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自由遇上金主或市場,是不是就得妥協彎腰?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克林霍夫之死》因猶太團體抗議,取消了給全球觀眾的電影院同步轉播,據說重點在安撫贊助金主,招致批評;而改編自知名音樂劇的迪士尼聖誕大片《魔法黑森林》,據原作曲家松罕透露可能因擔心不夠「老少咸宜」而會把其中某歌曲刪除,也讓人譁然。
「言論檢查」是藝術創作者最痛恨的字眼,古今中外無數的劇作家、小說家、歌劇作曲家、電影導演和檢查單位對抗過,有的人贏了,有的人輸了,即使作品最終面世,也很難說我們看到的就是創作者心中最理想的模樣。
有權揮檢查剪刀者,傳統上是政府和教會,但是今天大多數的民主國家,都不再這樣明目張膽地去控制藝術創作,尤其是在像美國這樣言論自由受憲法保障的國家。但這是否表示藝術家就能暢其所言?其作品能不受限制地流傳?紐約最近就有兩個例子證明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
大都會「自宮」安撫猶太金主
大都會歌劇院上個月在場外幾百人的抗議聲中,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克林霍夫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這部作品以一九八五年一椿國際事件為本,四個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的成員,當年十月挾持了一艘地中海渡假郵輪,被綁架的四百人中有一位美籍猶太裔的乘客克林霍夫(Leon Klinghoffer),這個中過兩次風要坐輪椅的乘客成為犧牲品,被綁架者槍殺、屍體連輪椅一起丟下海。
歌劇創作者包括亞當斯、作詞者古德曼(Alice Goodman)和原始導演謝勒斯(Peter Sellars)一向主張歌劇要與當代社會接軌,他們首次合作就是以華盛頓和北京重展外交關係為題的《尼克森在中國》Nixon in China,《克林霍夫》是一個更具爭議的主題,但是自一九九一年首演以來在歐美各地演出了廿次,從未引起如此回這樣強烈的抗議,包括當年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和二○○九年在茱麗亞音樂學院,在去年冬天大都會宣布劇碼時,也沒有人預料會有這樣的反應。直到今年夏末以Anti-Defamation League為首的猶太團體突然表示反對,經過協商,大都會宣布戲照演,但取消原定在全球六十八個國家地區的電影院即時轉播。然而主事者各讓一步只是讓其他人更理直氣壯表達不滿,演出期間反對者抗議不斷,大都會也遭來言論檢查的批評。
這是自一九九九年市長朱利安尼因為反對展覽而威脅要刪除布魯克林博物館撥款以來最知名的藝術自由事件。大都會起初的解釋是此劇非反猶太,但當前許多地區(像是歐洲)反猶太情緒高漲,擔心會引起不良反應,這不但是讓人產生更多疑問。真正的理由其實是劇院經理日前在廣播訪問裡所說的,要「安撫」(appease)反對者,其中有些是大都會的重要金主。所以說穿了就是為荷包打算。
迪士尼大片刪歌以便老少咸宜?
大都會剝奪了紐約外的觀眾自己判斷的機會,但另一個例子則大家都有機會,那就是迪士尼今年聖誕節大片《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這部由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電影,是改編自音樂劇大師松罕(Stephen Sondheim)的同名音樂劇,他把幾個著名的童話故事,包括〈小紅帽〉、〈灰姑娘〉、〈傑克與豌豆〉、〈長髮公主〉串在一起,但是給它們與原來不同的結局。
今年夏天他在和一群高中音樂老師對話時透露,迪士尼擔心婚外情、長髮公主死亡的情節不能老少咸宜,描寫兩個角色一時貪歡的歌曲〈Any Moment〉可能因此刪除。消息傳出後立即引來言論檢查的批評。如果像松罕這樣在過去五十年來最具原創性最不向商業妥協的音樂劇創作者,都要向迪士尼低頭,其他人那裡還有堅持的可能?至於這些音樂老師,很多都是面對了強大的壓力,堅持在學校裡演出具爭議性內容(如同性戀)的音樂劇,讓松罕的妥協更加反諷。
音樂劇迷的社會影響力與猶太團體自然不能相比,但在其小圈圈內也有一定分量,所以松罕後來發表聲明,說他在談話時還沒看過最後版本,看過後他可以保證〈Any Moment〉還在電影裡。至於其他情節有沒有改動,他還是語焉不詳,只有留得電影上片時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