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汪其楣

相關文章 25 篇
  • 汪其楣 美國奧立岡大學戲劇碩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及硏究所副敎授。曾創辦聾劇團,並致力於古典各劇種之推廣與傳承。編導作品有《兒童劇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汪其楣──眞正屬於台北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台北表演藝術環境的最明顯問題是:場地不足、資訊不足。我們已有若干較穩定的劇團,但缺少可供長久排練、演出的場地,使多數劇團仍如虛懸半空。大衆傳播的强力媒體熱衷影視花邊,對表演藝術僅止於重點式或插花式的報導,觀衆無法從固定的時段、版面獲知相關資訊,怎麽談藝術推廣? 京戲、歌仔戲都有不同的觀衆羣,多數不同類型的小劇場也有許多觀衆激賞、願意投入和共鳴。雖然演出還不盡理想,但已證明今日台北人除了聽音樂、喝咖啡之外,另一部分的心情及感官也在尋找交流點、宣洩口。真正屬於台北的戲,能夠反映觀衆生活情感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兩廳院、國父紀念館、幼獅、社教館等公家場地一定要改變公務員式的上班管理制度,以符合劇場工作的作息之需。要是每天只能排練到晚上十點、裝台頂多只給三天,怎麼可能要求專業而精緻的演出成果?當然場地不足是迫使演出編排如此緊凑的主因。我們需要更多場地:長年演出傳統、民俗戲曲的,小型掌中戲專用的,及許多比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更自由的劇院,好給年輕人去做更新的開發嘗試。唯有鼓勵創作、增加好作品的演出機會,才是提昇藝術欣賞的根本與長遠之計。 採訪、紀錄整理|閻鴻亞

    文字|閻鴻亞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二屆「青創會」將於二月起舉行

    為了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精益求精,持續培育編創人才可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表演藝術青年創意人才工作坊」(簡稱青創會),今年邁入第二屆,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計畫主持人,將甄選廿五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隨著卓明、林奕華、汪其楣、黎煥雄四位導演進行創作工作坊活動。活動預計自二月四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目前已截止報名,入選名單將於一月十八日公佈。(莊珮瑤)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開張了 舞台演出稍縱即逝,只能靠影音紀錄留存,但對現在與日後的研究者來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表演影音資料庫,真的是不可或缺。有鑑於此,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也是創作社劇團主力編導的周慧玲,決意投入台灣現代劇場與表演的影音資料收集,歷經一年多的策劃籌備,成立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www.eti-tw.com)。這個資料庫已於去年十一月下旬開張,目前已取得上百筆影音資料,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大家不僅可以在此搜尋創作者或劇團資料,還能觀看劇場經典演出一分鐘;如果想看到演出全貌,請向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借閱。(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月半女子月半》
    戲劇新訊

    重量級美女的心情故事 汪其楣編導《月半女子月半》

    三位重量級的演員,吳季娟、曾玉琴、馮乃文,分別畢業於北藝大、華岡與文化大學的戲劇科系,三名月半女子的體重不方便透露,這回在汪其楣老師的號召下,齊聚一堂,站上舞台做女主角。汪其楣很能瞭解胖子承受的社會異樣眼光與壓力,有許多來自生活中異於常人的經驗,不為人知的辛酸,一般人可能想也想不到,「月半」一族卻心有戚戚焉,也將在舞台上呈現。 這次演出不但台上噸位十足,台下也特別為「月半」一族準備舒服的坐墊與折扣,九十公斤以上就有折扣,一百五十公斤五折,兩百公斤以上則免費觀賞。(田國平)

    文字|田國平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 朱團演奏家們將在舞台上演出鑼鼓工藝家的故事。
    焦點專題 Focus

    樂手與樂器的相遇 訴說動人傳承

    資深戲劇工作者汪其楣今年再度受朱宗慶打擊樂團之邀,編導年度音樂會,這一次她思索如何將這塊土地的人文特色,透過擊樂來溫暖人心。於是從與樂團關係密切的製樂工藝家入手,讓演奏家在舞台上表演並述說這些隱身幕後的重要人物,他們如何一代代傳承精采手藝,也與樂團成員的傳承相呼應

    文字|李秋玫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汪其楣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第一個聾劇團編導

    汪其楣 把自己「歸零」 就能創造無限

    從第一次看到聾人表演就深受吸引且感動,到成立台灣第一個聾劇團,劇場編導汪其楣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認為聾人是天生的表演家,也對表演充滿熱情,只要找適合的方法相互溝通,一樣可以在表演藝術發光發熱。常有人問她:為聾人導戲有什麼困難?汪其楣總說,忘掉專有名詞,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導演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想辦法和所有人溝通,找出每個人的特質,讓他有所發揮。」

    文字|李玉玲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聆聽.微笑」音樂會中,將展演東南亞的獨特樂器並作簡單介紹。(朱宗慶打擊樂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將泰、越、菲、印四國音樂文化搬上舞台

    透過鏗鏘錚琮 我們「聆聽.微笑」

    國際移工來到台灣打拚多年,但我們對他們的文化又了解多少?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音樂會「聆聽.微笑」,與資深劇場導演汪其楣合作,將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這四個國家的文化在舞台上展現,演出他們的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及當代音樂,並穿插詩文朗讀,感性詮釋出國際移工在異鄉奮鬥、生活的心情寫照。

    文字|李秋玫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慎芝與其夫婿關華石。
    戲劇

    搬演〈我只在乎你〉、〈今夕是何夕〉背後的悲歡 汪其楣自編自演 《歌未央》重現慎芝傳奇

    曾寫下近千首歌詞、打造知名歌唱節目「群星會」傳奇的音樂人慎芝,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一頁傳奇,而她戲劇性般轉折的人生,更是令人感嘆。曾自編自演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資深編導汪其楣,這次再度披掛上陣,自編自演將老友慎芝的人生搬上舞台。

    文字|廖俊逞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胡雪巖(唐光華飾)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紅頂」商人。
    戲曲

    從歷史到京劇舞台的《胡雪巖》 紅頂商人 繁華.夢.盡

    京劇《胡雪巖》是一部以昔喻今的政商勾連啟示錄。編劇劉慧芬和首度跨刀傳統戲曲的現代劇場導演汪其楣,企圖在同一個舞台上展現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空間,讓觀眾在畫面對照或流轉中,毫無隔閡地瞭解左宗棠和李鴻章的互相爭鬥算計,還有胡雪巖的商業王國。

    文字|夏安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一起演奏搖竹。
    音樂

    認識東南亞 以外勞朋友為主角 汪其楣策劃 朱團「聆聽‧微笑」展現東南亞樂音

    「學習他人的文化就是一種平等的對待和尊重,」戲劇學者汪其楣本著這樣的心情,與朱團合作策畫了「聆聽.微笑」音樂會,以外勞朋友為主角,演奏泰、越、菲、印這些國家的音樂,穿插台灣外籍勞工的詩文比賽的優秀作品,讓更多台灣人從音樂和充滿美感的樂器中認識他們的文化。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十全十‧美女節」記者會上,所有編導拿著女節logo──乳房道具合影。前排左起湯淑芬、徐堰鈴、石佩玉。後排左起楊汗如、汪其楣、陳惠文、戴君
    戲劇

    我是女人,我愛做戲 翻舊戲,新女人發新聲

    想了解台灣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心思與情感,「女節」是把重要的鑰匙。延伸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女人扶持女人,既要痛快地演,也要誠實地講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女節從金山南路上的地下室pub劇場開始,彷彿某種秘密結社的革命行動,觀眾隨著口碑湧入,或坐或站,發現女人當家的劇場原來樂趣無窮、齣齣驚喜。後來,pub轉手,女人做戲的精神沒變,第二屆女節移居皇冠小劇場,成為台灣劇場界期待的風景之一。 第三屆女節,即將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團體開襠褲劇團,聯合本地女性創作者,以每週兩齣戲共八個演出,溫柔覆蓋整個四月。 女性當家劇場 議題形式不限 延續前兩屆女節不限議題或形式的特點,今年女節的演出,依舊是多款樣式,風情各異,包括無語言的《我倆長住的小屋》、拆解崑劇原型的《柳‧夢‧梅》、重新詮釋王昭君和番傳奇的《招君內傳──女書之一》、人偶同台的《廚房》、影像裝置為重的《絕對值》、強調嗅、觸、味覺的《宛若我是》、聚焦女人間情感的《踏青去》,以及來自美國的開襠褲劇團(Split Britches)帶領工作坊成員呈現的《迷情洋裝》。 這次女節裡的幾齣作品,不約而同從「王昭君」、「白蛇傳」及「梁祝」等經典故事出發,編導透過深掘、顛覆或改寫,在「新版」中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對於女人自我角色、形象與情感的認知態度;傳統以男性掌控書寫權力(his story)的歷史,在「女節」的劇場裡受到全新的挑戰。 人們熟知的王昭君,是以漢人觀點為主,被描寫成一個一步一回望,滿含委屈悲情被迫出塞和番的宿命女子,但深愛戲曲又廣徵博文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在排戲期間,從帶領演員閱讀《資治通鑑》、《史記》等各種史料開始,集體創作出一個新的「招」君。招君成為主動選擇「異國婚姻」嫁給老、小匈奴王以完成自我的當代新女性;同時,汪其楣也在戲中虛構了另一個女性巫師「阿滿」,來對照呼應招君,透過兩人往返的書信,呈現兩位女子自主的人生。 新解白素貞婚姻枷鎖 重看牡丹亭男驚夢 一直是個優秀製作人

    文字|楊莉玲、林鑠齊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汪其楣
    嚐鮮

    第三屆女節,展現女性旺盛創作力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文字|傅裕惠、郭英聲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上月十四至十六日,鴻鴻、王琄執導盲人演員的《我在地下鐵遇見天使》於台北國立藝術館演出。
    戲劇

    打開另類感官經驗的舞台之窗 談台灣劇場界的聽障與視障者表演

    當習慣以視覺畫面來主導自己情緒動作的表演指導者與視障演員工作時,幾乎都要完全推翻原來自己習慣的指導方式,實實在在地以「身體」的接觸。這樣的「第三類接觸」,不僅視障者覺得是一項人際交往的挑戰,對所謂的肢體指導者而言,更需要開放自己,信任這群即將密切合作的夥伴。

    文字|傅裕惠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王友輝在國光舉辦的「拍案京奇」活動中,由青年團員配合演出的「唐詩即興」,示範戲曲如何運用到教學上。右為林朝緒,左為劉嘉玉。
    專輯(二)

    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教育購「統整」 談「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表演藝術與傳統戲曲教學

    戲曲藝術的精緻化與高度藝術化的特性,不應該是教學上被放棄的藉口,戲曲藝術的教學無形中已經結合多樣學科的內涵,更落實了九年一貫教育中「統整教學」的概念,其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是密切配合的。「表演藝術教學」這個百年教育工程大計,仍有賴教育與課程學者專家與劇場專業及學者共同合作與長期經營。

    文字|王友輝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十年影像精選/美國充氣佛列德劇場(1999)
    十週年專題

    永遠的十三角關係 創作人與評論人對演出評論的看法與期待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文字|傅裕惠、林鑠齊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一九八二年的雲門實驗劇場,當時培育了不少台灣現代劇場的幕後人材。
    專題

    表演世家的開始 台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進

    綜觀四十年間台灣現代劇場表演訓練,方法上大致可以分為「以排練代替訓練」和基礎練習的表演課程兩大類;前者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師徒制」,以劇場中的表演及導演經驗作為訓練的主軸,後者則著重於模仿東西方表演訓練方法中,對於肢體、語言等表演元素的開發與加強,同時借用不同表演領域的訓練素材和觀念,企圖摸索出表演訓練的可能方向。

    文字|王友輝、王友輝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梁秀娟為台灣多年來尚派旦角的唯一傳人。圖為梁秀娟十六歲時的花旦扮相。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春風化雨育英才 記台灣京劇教育家梁秀娟

    台灣京劇藝術教育,能依政策而具體落實,對京劇文化的提升,功不可沒!而梁秀娟正是其中堅實的媒介,透過她的奉獻與帶動,才使得戲曲教育,進入高級學府殿堂。 一位不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卻對台灣的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推展,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

    文字|劉慧芬、白其龍、楊蓮英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汪其楣(左三)將於台南人劇團執導《一年三季》。
    台前幕後

    南台無冬,戲憶更綿延 汪其楣執導台南人劇團《一年三季》

    汪其楣將於台南人劇團執導《一年三季》一戲,她表示此劇希望透過從「外地人」到「在地人」的觀點,從而重新檢視女性在台南的文化習俗和人情脈絡中的才情與自我。然而,當面對問及「外地人」與「在地人」分別指稱爲何時?汪其楣則一貫篤定與堅誠地說:「兩者其實都是我。」

    文字|方靜琦、黃華安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導演汪其楣這次推出新編創的喜劇,關心女性議題。
    台前幕後

    純白婚紗與豔紅緞巾 《複製新娘》的雙重抉擇

    新科技對比舊社會使人感受到文明的進化,而我們對婚姻的新思維是否也能脫離舊傳統呢?《複製新娘》要複製的是女子對未來的掌控力,而不是成爲被婚紗店、被父權社會所複製的新娘。

    文字|蔡依雲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汪其楣將親自扮演謝雪紅,「讓謝雪紅站上舞台為自己的意志及感懷說話」。
    即將上場 Preview

    汪其楣《謝雪紅》 映射時代女性共鳴--獨角戲演繹女革命家追求真理的一生

    長期以來,因為敏感又複雜的身分背景與政治傾向,謝雪紅這個名字既神祕又禁忌;直到台灣解嚴開放之後,書寫、研究謝雪紅的書籍、文獻才一一出現。今年,多次以「台灣女性人物」為題創作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即將把這個傳奇人物搬上舞台,以獨角戲形式演繹謝雪紅一生壯烈的革命情懷與傳奇。

    文字|廖俊逞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導演汪其楣親自帶領「中國式」的暖身。
    台前幕後

    《記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兩小時」──島嶼的觥籌交錯,能在舞台上醉夢幾時?導演汪其楣取擇作家施叔靑的小說爲素材,讓這些故事在台北的劇場中呈現,不是爲了重演香港,只想記得香港人的一些愛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記實。

    文字|汪其楣、林俊宏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