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擊樂團,大致上可分為傳統擊樂與現代擊樂。留學歸國的創辦人,帶回了現代擊樂的新觀念,不斷在演出中尋找突破與方向。他們不僅中西融合,也大量委託現代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甚至融入劇場元素或跨界合作,讓原本純音樂會的演出,瞬間變成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宛如一場戲劇的表演,這是台灣擊樂的特色,也是擊樂能夠在台灣蓬勃發展的主因。
自從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朱宗慶自維也納學成歸國任教,並創立該團,帶動了台灣打擊樂的學習熱潮,擊樂能在國家的音樂文化中廣受歡迎,占據相當的分量,這在世界各國都是相當罕見的情形。廿多年來,擊樂不僅蓬勃發展,在教育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也再次復興即將沒落的傳統擊樂,從去年上映的電影《加油!少年》中十鼓擊樂團的參與,就能了解擊樂在台灣興盛的狀況。
台灣的擊樂團,大致上可分為傳統擊樂與現代擊樂。傳統方面,如十鼓擊樂團的大鼓,或是在北管、南管等傳統戲曲中所融入的擊樂。現代擊樂的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打擊樂團、十方樂集打擊樂團、E1002打擊樂團及南部地區的後起之秀薪傳打擊樂團,其創辦者都是留歐歸國的擊樂家,他們帶回了現代擊樂的新觀念,以及不斷在演出中尋找突破與方向。他們不僅嘗試中西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也大量委託現代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甚至融入劇場元素,如舞台燈光、戲劇及舞蹈,讓演出內容更為豐富,或是跨界合作,尋找新的出口,加上大幅度的演出動作與醒目的肢體,較之其他音樂演出更為搶眼。他們利用這種優勢,讓一場原本純音樂會的演出,瞬間變成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宛如一場戲劇的表演,這是台灣擊樂的特色,也是擊樂能夠在台灣蓬勃發展的主因。
傳統元素的現代展現──十鼓擊樂團
曾經以《鼓之島》專輯入圍第五十二屆美國葛萊美獎及美國第九屆「獨立音樂大獎」的十鼓擊樂團,是由謝十先生成立,前身為「謝十鼓術擊樂團」。十四年來足跡遍布澳洲、亞洲各國及北美地區。他們曾經參與雪梨奧運聖火傳遞的演出,也曾在韓國世界盃足球賽藝術節中留下足跡,他們的大鼓演奏,融入台灣各種傳統元素,並搭配聲光的舞台效果,造成非常具有震撼力的聲響與視覺。十鼓將作品中的台灣元素,提升到藝術的層次,而成為非常具有原創性的作品,展現了豐厚的生命力與強度,例如在《點將令》這齣作品中,以台灣廟會的八家將為題材,呈現非常濃厚的本土元素,象徵著台灣文化,因而受到國際音樂節的青睞。
十鼓擊樂團充沛的活力,不僅呈現在創作上,甚至在台南仁德成立文化村,演出經典的定目劇,成為少數能夠長期演出定目劇的樂團,甚至參與電影的製作與演出,其創作力與樂團的經營與展望,不容小覷。
當代音樂的新推手──十方樂集打擊樂團
擊樂樂團大量新創作的委託,帶動台灣現代音樂的發展,其中十方樂集更是當中最重要的推手,也是台灣當代作曲家發聲的平台。
留法、投身擊樂領域的創辦人徐伯年,在巴黎時,嚮往藝文沙龍咖啡館的氛圍,學成歸國之後,成立了十方樂集打擊樂團與十方樂集室內樂團,以及同名的藝文沙龍。成立將近廿年的十方樂集,不只是一個樂團名稱,樂團所在地也有座小型音樂廳,一家像法國咖啡館般的餐廳。在這裡,每年固定舉辦當代音樂新創作的徵選,舉辦現代樂展與論壇,發揮的題材不限於擊樂,目的是在提拔台灣新一代的作曲家,而不是累積擊樂的曲目。他們以論壇講座的方式討論新創作,也梳理出台灣當代音樂創作的新路。這在當代音樂受到冷漠與忽視的台灣,無疑不是一股暖流,讓「非流行」音樂創作者獲得繼續創作的能量,也是台灣能與國際共同前進的力量。
十方樂集也積極委託創作、錄製出版台灣當代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馬水龍、賴德和、盧炎、楊聰賢、李泰祥等,企圖保留他們的聲音,並記錄台灣當代音樂發展的軌跡,這些唱片已經多次獲得金曲獎與提名。這裡是最積極首演台灣當代作曲家作品的樂團,也是最多當代作曲家參與發聲的音樂園地。
南部的後起之秀──薪傳打擊樂團
用北部觀點看南部時,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是台南絃樂學習風氣的興盛,擊樂方面除了傳統的之外,往往是被忽略的。但是薪傳打擊樂團的崛起,扭轉了這個窘境。
薪傳打擊樂團創辦人鄭醴丰留學法國,在宛如擊樂處女地的南台灣,集合南部大專音樂系的學生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該樂團。初始雖以教學樂團為主,但隨著團員技藝精進,當初的學生樂團成功轉型為職業級的演奏團體。演出與結合的媒材非常多元性,甚至使用電子樂器作為結合的工具,這種親民、機動的方式,意外地在南部受到歡迎,因而登上音樂表演殿堂。
近年他們積極結合各種戲劇表演,以擊樂劇場的方式呈現,並結合新科技,展現擊樂表演的新面貌。如二○○九年《陣頭樂響》以黑盒子劇場的概念結合現代聲光科技、電子音響,並委託作曲家曾毓忠、簡郁珊創作結合傳統藝陣鑼鼓與現代音樂語法的音樂,並使用新科技Max/MSP與Wii控制器等,呈現台灣陣頭的新面貌。 二○一二年作品《九歌》取自屈原的《楚辭》,七位表演者身兼樂者、戲子、舞者的靈巫角色,以傳統的鑼製造出磅礡氣勢,並結合現代的預製音樂及影像投影。除了演出之外,薪傳打擊樂團猶如南台灣的十方樂集,連結南台灣作曲家發表新作品,積極推動南部新音樂的發展。
創新擴展音樂的可能性──E1002 打擊樂團
別緻有趣、現代感十足的團名,是團員腦力激盪取自十月二日創團的日子。 “E”是指ensemble室內樂之意,也代表e世代喜歡搞怪、充滿創意,如此隨性的定名,正也突顯該團活潑、不受局限的性格。
E1002打擊樂團雖然早在一九九六年由NSO的打擊樂首席陳哲輝創團,但是一直到二○○九年「擊簡E1002」音樂會以十三位打擊樂家的大編制,完整地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長達六十分鐘的大型作品 Drumming,震撼樂界,才奠定該團地位。同時與台灣作曲家李和莆合作的「影像互動的虛擬音樂劇場」,將音樂創作的可能性無限擴大,除了使用學院派語法融入中國的鑼鼓樂,並加入人聲模仿歌仔戲的唱腔或是台灣的南管與北管戲曲,創作出具有台灣常民文化語彙的當代音樂。二○一四年的新製作,在這些元素之外,還將加上有擴音效果的預置鋼琴,並藉由該團特色的互動影像,將觀眾帶入虛擬音樂劇場的氛圍,呈現當代藝術與常民文化的衝突,中西擊樂不同美學的融合與異質性。
演奏能力與藝術性兼具──台北打擊樂團
台北打擊樂團是除了朱宗慶打擊樂團之外,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打擊樂團,至今已經有廿八年的歷史,也是台灣擊樂團中唯一獲得兩座金曲獎肯定的樂團,該團的演奏能力及藝術性,是無庸置疑的。該團創始人、擊樂家連雅文留學維也納,回國後任職於NSO擔任定音鼓首席。在其擔任音樂總監時期,該團以演奏當代作曲家的擊樂作品聞名,也與國外的音樂家合作,讓台灣的當代音樂藉由演出而躍上國際,也打開該團在國際的知名度。但是連先生於二○○二年離開該團,另創「連雅文打擊樂團」(註),現任音樂總監陳振馨,開始規劃台北打擊樂團嘗試與其他樂器的組合,如二○一三年與吉他演奏家的合作,或是與流行歌手合作,開始走向親民的路線。
歷史悠久 多元發展──朱宗慶打擊樂團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台灣最富盛名的打擊樂團,其多元性與廣度也是許多樂團所不及,是通俗與藝術性兼具的擊樂團。華人世界第一位獲得外國音樂院擊樂演奏文憑的擊樂家朱宗慶,也是第一位回國任教的擊樂家。一九八六年創團後,目前已經擁有兩個演奏團隊,並於一九九三年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是國際知名的擊樂交流平台 ,今年即將邁入第八屆 。
朱宗慶打擊樂團分為一團與二團,一團為資深團員,也是國內知名的擊樂家與擊樂老師,二團多為甫出校門或在校表現優秀的新世代。但是他們的共通點,就是「靈活」與「多元」,除了正規的打擊樂器,各民族的樂器、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到他們手中都可以奏出精采的樂曲,甚至腳上的鞋子也能變成他們表演的一部分,奏出配合韻律的節奏,並融合戲劇的表演,讓音樂會不只是音樂會。 二○○九年與國光劇團合作、融合西方擊樂與京劇的《披京展擊》走出新路之後,隔年繼續合作廣受好評的《木蘭》,讓中西音樂與中國戲曲融合得無懈可擊,為台灣當代的表演藝術開創了新的局面,也是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成功合作的見證。
台灣音樂的活力與創造力來自於演奏家與作曲家學習的背景,與深入台灣常民文化之中,這些生命的元素都是他們創作與發想的養分,因此他們不斷地在中西文化中尋找當代音樂創作的素材,不管是從突顯異質性,或是試圖融合,或是以互文的方式尋求對話的機制,都是他們積極嘗試的方式,因此多媒體、新科技、影像的運用,中西樂器並列於舞台上,或是結合戲劇與舞蹈元素的跨界,甚至結合京劇、陣頭的演出,都是台灣當代擊樂團嘗試的方向,這也是台灣擊樂界因而能夠呈現多元面貌,矗立國際樂壇的重要因素。
註:2014年「連雅文打擊樂團」因連雅文先生的身體因素,該團目前處於休息狀態。該團曾在2013年與舞蹈家林文中及多位舞者合作,創作出音樂結合現場舞蹈演出作品《擊舞》,締造了九成座上率的佳績,並主辦擊樂界盛事的「海峽兩岸擊樂交流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