導演一模一樣的故事。

《莫利柯奈》帶我們認識了最真的莫利柯奈。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