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在中國演藝市場盛行的「演交會」(演出交易會),隨著演藝交易平台漸趨成熟,甚至出現採取現場表演、拍賣會般的舉牌交易模式。今年四月,台灣十支團隊、十七個節目的代表組團,首度參與由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演藝北京」劇目交易會。首度與中國演藝市場直接面對面,讓台灣團隊頗受「衝擊」,面對未來的兩岸合作模式,亦可能有進一步的實現。
面對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諮詢總監毛修炳的警語:「台灣演藝界的先進優勢也就三到五年!」並預言「五至十年大陸票房市場將有爆發性成長」;目前仍掌握「製作精良」、「人文關懷」、「風格多樣」及「創新」等相對優勢的台灣演藝界,在北京哲騰文化總監傅若岩眼中,卻「對進軍大陸市場仍『半推半就』」
台灣演藝界對於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國大陸市場,一直「又愛又怕受傷害」,除表演工作坊與果陀劇場,兩者分別已蹲點深耕達十六、十三年外,長期以來台灣演藝團隊多屬單打獨鬥,自行接洽赴中國演出事宜,與當地經紀公司因合約條件履行問題、財務糾紛等,諸多「刻骨銘心」地不愉快經驗時有所聞。
台灣團隊集體出擊 參與中國演出交易會
四月九日由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第五屆道略演藝產業年會暨二○一五「演藝北京」劇目交易會,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登場;今年首度開闢的「台灣專場」,在廣藝基金會出面號召下,台灣十支團隊、十七個節目的代表組團,由國家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帶隊,宛若頭一次擺開「台灣艦隊」的陣勢跨海與會。
近十年在中國演藝市場盛行的「演交會」(演出交易會),隨著演藝交易平台漸趨成熟,甚至出現採取現場表演、拍賣會般的舉牌交易模式。今年元月間輪由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主辦,邁入第八屆的「二○一五上海兩省(江蘇、浙江)一市(上海)演交會」,為頗具市場指標性的中國地域性交流平台,也首次新增與台灣演藝界的連結。
當時攜著《五斗米靠腰》、《美味型男》劇作與會的廣藝基金會節目部專案經理李道弘,就對拍賣會的舉牌模式留下深刻印象。先由賣方上台介紹節目三分鐘,台下買家若感興趣,便可高舉手中的號碼牌,之後再與賣方洽談——中國的「演交會」即是如此單刀直入,直指商業媒合核心。
現場反應火熱 出席印象很「衝擊」
衝擊,是出席「演藝北京」演交會後、不少台灣團隊代表的第一印象。
「狂想劇場」團長曾瑞蘭表示,近三年雖至中國參加戲劇節演出,但與中國買家直接面對面的經驗、還是頭一遭;中國演藝界運用商業操作模式、概念,呈現出的市場型態、競爭壓力,與台灣截然不同。「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也用「開眼界」來形容,近兩百位中國買家「排山倒海」湧入,資料隨即被索取一空的火熱程度。
領隊的陳錦誠指出,今年國藝會舞項計畫之一的「表演藝術華文地區推廣平台」,交由廣藝基金會承辦,經遴選後出席的團隊代表大多為團長、藝術總監等級。台灣展區事先審慎規劃、中國買家則準備充分,相較於會場其他大陸「一省」或「一團」的攤位,「台灣專場」更容易對焦。
已設立「百庭文化」在中國駐點的果陀,則是第二度出席中國的演交會場合,營運長葉向華表示,出席的台灣團隊間彼此「不藏私」,例如代表綠光、紙風車兩團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汪虹,就主動幫果陀、狂想劇場引介,過去認識的一、兩位大陸買家,「這是最令我感動之處」。
「餅可以愈做愈大!」汪虹強調,「團結力量大」,此行讓平時各自忙碌的台灣團隊互相交流,乃至資源共享,堪稱是一大意外收穫。臺北藝術中心籌備辦公室專案經理李慧珍則認為,「能見度高」與「獨立空間、展示尊嚴」,讓「台灣專場」呈現出「整席托出、一一上菜」的氣勢;據聞主辦單位事後也頗為肯定,明年可望擴大「台灣專場」的規模。
科技藝術受矚目 要求便宜又熱鬧難搭線
九日下午的「台灣科技藝術」專題,集結台灣近年來深受矚目的科技表演藝術作品,包含周東彥榮獲二○一三世界劇場設計大展首獎的《空的記憶》及其新作《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甫從紐約載譽歸來的《黃翊與庫卡》、當代傳奇劇場 《蛻變》、一當代舞團《W.A.V.E》等。
具「人類與機械人的雙人舞」特色的《黃翊與庫卡》,曾在「江浙滬演交會」吸引約廿個中國買家洽談;現身「台灣專場」也獲超過十個買家青睞。此外,「來自台灣的兒童節目」會前就被中國買家鎖定,而林秀偉、周東彥等現身說法的創作者或團隊代表,也在現場被團團圍住。
歸來後的曾瑞蘭指出,狂想劇場自認在台灣尚未站穩,是否至中國發展仍在思考當中。鄭嘉音則表示,無獨有偶「百分百、非常肯定會考慮到中國」,對經營市場一事,也已打開不同的思維模式。對於許多中國買家一開口,就問起今年八或十月有無檔期、卅場巡演起跳,為此明年無獨有偶「一定會留兩個月給中國市場」。
面對「演出劇場院線」、「成為巡演一站」兩種中國買家,許多團隊代表坦言,現場換到超過百張的名片,絕大多數期盼「節目愈便宜」、「表演愈熱鬧」,未必為合適的買家。汪虹並提到,當地場租昂貴、讓中國買家理想中的台灣節目,最好能「裝台一天,隔天演出後連演兩、三場,一週走三個城市」。
剩下屈指可數,可考慮後續聯繫的名片中,一些團隊代表不約而同提到,「聚橙網」投資的「小橙堡」兒童劇團,在各城市設分公司並擁有本身劇場、形成「院線」,期盼展開「購買台灣節目、技術轉移及新節目合製」的三階段合作。
中國著重成本考量 期盼台灣授權合作
但在商言商,不論「小橙堡」或與紙風車接觸的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實際上並不以邀演為重,仍優先考慮採取台灣劇碼授權,台灣出編導及中國出演員、製作,或兩岸合製等降低成本的方式合作,也再度應證「台灣以創作者為中心,中國以成本為中心」。
「台灣有優質的創作者,但市場容納量小;中國市場大,創作者及作品供不應求」,雙方應長短互補,早已是兩岸演藝界的共識。
有別於昔日各自開發中國市場的「散裝輪」,此番國藝會領航的「台灣艦隊」首度跨海出征,立竿見影式的「成交量」固然不可期,仍有待後續實際評估;但台灣演藝界主動出擊,透過「台灣專場」打團體仗,加上提供行政後勤支援的服務平台,讓各團隊代表能夠無後顧之憂地與中國買家洽商,也可望再為台灣品牌加值、提高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