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舞團年度製作《客風.漂鳥之歌》由新生代編舞家盧怡全編導,世代交接意味濃厚。盧怡全從歷史、文化、哲學角度切入,卻抽離了敘事,而是要呈現「客家族群在不斷地遷徙的過程中,逆風而行的精神」。舞作結合傳統祭儀與現代舞,呈現客家生活型態,音樂上也與作曲人李和莆、客語「金曲歌手」謝宇威、黃珮舒合作,嘗試統合傳統與現代。
新古典舞團《客風.漂鳥之歌》
12/5~6 19:30
12/7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有一個平台能夠聚集客家創作者。」現年八十九歲的編舞家劉鳳學創作生涯行過一甲子,多以強烈的族群關懷,在作品中關照大時代巨輪底下的眾生。結束去年《春之祭》後,埋首學術研究,本次新古典舞團年度製作《客風.漂鳥之歌》交由新生代編舞家盧怡全編導,世代交接意味濃厚,同樣聚焦在族群的「根」,匯集台灣「金曲創作」李和莆編曲、客語「金曲歌手」謝宇威、黃珮舒現場演唱,這群被劉鳳學戲稱為「客家幫」的年輕創作者不說故事,而要傳遞客家精神。
呈現客家「逆風而行」的精神
卅七歲的盧怡全談起編創《客風.漂鳥之歌》時,笑說:「全是劉鳳學老師逼的,也是給身為客家人,還有自己一個交待。」生於新竹客家庄的盧怡全自十六歲時,就跟著劉鳳學習舞,在劉鳳學的眼中是一個「叛逆的孩子」,但對於自身血緣的認同比誰都熱烈,自二○○四年接連三年編創客家現代舞劇《褒忠》、《盲神來了》、《水鬼城隍爺》,本次新作有別以往,從歷史、文化、哲學角度切入,卻抽離了敘事,而是要呈現「客家族群在不斷地遷徙的過程中,逆風而行的精神」。
「曾有人這麼說過: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居無定所,隨著歷史的衝撞而移動,「對我而言,客家人不是候鳥,因為不會回去了,我們是漂鳥。」然而,盧怡全試圖以當下的思維回顧過往的族群苦難,將全作分為四大部分:〈祭天〉、〈出口〉、〈客風〉、〈漂鳥〉。「悲情」不是本作的主調,「在每一個困境中找尋出口」才是這位青年編舞家關注的重點。
以現代舞技巧呈現客家生活
舞作從八佾舞儀式中開啟客家與天地人的對話,對盧怡全而言,「雅俗共賞是最大挑戰。」因此,除了傳統祭儀外,他也以現代舞技巧呈現客家生活型態,土樓、採茶歌、斗笠、花布、素布衣、竹竿……各種客家日常的質樸元素鮮明地堆疊,統合傳統與現代。「盧怡全能掌握舞蹈的戲劇性。」劉鳳學說,即便沒有完整敘事軸,《客風.漂鳥之歌》依然透過肢體展現張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部分同樣可見統合傳統與現代的嘗試。客語流行音樂創作歌手謝宇威、黃珮舒在〈客風〉中以長達廿分鐘的現場演唱,渾厚的歌聲穿越古今;而創作光譜涵蓋古典至流行的作曲人李和莆則以電影配樂的概念,蒙太奇地剪接、編曲,結合老山歌、平板與客家小調結合中西樂器、和聲、管絃樂,以客家為主題,卻又跳脫制式框架,為本作增添不少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