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莎塔拉.施瓦力噶帕合作的《遊戲》(Koen Broos 攝 Eastman舞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西迪.拉比 尋找與世界的連結/跨文化篇

他們來自傳統,也樂於創新

與西迪拉比共舞的舞蹈巨星們

瑪麗亞.佩姬絲(María Pagés)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賽維拉(Sevilla)的佛朗明哥舞蹈家瑪麗亞.佩姬絲,堪稱是西班牙國寶級人物。四歲開始學舞,其師伯樂識馬,傾心栽培。瑪麗亞不負期許,十五歲已是專業舞蹈師,一九九○年成立自己的舞團,經典舞作如SevillaMiradaUtopia等經常巡演世界各地,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一陣佛朗明哥舞的熱潮。她之所以能在全球舞壇上占一席之地,在於她視佛朗明哥舞為不斷演進、屬於現代的活藝術,因此,她不死守傳統窠臼,總是孜孜不倦地在佛朗明哥的語彙裡重新探索、改革與創新,並廣為吸納其他藝術手法,使原本平民色彩濃厚的佛朗明哥舞煥然一新,晉身國際舞台。

其貢獻尤其體現在積極的跨界合作上,如為西班牙導演索拉(Carlos Saura)的佛朗明哥舞系列電影如《卡門》、《魔愛》El Amor Brujo、《佛朗明哥》裡編作情感表現豐富、戲劇張力十足的熱舞;還有為愛爾蘭傳統踢踏舞舞團《大河之舞》Riverdance編過舞,並跟踢踏舞王麥克.弗萊利(Michael Flatley) 飆舞。二○○九年與西迪.拉比共創的《沙丘》,是現代舞與佛朗明哥的對話。次年,與西班牙芭蕾巨星Tamara Rojo一同為西班牙就任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慶典獻舞,讓熱情奔放的佛朗明哥與優美柔和的芭蕾並陳,形成強烈對比!瑪麗亞兼容並蓄、求新求異,卻不離精髓,以卓越舞藝,超越階級、文化、語言的壁壘。

阿喀郎.汗(Akram Khan)

台灣觀眾相當熟悉的孟加拉裔英國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一九七四年生於倫敦,七歲起即接受北印度傳統卡達克舞蹈的訓練,一九八八年曾在名導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印度史詩劇《摩訶婆羅達》中演出,其後在英國的大學接受芭蕾與現代舞訓練,出類拔萃的他很快地在歐洲當代舞壇嶄露頭角,二○○○年成立自己的舞團,一夜爆紅,成為最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創作了Kaashma等震撼舞壇之作。二○一二年成為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編舞家之一,並親自演出,受到全球觀眾的注目與讚賞。

因移民生長背景與雙重的舞蹈訓練,東西方兩種不同的語言在阿喀郎身上匯集。以高度程式化與優美複雜的肢體語言演繹神話故事著稱的卡塔克舞,使他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舞蹈美感與戲劇張力,儼然是個說書人;而現代舞的實驗自由與自我放肆,讓他能夠天馬行空、說天道地。阿喀郎覺得自己就像網球裡的那顆球,遊走在兩邊之間,不管停留在那一方,都無法感到愉悅,只有在網上的中間點,才是最美的境界。因此,他總是致力於有機地結合卡塔克富有靈性、神聖的歷史傳統與現代生活的肢體語彙,透過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大家的跨界合作,深入探索過去與未來的環扣、自我與他者的交融。

莎塔拉.施瓦力噶帕(Shantala Shivalingappa)

莎塔拉.施瓦力噶帕出生於印度的馬德拉(Madra),在巴黎長大,因母親是印度婆羅多舞者,自小就跟著母親學舞,隨後師從庫奇普地舞名師Vempati Chinna Satyam。與婆羅多舞同屬印度古典舞蹈六大流派之一的庫奇普地,以歌、舞敘事著稱,音樂節奏活潑明快,高度程序化的靈巧動作富有極強的戲劇性,舞者是以所扮演的角色來演繹故事,這使莎塔拉既能跳,又能唱、能演,可以說,她的舞裡處處有戲,戲中處處有舞。

天資聰穎的她,十三歲就已經在法國現代芭蕾大師貝嘉(Maurice Béjart)的1789…et nous登台獨舞,其後在大導演彼得.布魯克的《哈姆雷特》演奧菲麗亞,《暴風雨》飾米蘭達,都是重要的女主角。德國舞蹈劇場巨擘碧娜.鮑許的晚期作品如O!DidoNéfèsBamboo Blues也都有她的身影。甚至還跟法國劇場導演兼馬術師、並創立《舞馬劇坊》的巴塔巴斯(Bartabas),與山海塾舞踏創立人天兒牛大(Ushio Amagatsu)合作過。近幾年的跨界創作還擴展到與現代舞、歌劇與舞台劇。獻身於傳播庫奇普地種子的莎塔拉,透過多元文化的交匯與跨領域的合作,將庫奇普地的美散發到歐美舞壇、世界劇場,也證明她的信念——傳統舞藝並非一成不變,也不過時,因為,它所傳遞的情感與人文關懷,是古今相通的 。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