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的政治起因於一群人聚集表達意見時,對統治者帶來的不安全感。圖為王墨林藉社會事件批判國家機器的劇場作品《軍史館殺人事件》。(許斌 攝)

八○年代,小劇場運動曾經轟轟烈烈,以生猛的批判力道衝撞社會體制!

九○年代,當激情過後,劇場要不回歸美學追尋,或是擁抱市場、選擇庸俗和犬儒…

如今,當文創產業成為一門顯學,劇場被某些人視為消費性和生產性的商品,我們不禁要問,劇場的顛覆精神、革命性格不見了嗎?

選擇主流價值的信仰,還是繼續堅持邊緣發聲?這是個問題,只是不再截然二分。

在台灣,有一群也許你從未認真關注、傾聽的劇場工作者,正以不同的角度與手段揭發社會的不公與不足,面對歷史及當前問題,彰顯多元族群與底層階級的生存價值。差事、海筆子、再拒,以及許多從事民眾劇場、社區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移工劇場的參與者,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卻不約而同地拒絕沉默,相信劇場的力量。

或許劇場無法改變世界的本質,但透過他們的堅持執著的身影,我們看見不妥協的美好初衷,以及這個社會的理想與希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