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dlam的四個演員詮釋《聖女貞德》裡的26個角色。(Micharl Mallard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同時演兩戲 演員演技大挑戰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我們看好演員在台上表演,常常會讚以是「自然生動」,但是對演員來說,要記誦那些台詞、走位、舞台動作,達到成為肌肉記憶的一部分,需要很大的功夫,所以不少演員在上台前,都會養成一些固定的習慣,讓自己的身體能順利喚起這個記憶。

但是,紐約現在竟然有不少演員要打斷這個身體記憶。他們給自己設下更大的挑戰,不只演一部戲,而是同時演兩部戲。在百老匯劇場裡,兩位英國爵士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和派屈克.史丹沃(Patrick Stewert)演出《等待果陀》和品特的《無人之地》No Man’s Land;馬克.勞倫斯(Mark Rylance)率領英國的環球(Globe)劇團演出《第十二夜》和《理查三世》;在外百老匯有Bedlam劇團演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蕭伯納的《聖女貞德》;公共戲院(Public Theater)上演《Apply家庭》四部曲;行動劇團(Acting Company)則是把《哈姆雷特》與英國當代名劇作家湯姆.史都帕(Tom Stoppard)的《吸血哈姆雷特》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同時演出。

戲碼安排上有一致主題

由同班人馬同時演出兩個以上的劇,英語裡叫做“repertory”,源自過去的戲班,箱底藏了幾套熟悉的劇碼服裝,演員不必排練也可即時上演。在《哈姆雷特》裡就有這樣一段戲,他問進了宮的旅行戲班能不能演The Murder of Gonzago,又問他們如果他加幾段新台詞,他們能不能即刻學會演出來。這種在固定戲碼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過去是演員非有不可的本領,好比《紅樓夢》裡《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一回裡,文豹在舊的台詞裡加一段騎馬進去跟榮府老祖宗討果子吃一樣。

然而,現在愈來愈少有這種旅行戲班或是王府裡自己養的戲班,需要隨時準備著上戲;紐約也沒有什麼劇團能有固定的人馬及場地,不限期地把幾齣戲輪流演出,所以repertory就成為比較新鮮的節目。

既然是非常態,在戲碼安排上就要有講究,讓輪流搬演的戲之間,多少有一致的主題。從這個角度來說,《Apply家庭》四部曲是最順理成章。美國劇作家理查.尼爾森(Richard Nelson)創造出的這個家庭故事,包括四個成年的兄弟姊妹、一個伯伯及他們的現任前任伴侶,四部曲每一部都是一次在他們紐約上州的老家中晚餐的聚會,從第一部That Hopey Changy Thing發生在○七年歐巴馬首次當選總統的開票之夜,最後一部Regular Singing是今年甘迺迪總統遇刺五十周年。他們雖然都是東岸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但政治光譜占有不同位置,加上對人生選擇的歧異,所以雖然彼此關心友愛,但聚在一起也有許多磨擦。這四部曲每部首演,都定在故事發生的當晚,這讓尼爾森可以不斷根據時事修改對白,前三部曲之前都演出過,今年才第一次合著演。

史都帕以《哈姆雷特》裡的兩個邊緣角色——王子的同學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為本編出的故事,從他們兩人的眼睛,來看宮廷裡的人物和發生的一切。和《哈姆雷特》合演,讓觀眾更能體會史都帕的機巧。至於品特,可說是貝克特黑色幽默的嫡傳弟子。

至於Bedlam的《哈姆雷特》和《聖女貞德》,是以同樣的極簡手法來詮釋,過去是分開製作,因為頗受好評,今年換了一個稍大的劇院,所以兩部一起演。而環球劇團兩部戲都以勞倫斯(前劇團總監)掛頭牌為號召,強調的是以莎翁時代的手法詮釋,包括全男班、有現場音樂等。

演員的背詞大挑戰

合演一個最重要的好處,當然是賺錢,可以讓觀眾花錢看兩次。但是對演員來說,也難免有自我挑戰的企圖。尤其是像Bedlam只有四個演員詮釋所有角色,演的兩部又都台詞超多,困難自不在話下。不過兩部戲輪流演,在布景設計上,就要考慮到能否快速換景,因為紐約劇場幾乎沒有後台存布景的空間。外百老匯布景通常很簡單,還不成問題,兩個百老匯製作就要特別當心,不能讓觀眾覺得寒酸。好在環球劇團強調用十七世紀的舞台技術本來就不能太花俏,《果陀》更是著名的只有一棵枯樹,這個製作甚至被劇評家批為手筆太大,不合原意。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