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名曲《展覽會之畫》,奧地利偶戲藝術家凱琳.雪佛將畢卡索、米羅、康定斯基、夏卡爾、安迪.沃荷、保羅.克利、歐姬芙等廿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搬上舞台,以偶戲、多媒體等形式與現場音樂互動呈現,也讓觀眾藉著立體的演出對名畫有更深入的認識。
凱琳.雪佛視覺偶劇場《展覽會之畫》
3/26~28 19:30 3/27 19:30
3/28~29 10:30、14:30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2-88661116
一八七四年,俄國作曲家穆索斯基從朋友的畫作中得到靈感,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樂曲共分十段,每段根據一張圖畫命名,並以「漫步」的主題貫穿,描述作者參觀畫展的情景。雖然這首曲子所記錄的畫作早已遺佚,但是曲子卻廣為流傳,甚至成為奧地利偶戲導演凱琳.雪佛(Karin Schäfer)的創作題材。畢卡索、米羅、康定斯基、夏卡爾、安迪.沃荷、保羅.克利、歐姬芙等廿世紀藝術巨匠的作品,透過偶戲、造型藝術、多媒體動畫及現場音樂互動交錯,在舞台上活了起來。
偶戲大師讓名畫活起來
凱琳.雪佛是來自奧地利的偶戲藝術家,師承傳奇木偶大師哈利.圖澤(Harry V. Tozer),學習牽線木偶的製作與表演。她以獨特的表演技巧,賦予造型美麗的偶無限的生命力與想像力,人與偶的完美結合,讓她在國際偶劇舞台大放光彩。一九九九年,雪佛獲得國際獨偶藝術節的第一名;四年後又獲得此藝術節的「最佳表演獎」;二○○三年,她在古巴哈瓦那贏得了「年度最佳外國作品獎」,奠定了她為當代偶劇大師的地位。至今,她的演出足跡遍布四大洲、廿五個國家,更創辦了「PannOpticum國際視覺劇場藝術節」。
《展覽會之畫》將經典畫作拆解重組:畢卡索的《男人和女人》爭執著美醜;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快樂的《娜娜》牽著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消瘦的《伸手指的人》散步,期待將正向光明的一面感染給他;康定斯基的《小幸福》隨著音樂飄逸,如同畫出音符般美麗。大師作品一幅接著一幅躍上舞台,雪佛用最淺白的手法告訴觀眾:畢卡索的立體畫派是如何畫出來的?米羅的星星點點象徵的是什麼?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隨處擺放的一堆雜物,為何能成為曠世巨作?
鋼琴家辛特戶伯現場演出
引進節目的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表示,她旅居國外期間,多次親炙這些大師作品,卻很難以一言概之,但是看過了《展覽會之畫》後,深為感動,「作品完整表達了這些藝術家的理念,同時呈現現代藝術創作所依循的圭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的現場鋼琴演奏,將由坎城名片《鋼琴教師》的幕後配樂與手部演出鋼琴家辛特戶伯(Christopher Hinterhuber)擔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