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亞維儂OFF的團隊,為吸引觀眾皆賣力宣傳。(Compagnie Cultures et Performances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成交!表演藝術市場最前線

國際外圍藝術節 登上世界的跳板

「國家品牌」打知名度 準備好才能迎戰

表演團隊想要讓世界看見,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參與各種「外圍藝術節」,如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等,但要在同時間成千的節目中被觀眾、評論與媒體看見,卻也是難度頗高的挑戰。台灣團隊近年以集體出擊方式在「亞維儂OFF」打出品牌,也引發他國效尤。整體觀察下,以傳統中見創新、輕裝易行、表演者特色鮮明且穩定度高、文本能促使異國觀眾超越文化隔閡引起共鳴和認同者,最易見其後續在歐陸國家推出巡演。

表演團隊想要讓世界看見,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參與各種「外圍藝術節」,如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等,但要在同時間成千的節目中被觀眾、評論與媒體看見,卻也是難度頗高的挑戰。台灣團隊近年以集體出擊方式在「亞維儂OFF」打出品牌,也引發他國效尤。整體觀察下,以傳統中見創新、輕裝易行、表演者特色鮮明且穩定度高、文本能促使異國觀眾超越文化隔閡引起共鳴和認同者,最易見其後續在歐陸國家推出巡演。

近五年,台灣不論是在公部門的文化政策配套推波助瀾下,或者表演藝術團體對於國際曝光趨之若鶩、紛紛主動設法搶進國際重要藝穗節舞台,其伴隨而來的蝴蝶效應,由文化行政執行單位或民間組織都端出了各式觀察、評論或多種分析量化及評估報告等,可見一斑。其主題不外乎圍繞在表演藝術團隊遠征海外藝穗節,如頗具盛名又號稱「世界劇場之最」的法國亞維儂外圍藝術節(Festival OFF d’Avignon),或全球表演者兵家必爭之地、友人戲稱為「血的戰場」的英國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又或者是近年業界帶起諸多討論在如何建立平台,整合分享相關藝文行政資源,乃至於以藝術創作類別分眾又主推台灣作品躍上國際舞台而定調的平台推廣計畫。諸如此類的現象,在在都透露出台灣表演藝術作品急欲登上國際舞台的企圖心。

團體戰贏得口碑  異國風易受青睞

以亞維儂外圍藝術節為例,自二○○七年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舊稱:巴黎台灣文化中心)開始於藝術節期間推出台灣系列展演節目(及策劃小型展覽),至今邁入第九屆。多年的聚焦耕耘,不僅累積出專業人士間的口碑和關注,也為合作劇院帶進了一票忠實粉絲,這些人每年一期一會主動來到亞維儂觀看台灣系列節目。而這個台灣主動出擊的展演推廣模式,近年也吸引了其他亞洲國家起而效尤,如中、日、韓等國,因為透過長期地策略性耕耘除能有效建立國家品牌外,更能在推廣其系列作品上,讓節目策劃單位能明瞭公部門的策略性挹注(如國際旅運費)。

回顧筆者二○一一至一三年參與該藝術節,在現場與節目策劃單位的互動及這四年間協助多個台灣團隊在歐陸巡演的觀察,可以歸結,作品演繹手法以傳統中見創新、輕裝易行、表演者特色鮮明且穩定度高、無論文本輕重皆能促使異國觀眾超越文化隔閡引起共鳴和認同者,最易見其後續在歐陸國家推出巡演。而藝評人/媒體則是著眼於作品張力、表演強度和藝術性,另部分強調畫面張力的記者,則注重作品及表演者本身的話題性。

至於愛丁堡藝穗節(甚至國際藝術節),以筆者二○一四年隨十鼓擊樂團前往參與文化部「台灣季」(Taiwan Season)連演廿三場。學習之餘同時觀摩各類節目,推論無論哪一類型的節目(戲劇、音樂、親子、舞蹈及肢體劇場、馬戲),只要製作本身富含創意及話題性、與觀眾互動性愈高且歡樂/娛樂性強者,甚至加入異國風等元素,票房較易受到激勵且深獲觀眾青睞。相反的,製作本身重議題探討、反思或表演方式較為沉重者,票房推動顯得困難,雖有可能吸引藝評人關注,但最大的可能是淹沒在每日上萬檔次的節目輪替裡不見天日。

此外,選對場館會是規劃參與該藝穗節的重點指標之一,除了場館本身擁有品牌知名度,選對它就相對容易受到市場、媒體和觀眾的青睞,當中知名的五大場館(Assembly、Gilded Balloon、Pleasance、Traverse、Underbelly)為該藝穗節的領航者,每年都吸引上百或千檔節目投件,端出的節目琳琅滿目,不僅是超級吸金/票機,更是主流媒體的寵兒。這些重量級或其他中度知名的場館本身就有豐富的人脈網絡(媒體曝光、節目買賣、票房推動),能依旗下演出團隊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的媒體行銷策略包裝,讓有遠見又肯投資的團隊包君滿意之外,也看得見成名或巡演的未來契機。

值得觀察的是,近兩年在藝穗節期間,以「國家為題」的系列節目品牌也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例如Taiwan Season、British Council Showcase、Made In Scotland、Finland Showcase、Japan Showcase、Korean Season等,顯示各國企圖在世界劇場之最的愛丁堡經營出表演藝術的國家品牌。但,主打國家品牌是否真能有效推動旗下節目的成交,甚至打開未來巡演大門,則仰賴主辦單位聚焦落實因地制宜的節目策略企劃。

生產經銷相輔相成  專業促成交

綜合前述,無論主動參與海外藝穗節,或者有機會參與匯演平台(Showcase),要成功地操作這類網絡的組成和運作,都是來自於以下這群人主動積極的串連和分享:創作者、藝術/創意/製作總監(顧問)、製作人、市場推廣經理人、媒體、宣傳、公關、行政、經紀人、表演者及藝評人等。國外的藝文生態、表藝團體的組織運作和組成,相較於台灣現況,明顯完備許多,此節也直接反應在互相尊重彼此專業,在雙方互信的合作基礎下,相輔相成的長遠配合,才能成功出擊各式交易場合,成就一片森林合蔭。

台灣的表藝團體如何搭上這班駛向世界的順風車,各路好漢且各憑本事,雖然毫不保留地拿出看家本領是絕對必要,但在下重本投資之前,首要回頭檢視這顆國際風向球的核心,無論創作者個人或整個團隊都得捫心自問:本身是否已經準備好跟著這股潮流,航向世界舞台?確立目標之後,眼界得放在短、中、長期的自我投資,包括對於國際整體環境的觀察與投身參與、作品製作及團隊行政體質的檢視、品牌定位及行銷策略的制定,乃至於技能的培訓等(如語言)。做足了這些功課,才有了信心的籌碼,築夢踏實地進軍國際舞台。否則,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現實環境下,貿然航向未知的旅程,除了心臟要夠強之外,還得荷包夠深來支應這些因應準備不足造成的窘境。也許在原有的環境安身立命,持續深耕也未嘗不是個最佳選擇?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