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開幕的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這次以「化」為主題,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這次的劇碼量較去年翻了兩倍,有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開幕大戲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閉幕則是瑪麗.辛默曼的《白蛇》,呈現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的化魂重生。
秋日是豐收的季節,對於藝術演出也是如此,風動涼意中的氣爽,梧桐落葉翩翩搖曳猶如街頭藝動,格外適合慢行沉思,境外觀光的遊客也多了起來。官辦多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一直統領著長江各省的演出市場;自去年開啟的民辦烏鎮戲劇節,也選在此時開張,戲劇大師們,不僅要華麗的殿堂式朝拜,更不忘走入小鎮,在水鄉橋畔、路邊辦桌戲說家常,一吐演出之外的戲夢人生直醉方歇。
以「化」為主題
今年十月底開始的烏鎮戲劇節,喊出立冬時節大師南下,主題是「化」,標註著複數,也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開幕大戲是田沁鑫執導的《青蛇》,於水中幻境而出,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當夜雖降雨,上千名觀者聚在水中央,追逐起夢炫的人蛇情纏,千金票價擋不住全場詩性大發;由美國東尼獎得主瑪麗.辛默曼導演的閉幕大戲《白蛇》,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再化魂重生,首尾兩大重量級劇作,遙相呼應主題的論述。
相較於去年首屆,今年的劇碼數量幾乎翻了兩倍!十一天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有好戲者製作了觀劇攻略,散落在各處的大小戶內外劇場,共達六座之多,提綱挈領地看,首推女性色彩強烈的劇目,國外團隊的獨角特選,一個是韓國著名的國寶級女演員Kim Sung-Nyo(金星女)一人飾演卅幾個角色的《牆壁中的精靈》;另一部是由荷蘭著名女演員Halina Reijn主演的愛情獨角戲《人聲》,訴說著不同國籍的女性多種面相。此外「莎翁450特選」,為這位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慶生,來自美國的團隊,在秀水廊劇園上演《莎士比亞全集(濃縮版)》,三名演員在九十七分鐘內極速穿梭於卅七齣莎劇作品中,融歌、舞、戲於一體,曾是倫敦劇院搬演了連續九年的常客,不用怕太專業而會掉書袋,它以一種戲說的方式,通過荒誕幽默的手法,讓觀眾在超速時間裡,刷新莎翁筆下的人生百態。
匯集中外的昇級版廟會
水鄉和五彩戲裝的穿越角色,是烏鎮的最有力的宣傳照,走出劇場的露天慶典正是大都市少有的,呈現著轉角隨處都有驚喜,高蹺或小丑,歡樂與逗趣,仿佛是傳統廟會的升級換代。今年老郵局門口,來自法國藝術候鳥聯盟的演員腳踩高蹺,裝扮成綠色的螳螂模樣穿梭在人群中,模仿起母螳螂吃夫,圍觀者驚聲連起,沒想到帶著法音的中文「謝謝」,又逗樂了一票看客。傳統戲劇提線木偶戲現場揮毫筆書花好月圓,引來中外遊客拍手叫好。而導演楊景翔的作品《在日出之前說早安》(原劇名《蘿莉少女》),亦是本屆「華人小劇場精選」系列中唯一來自台灣的節目。
除了演出,主辦坊專門設置了十二場「小鎮對話」座談,讓中西方思想得以交鋒,選在古色古香的評書場進行,參與的嘉賓們坐在木質方椅上,來者圍著八仙桌而坐,或聽或閒坐片刻,一杯當地特色的白菊茶呼應了小鎮風情,戲劇專家們隨意對答,透露更多小舞台之外,大視界的真實感受,或許江南水鄉的氣氛比較讓人放鬆吧!
臨近深夜導演孟京輝的午夜場《女僕》兩百名幸運觀眾剛散去,千年粉牆黛瓦茶座邊依然高亢,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卻因戲結緣,以文藝之名聚此作夢、圓夢,走進烏鎮,用著名編劇史航的話來說,就是「烏鎮,隨時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