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18 篇
  • 「2017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論壇中「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座談現場。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文字|陳淑英、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文字|陳淑英、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創作的第一哩路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文字|陳淑英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主講者賽門.寇茲(右)與主持人耿一偉(左)。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沒有牆的劇院,讓想像放逐!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文字|盧家珍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兩位藝術總監:吳菡(左)與夫婿大衛.芬柯(右)。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群英細膩對話 展現室內樂高度藝術

    暌違台灣十年,今年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在兩位藝術總監吳菡與大衛.芬柯的率領下,與多位樂壇菁英演奏家展開亞洲巡演,五月起點與十二月終站都選在台灣,讓樂迷聆賞具高度藝術性的室內樂;並將與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合作展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亞洲巡演暨人才培育推廣計畫」,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一週展開,將透過演出、講座、工作坊、演前導聆等活動,讓學生與大師們近距離學習。

    文字|李秋玫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鍾達成創作的《根》將在台灣上演。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在柳暗花明之間

    新加坡的華語戲劇近十年來發展蓬勃,類型包涵原創現代劇場、華語音樂劇、偶戲與社區劇場等,團隊也積極與觀眾互動以培育觀眾,並致力於演、編、技術等人才的培育。但面對新加坡逐漸趨向單一語言(英語)的社會環境,華語劇場團體也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自問:什麼是新加坡華語劇場?我們的定位是什麼?沒有了華語劇場,我們還是「新加坡劇場」嗎?華語劇場接下來​​的前景如何?透過創作,他們持續回答這個問題

    文字|梁海彬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偶戲學校」中執頭偶操偶課程。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 要讓藝術不「偶」然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無物不成偶傳統偶戲藝術的當代碰撞」為主題,委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策畫,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以宜蘭傳藝園區為基地向外輻射,連結起在地與國際的網絡。藝術總監鄭嘉音,將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進行深入的人才培育和創作交流,廣泛培養偶戲創作者、製作行政人才、藝術種子教師和參與藝術的民眾。

    文字|溫思妮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剛在元宵節舉辦的「走尪」遊行活動現場。
    焦點專題 Focus 移居宜蘭

    無獨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來在此創造

    二○一三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了能有將製偶工廠、排練場、辦公室、推廣空間合而為一的空間,選擇移居宜蘭利澤,交換的是用一團資源與人力來創建、營運國際偶戲藝術村,卻也翻轉了劇團經營與創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戲創作、教育推廣、國際偶戲交流,更落實與在地互動,除了在社區、綠色博覽會演出,亦增加試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後辦座談邀觀眾自由交流,並以宜蘭文學、傳說入戲,與地方文化結合,打造「偶」的未來

    文字|吳思鋒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十八羅漢圖》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劉建幗為一心戲劇團寫的《Mackie踹共沒?!》。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文字|紀慧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寶塚大劇場門口的小林一三塑像。
    特別企畫 Feature

    Ichizo Kobayashi

    寶塚歌劇團的誕生,有賴於企業家小林一三的前瞻眼光。從箕面有馬電氣軌道起家的他,為了增加旗下阪急電鐵的載客數,在寶塚市創辦了寶塚歌劇團,吸引遊客到訪。而熱愛文藝的他,不但喜愛寫作,曾在報上連載小說,而且在寶塚歌劇創立初期,更曾創作了創作了廿部作品。小林對於藝文投注的熱情與心血,可說是他努力奮鬥、積極發展事業的原點。

    文字|沈亮慧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寶塚劇場歌劇博物館牆上展示的歷代明星照片,都是寶塚歌劇團一手培植出來的人才。
    特別企畫 Feature

    Stars

    為了讓劇團能夠永續經營,創辦人小林一三很早就認知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於是創立了「寶塚音樂學校」,以紮實的訓練,打造出舞台上熠熠生輝的無數明星。想考入音樂學校需經過三關考驗,而一旦放榜錄取,「生徒」就開始成為粉絲關注的焦點,而在成為STAR的路上,粉絲也將一路相伴、扶持成長

    文字|王俞文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新任團長暨指揮鄭立彬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臺北市立國樂團

    新任團長披掛上陣 挑戰全方位大視野

    臺北市立國樂團在新任團長鄭立彬帶領下,對新樂季規劃與樂團未來方向,展現了繽紛多彩與遠大企圖。開創亦不忘回顧,開季音樂會就將由鄭立彬指揮演出六首與北市國關係密切的作品,並在「超時空」系列特地安排演出國樂在台灣發展初期的作品。另外也積極推展本地作曲家的委約創作,並在「瘋跨界」系列與歌仔戲及北管名家合作從演奏、作曲、指揮的人才培養,全方為開展未來。

    文字|廖詩昀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音樂總監閻惠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臺灣國樂團

    搭建展演平台 讓樂迷聽見台灣「好聲音」

    臺灣國樂團音樂總監閻惠昌自二○一三接任,即強調:「臺灣國樂團是全台灣的,不是某個城市的,所以它的舞台是寬闊的。」於是今年推出「超樂系列」、「臺灣真美系列」、「演奏家系列」、「深耕系列」與「迴音系列」等,其中「演奏家系列」為樂團演奏家搭建個人展演平台、「深耕系列」著力於青年人才的培養、「臺灣真美系列」為深度強化台灣原創曲目的企畫讓台灣的好聲音,可以被更多樂迷聽見!

    文字|楊懿惟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曾繁城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曾繁城 深耕台灣的文化心靈

    凡事喜歡深耕,不喜歡火花短暫式的活動,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就是以這種穩定的心性來經營基金會的業務。回顧基金會的工作目標,不論是「台積心築藝術季」、「人才培育」、「藝文推廣」、「社區營造」都已累積十年成效。曾繁城說:「到底這樣的累積有多少成績我不知道,但是身為企業,就要成為企業公民的模範為期許,長期致力參與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文字|郭士榛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缺乏連貫的專門訓練,對需與時間賽跑的芭蕾舞者來說,無疑浪費生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延伸觀察in Taiwan

    迢迢六十載,芭蕾在地路遙遙?

    成立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起步雖較他國芭蕾遲,卻能在舞團與舞蹈學校並行、人才培育與創作表演並重的實施方針下,造就今日「英式芭蕾搖籃」的成就。而被視為「西方產物」的芭蕾,多年來也在中、日、韓等亞洲國家有了長足深遠的發展,突破了過往「東方人不適合跳芭蕾」的刻板印象。台灣固然以精湛出色的現代舞聞名於世,而作為舞者技術養成基礎的芭蕾,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現況又是如何?本刊前往坊間舞蹈班與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參觀,並從教育到市場等面向,觀察台灣芭蕾的發展。

    文字|鄒欣寧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務長林淑真。(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四:文建會儲備音樂人才庫

    挖掘培育演奏人才 搭建國際發光之路

    由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開啟的「儲備音樂人才庫協助藝術人才進軍國際藝壇」計畫,以每屆兩年為培訓時間,設定目標甄選國內優秀音樂家,藉著補助參加國際大師班、音樂營及舞台演出的磨練,協助參與國際性音樂比賽,進而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臺灣師範大學學務長、曾任二○○一年人才庫總召集人的林淑真多年觀察下來,指出人才庫的功能應該是國際大賽的前置作業,協助年輕音樂家提早參與觀察,並建構國際人脈。

    文字|李秋玫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許栢昂(左)、黃宇琳(右)於《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演出。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戲曲傳承的曙光 因為他們綻放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

    文字|廖俊逞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