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秋季公演推出英國劇作家麥克.佛萊恩的喜鬧劇《大家安靜》,由資深劇場演員暨導演林如萍執導,導演陳培廣擔任戲劇顧問。《大家安靜》的劇情呈現一個劇團演出的前後台荒謬情節,緊密的節奏不僅考驗導演調度的功力,也考驗演員的體力與技術。雖然沒有特別想傳達的人生哲理或深刻的社會議題,但《大家安靜》卻是近年來作者導向的劇場風潮折返以演員為核心的一次劇場實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大家安靜》
11/7~8 19:30 11/8~9 14:30
11/14~15 19:30 11/15~16 14:30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INFO 02-28938772
一個三流劇團演出三流喜劇,台前的胡搞瞎鬧,幕後的勾心鬥角,讓原本一齣單純的戲,變成一齣災難連連、狀況不斷的鬧劇。一點也不安靜的《大家安靜》Noises Off,是英國劇作家麥克.佛萊恩(Michael Frayn)的喜鬧劇作品,“Noises Off!”原本指的是開演前,舞台監督提醒工作人員的慣用語,該劇講述的是一個劇團正在演出名為Nothing On的戲時,戲裡戲外發生的荒謬情節。《大家安靜》首演於一九八一年,先後在倫敦西區劇場、紐約百老匯上演,被譽為當年最佳鬧劇。今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秋季公演,將此劇搬上舞台,由資深劇場人林如萍執導。
以笑聲稍微讓人忘掉痛苦 也是功德一件
距離上次林如萍執導《KalPa-時光之劫》已逾四年,該劇取材自法國作家莒哈絲的作品。透過劇場的總體特質,將莒哈絲的文字幻化成繁複的視聽展演,融合多媒體影像、肢體劇場與詩意語言的作品。在此之前,林如萍的作品也多帶有十分強烈的個人風格,關注生命、死亡、慾望等議題。此次選擇執導喜劇,有何特別的原因?林如萍說:「創作《KalPa》時人生正經歷著至親好友的相繼離開,死亡的陰影環繞不去,也或許因為進入中年開始思辨起存在與輪迴等生命議題。但幾年下來,覺得不應該總是沉浸其中,即使這能量能化成『藝術性的悲情』。」林如萍接著說:「其實……我很想說,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就像劇中搬演的作品一樣Nothing on!但接受訪問好像不能這樣回答?」這突如其來的「實話」在訪問當下引起一陣笑聲,似乎也做了最好的回應。
擔任戲劇顧問的陳培廣,是林如萍廿年的學表兼好友,他說:「其實如萍很幽默,只是不見得所有人都能理解她的幽默。」陳培廣強調,麥克.佛萊恩雖然寫《大家安靜》,但也寫過《哥本哈根》這樣嚴肅的劇本,每個創作者都不應該局限住自己。
林如萍認為:「當我們看著近年一連串台灣社會真實的苦難與不公時,我腦子總會浮現契訶夫寫實戲劇所迸出的荒謬感,而這讓我聯想到喜鬧劇的題材。」被問到是否會加入當下社會時事時,林如萍回應:「有些朋友建議我加入一些政治的意涵在裡面,但我沒有打算這麼做。雖然我們近年生活都很苦,黑心商品充斥,人權、土地、不公義的問題層出不窮,但如果到劇場裡不一定要學什麼,不一定批評什麼,就是笑,就是放鬆,能夠稍微忘記身處的痛苦,也是功德一件。」
緊密的喜劇節奏 演員體力與技術的考驗
緊湊的台詞丟接、複雜的舞台指示加上多焦點的事件,是《大家安靜》的劇本特色。在導演手法上,林如萍以音樂為比喻,「總譜卡得很緊,同時很多事情在發生,差0.5秒整個就散掉了,觀眾就會無法閱讀。最重要的就是節奏、節奏、節奏。」緊密的節奏不僅考驗導演調度的功力,也考驗演員的體力與技術。
身兼表演老師和演員的林如萍,視這個作品為學生演員一次重要的訓練。「喜劇很難,需要才氣,另一方面,喜劇沒辦法完全鎖死,絕對是有機的,演員得跟觀眾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發生。這些學生在排演過程中都非常努力,是一次很好的試煉,大家一起嘗試、一起磨練。」談到對學生演員的觀察,陳培廣認為:「我覺得有件事情很特殊,理論上,年輕一輩的身體可能有更多因網路而產生的虛擬特質,但我發現這些演員調整得很快,可以完成喜鬧劇那種很直接、很慾望的身體。」
雖然沒有特別想傳達的人生哲理或深刻的社會議題,但《大家安靜》卻是近年來作者導向的劇場風潮折返以演員為核心的一次劇場實踐。沒有炫目的影像,只有簡單的布景,規矩的三幕劇,剩下的就是演員直接面對觀眾,完全依賴表演的精準度。若真要為戲找個態度,陳培廣說:「我想到學者蔡美麗曾經評過張愛玲的作品是『以庸俗反對當代』,有別於當時中國文壇的載道主流,張著重描寫小奸小惡世俗化的小人物的態度,或許是這作品很好的註解。」對照現今表演藝術圈對於社會諸多現象積極反應、發聲,《大家安靜》或許是另一種特殊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