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舞蹈

相關文章 38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在世界的盛宴中,安然「做自己」

    「全球藝術市場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晚宴聚會,但以西方熟悉的風格進行如果你有話想說,那麼就拉張椅子坐下來,輕鬆自在地做自己。但要記得,參加的動機不應該是『被看見』,而是去參與這些對話與討論的過程。」Helly Minarti說。 從印尼的創作現況談起 「這並不是一個空泛或是唱高調的主題,這是每天每天、在我的策展生活裡經驗的事情。」以〈來自內在的創作:時間、存有與認識自我的藝術〉作為講題的Minarti表示。身為一個獨立的表演藝術策展人,Minarti不斷地在策展實踐與經驗分享裡,回應她所吸取成長養分的母文化,並且對身處亞洲的創作者們,被放在西方建構出來的藝術市場的處境特別有感「我們(印尼)在1945年才正式獨立在這裡,真的有所謂的表演藝術市場嗎?從事表演藝術並不是賺錢的事業。」 Minarti首先以印尼知名的年輕搖滾樂團VOB(Voice of Baceprot)作為開場,影像裡,3位穿著傳統伊斯蘭服裝、戴著頭巾的年輕女孩,用淺顯的英文,深刻地透過音樂表達對於世界的疑惑與提問。來自印尼鄉下的小村落,她們透過音樂開啟對世界發聲的途徑,並在全球搖滾樂產業過熟之時,注入一股清新且少見的能量。Minarti以此為引子,想與陪伴藝術家共同發展的製作人們分享,在現今的藝術創作領域,找到創作者本色與獨特觀點,比急切地想方法被藝術市場看見來得更加關鍵。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6
  • 平心而論

    走在眾人之前或後?

    原來我認為突破舞蹈語彙的「一大步」,在觀眾眼裡可能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一小步」!觀眾在看熱鬧之餘,要改變他們的認知是要一點一點地來?觀眾對看表演的「信心」,除了要有製作單位對優質節目的努力外,可能也需要靠場館的共同「催化」?觀眾看得那麼開心的演出,有什麼我可以借鏡之處?我是要踩在大眾品味的肩上推出製作,還是要努力要讓大家都看到我想要大家看到的風景?

    文字|平珩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歌劇《寫於膚上》中,樓層的框架有效地區分了舞台準備區及歌劇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足功課再出發 多樣手段構築觀點

    不論米契爾的文本選擇為何,她會由作品寫成的年代為研究起點,因此作品總能展現其中女性角色面對的困境與抉擇,亦不閃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將作品視為對世界時勢的回應。她尤其擅長以當代的場景、寫實的畫面,重新處理寫於過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鮑許的影響,米契爾也時而加入舞蹈與音樂,除了配合文本詮釋之外,有時也讓充滿細節的歐式空間,轉換成夢境中跳動與不連續的場景。

    文字|梁文菁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組合語言舞團一九九九年度公演《世紀末的美麗》

    組合語言舞團自一九九九年起即推出「舞蹈從書法中探索」的系列作品──「書法的聯想」,「月字以後」、「獨體合體」等,希望透過對傳統的關照與採擷反思舞蹈的語言組合,不管是東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現代的,都將以人性的思考,根植於本土爲出發點。 「世紀末的美麗」分爲五個段片:〈獨舞〉、〈雙人舞〉、〈五人舞〉、〈群舞〉及〈安靜森林〉等,作品強調禪境之美,以及生命與美麗生活的景緻。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紐約特快滑輪舞團
    即將上場

    紐約特快滑輪舞團

    紐約特快滑輪舞團成立於一九八五年,是一個結合舞蹈及滑輪的表演團體。該團藝術總監團長 Steve Love 表示,成立此團是因爲:「七歲時已經覺得穿著輪鞋,不斷地在街上晃盪、玩技術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想讓溜滑輪更好玩一些。」所以,在溜遍了紐約的大街小巷及中央公園之後,他想到將運動、戲劇及舞蹈結合在一起,發展了這一項稱爲X-DANCE的獨特滑輪舞蹈。 此次來台節目的演出搭配三〇至九〇年代的音樂,包含爵士、百老匯、迪斯可、hip hop、funk、繞舌及現今之流行音樂。舞蹈風格有芭蕾、爵士、花式溜冰、街舞、迪斯可等,舞者們將展現流暢的肢體語言及體能技術。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舞蹈與多媒體(上)

    當九〇年代台灣舞壇逐漸融入影像的實驗與嘗試的時候,編舞家做了什麼?觀衆應該怎麼來看這些難以界定的新實驗?這些創作經驗又將對未來的舞蹈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分上下兩次刊登的專題中,我們將從這幾年大型的多媒體製作,包括《行草》、「狂想年代舞展」、《非愛情故事》、「與電腦共舞」等, 從經驗、技術、創作者的跨領域對話等層面,深入探尋舞蹈發展的新面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

    編舞軟體Life Form簡介

    一般說來,Life Form是在麥金塔系統的電腦上操作,但Life Form也有出產適用於Windows的版本。Life Form檔案不大,一般的電腦都可以安裝,網路上有適Windows版的試用版可供下載。從前年開始,台灣仕治電腦公司即有代理販售。Life Form舞者的動作基本上都是由操作者設定的,但它也提供部分典型的動作圖庫(比方旋轉動作),可在某種程度節省操作者設定動作的時間。 (本刊編輯 陳品秀) 

    文字|陳品秀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每個人都有身體,每個人都可起舞。圖為馬克.莫里斯舞團來台訪問帶領民眾跳舞。
    焦點專題 Focus

    從疏遠到追求 回返「身體」的蜿蜒路徑

    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時發展的「身心二元論」,讓肉體被視為「低級的、沉重的、罪惡的」存在,長期受到宗教與神學的壓制,直到近代,身體才被肯定為人類認知的主體,成為了人最真實的存在證明。身體這座迷宮,在當代已經迅速召喚了各路專家、各式學科、各種議題集結,從藝術、美學,到哲學、社會學扮演著論述中的重要角色。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陳武康與蘇威嘉兩人的捫心之作《兩男關係》。(陳長志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沉潛年代 閃現洶湧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現,相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與規模上的企圖,可說是走進了休養生息、內觀自省的階段。但不少創作者也在這樣的潮流中呈現了對自己意義非凡的作品。而南台灣也因表演空間的增多,更有新團隊的加入,讓南部的舞蹈氣象熱鬧滾滾!

    文字|鄒之牧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建築╳身體╳舞蹈 與包浩斯相遇

    廿世紀初,原本專攻建築學的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開始對移動中的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他前往德國慕尼黑,研究當時流行的表現主義舞蹈,並設計「拉邦舞譜」,將空間的概念引入當時只注重時間與步伐的舞蹈記錄方式。人們對舞蹈、身體和空間的認識,從此有了重大改變。 同一時期,沃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瑪擔任包浩斯(國立建築學院des Staatliches Bauhaus)的校長。包浩斯是一所結合建築、工藝、與藝術的學校,吸引跨學科人才湧入,從不同層面探究、重新界定人與空間的關係。 身體與空間、建築與舞蹈,自此不斷碰撞、詰問。我們將帶您紙上走訪「空間╳建築╳身體╳舞蹈」的國內外精采案例,看看兩方人馬激盪出何種燦亮的創作火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南瀛走春.府城漫舞

    到台南,不只有度小月 鱔魚意麵 米糕和蝦捲 看古蹟,不只有赤崁樓 億載金城 安平古堡 觀人文,不只有迎春禮 七夕做十六歲 孔廟祭典 昔日南瀛,更不會只有複製其他城市文創潮流的「在地新生活」 你可知道府城是台灣舞蹈精銳播散的起點 而舞蹈亦是府城文化魅力的重要支流 今春,何妨以舞蹈的節奏 與歷史、空間、文學、傳統一同搖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疼痛,所以存在

    舞者身體論

    人們看舞者,就好像我們是小珠寶,是紙版娃娃,而我們還得有血、有足以穿越地獄的膽量。 ――前美國芭蕾舞團舞者Susan Jaffe 訓練有素的舞者不僅要高貴優雅,還要有奧林匹克跨欄運動員的彈跳,要有走索者的平衡,還要有豹子般的力量和靈敏。 ――Camilla Jessel 有人說:當疼痛的淚水和快樂混入你的汗水之中,你知道:你正在跳舞。 關於舞者,笛卡兒式的定義可能是:我痛,故我在。 薩德式的定義則會是:因為疼痛,所以美好。 疼痛、舞蹈與身體這神秘的三角習題 且看舞者們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定義自己,定義身體?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吳義芳 身體「冒險」 凝練疼痛哲學

    經歷許多疼痛,吳義芳深深覺得身體就像一個小宇宙,有它不同的包容度和可能性;而探索的第一步,永遠是先面對自己的退化和缺點。「也許是我的個性就喜歡挑戰和冒險,所以我想在舞台上將自己的狀態呈現出來。」吳義芳決定從四十歲開始,每五年跳一次屬於自己的獨舞,「這類似一種身體檢查,潛在地告訴身體怎麼走」,他稱此為「生命的刻痕」。

    文字|周伶芝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李靜君 愛上舞蹈 讓人「粉身碎骨」

    李靜君認為,專業舞者的養成建立在破壞的基礎上,讓人「粉身碎骨」。因為她/他有責任將動作做到極致完美,持續反覆地操練身體,運動傷害是可預知的。舞者如何照護身體,不致影響舞台上的表現,成為一名專業舞者的職業道德。「台下一百廿分的用功,上台才會有八十五分的呈現。」

    文字|莫嵐蘭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陳韻如 靜心內觀 尋索身體與內在的連結

    回歸到自我和內在,是陳韻如的身體功課之一。透過身心學(Somatics),強調聯結,幫助自己重新感知、經驗身體,她躺在地上示範起來,「想像自己是嬰兒,身體一點一點動起來。藉由想像,讓自己慢慢長大。開始在草原上奔馳,有風,很舒服」著重呼吸和意象,透過簡單的冥想放鬆身體,陳韻如在靜態中自我觀察和療癒,「會更認真、細膩地找到想要動身體的出發點。重新省思自己為什麼這樣動作。」

    文字|周伶芝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董怡芬 巧用身體 輕盈柔軟之必要

    董怡芬的骨架大,前臂長,她善用這項先天條件,發展出比其他舞者強壯的肌肉;有了肌肉保護,關節便不易受傷。跳舞時,她懂得利用前臂的延展,豐富動作的詮釋,也喜歡用脊椎創造自己的身體語言,「可能也因為脊椎動起來有水的感覺」,她笑笑說。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威嘉 胖得自在 舞以忘憂

    「以舞蹈的審美觀來說,我的身體確實不好看,但,它同時也製造了一個角色我的胖直接就是一個角色了。」蘇威嘉對自己的非典型舞者身材相當坦然,雖然跳不到芭蕾舞劇的要角,但卻在現代舞中發亮。不同於其他舞者對身體的保養重視,他不忌口,疼痛不看醫生,「每天上課就是最好的保養。我只要哪裡痛就拉筋。」舞動暖身,讓他「忘憂」!

    文字|鄒欣寧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時雅玲 誠實的身體 如純真的孩子

    因為受傷、因為生子,時雅玲在每個階段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是很誠實的。」身體構造造成長期的錯誤使用,她在受傷後檢視修正;懷孕生子對身體造成的巨大變化,讓她重新與自己的身體對話、溝通身體誠實,一如純真的孩子

    文字|李時雍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張逸軍 身體髮膚 文化與時空悠轉的和諧

    在太陽劇團《超越極限龍獅》中演出「火」一角,張逸軍經歷了時空的遷徙與差異的生活和文化景觀,也透過角色,重新省思與了解自己的身體意義,他說:「身體對我來說,其實是生命的傳承。」文化,透過身體髮膚延續。而多元的身體訓練,東西身體文化的差異,他寬廣看待,「我覺得它是一個harmony(和諧),而不是衝突。」

    文字|李時雍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舞者的身體要求甚高。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對身體的要求 舞者僅次於太空人

    長期為舞者治療復健的周清隆醫師說:「舞者是非常特別的運動員,對身體的要求僅次於太空人。」除了外型的嚴格標準,一般運動員的體能條件,像肌肉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等,對舞者來說,都是基本要求。而舞者受傷之後,就是要執行「完整的復健」,才能讓舞蹈之路可長可久。

    文字|朱安如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風土正在轉變,千禧青年離城歸鄉的生活選擇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