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莎.明妮莉演出的音樂劇電影《酒店》已成經典。(本刊資料室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誰在小酒館唱情歌?百變劇場咖—歐利維耶.畢

小酒館裡,萬種風情唱情歌

關於「卡巴萊」(Cabaret)

出身巴黎小酒館的「卡巴萊」(cabaret),表演型態或是如「紅磨坊」的綜藝聲光秀,或是如《小刀小姐.深情酒館》中的一人說唱秀,演出魅力一路從巴黎、柏林、倫敦蔓延到紐約,在電影《藍天使》、《酒店》中更打造了銘刻人心的萬種風情。

出身巴黎小酒館的「卡巴萊」(cabaret),表演型態或是如「紅磨坊」的綜藝聲光秀,或是如《小刀小姐.深情酒館》中的一人說唱秀,演出魅力一路從巴黎、柏林、倫敦蔓延到紐約,在電影《藍天使》、《酒店》中更打造了銘刻人心的萬種風情。

約莫在浦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首演前十餘年的一八八○年代巴黎蒙馬特區出現了小酒館「卡巴萊」(cabaret)始祖《黑貓》Chat Noir,飲酒餐廳兼表演,客戶也就是歌劇中的愛好藝文的文青,劇中的 Café Momus 也可以是類似場所。 但至今最受歡迎的「小」酒館仍屬大規模的「紅磨坊」(Moulin Rouge),其著名的康康舞已成觀光客朝聖標的。這一黑一紅也大致底定往後「卡巴萊」的走向——可以朝紅磨坊走大眾化,以訓練有素的歌舞聲光,美女美腿來吸引客群,往前可以追溯到《瘋狂牧羊女》Folies-Bergère受到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輕歌劇影響的大型歌舞秀,也影響到美國的Ziegfeld Follies,往後可延續到二戰後崛起的「瘋馬秀」(Crazy Horse),與香榭里舍的「麗都秀」(Lido)。

挖掘明星的搖籃

華麗優雅的專業表演包裝軟調色情,穿插在魔術、特技、雜耍等綜藝聲光秀,算是風行美國的牛肉場(burlesque),加上綜藝秀(vaudeville)的綜合體,純以商業營利為目的夜總會秀場。但另一路線也可走小眾化,發展有個人特色的歌唱、口技、插科打諢、諷刺時事等才藝展現,側重人文內涵,形塑如歐洲咖啡館功能的另類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可惜缺乏影音記錄,亦無劇本傳世的卡巴萊表演,只能靠瀏覽羅德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素描來勾勒Aristide Bruant串場的風采,揣想珍.阿芙麗兒(Jane Avril)的舞姿,或靠薩替(Erik Satie)悠遠的鋼琴音樂曲來懷想現場歌聲的餘音。卡巴萊是挖掘明星的搖籃,從雪彿萊(Maurice Chevalier)、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到琵雅芙(Edith Piaf)、尤.蒙頓(Yves Montand)都由此崛起。

巴黎小酒館的風靡也延燒至德語區,尤其柏林與維也納。柏林小酒館興起於廿世紀初,叫做「超酒館」(Überbrettl),諷刺尼采的超人,創辦人本身就是文人,因而德國特色傾向批判諷刺時事,智識性高,文人底蘊濃厚,連作曲家荀貝格都當過總監,寫過歌曲。全盛期在二○年代威瑪共和國時期,標竿影像當屬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在電影《藍天使》Blue Angel(1930)的舞台跨椅高歌,讓讀書人迷戀、後淪為丑角的時代諷刺寓言。

麗莎.明妮莉電影《酒店》為經典

其實布萊希特年輕時期在慕尼黑也有客串「卡巴萊」,他很欣賞的歌劇《露露》Lulu劇作家維特金(Frank Wedekind)在維也納的諷刺表演更是享譽一時。如今歐洲卡巴萊的傳承除了靠爵士女歌手鄔蒂.蘭普(Ute Lemper)在歐洲獨撐大局外,似乎主要靠美國歌舞劇,例如佛西(Bob Fosse)編舞的《酒店》Cabaret(1966),麗莎.明妮莉(Liza Minnelli)的一九七二電影版已成經典。連瑞典大師柏格曼在好萊塢拍的唯一電影《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女主角麗芙.鄔曼都演個妓女兼差小酒館歌者。

但若只有五分鐘想要了解何謂卡巴萊,建議看英國老牌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在改編成電影的歌舞劇《華麗年代》Nine(2009)中演出的歌曲Folies Bergere,丹契本身就是倫敦首演《酒店》的女主角,在片中擔演唱與串場(MC)雙重腳色,而唱的歌曲則是巴黎最老牌的大型小酒館歌舞秀,算是重溫卡巴萊從巴黎到柏林到倫敦到紐約的歷史軌跡。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