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卓里卡並不採用太多的舞台裝置,極簡的舞台強調出以舞者為中心的編舞美學,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編舞意識,結合許多印度哲理資產,發展出哲學的、女性的、音樂的、印度的、更是香卓里卡的舞蹈。
被譽爲印度現代舞創立者的香卓里卡女士(1929〜),是當今印度舞壇最重要的編舞家,她自小學習傳統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本身是個優秀的舞者。從一九八五年的第一支舞作Angika至今,她的舞團不斷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以豐富的樂音與韻律呈現印度舞肢體美學,在世界各大舞台及藝術節裡受到矚目。
使傳統印度舞現代化的Angika
Angika是她退出舞壇多年,再重新出發改良婆羅多舞的第一步。傳統婆羅多舞是印度幾大舞蹈派別中最重要的一支,是以西元二世紀一位印度聖者婆瑞踏(Bharata Muni)寫的《戲劇學》Natya Shastra(註)爲濫觴,發源於南部的泰米爾(Tamil),幾千年來發展出一套繁複精細的肢體語彙,強調手勢、臉部表情、頭的律動,表現具體的物體或抽象的哲學概念。但香卓里卡認爲此舞蹈過於奧祕難解及理想化,於是她將之加入瑜珈、印度武術以及現代舞,讓男女舞者以詩化的、有力的動作傳達身體的自由,讓身體自己激發能量,和大地共存,甚至重生。此齣舞作分成六大部分,以《戲劇學》一書爲中心,詮釋此書中的舞蹈記錄,例如utplavana是一連串的跳躍,gati是不同的肢體行動速度。武術的加入則是透過舞者模仿鳥蟲飛禽,探索大自然對舞蹈的啓發,表現《戲劇學》出現前人類的舞蹈根源,是來自人類和天地的互動。香卓里卡長年投身印度女權運動,所以她在此作品中也加入了女性意識,女舞者手持不同武器,強悍的女戰士形象在舞台上表現「騎」的意象,騎著牛、老虎、獅子、以及男人。這齣融合傳統和現代意識的舞作成功地使婆羅多舞現代化,也讓香卓里卡受到國際舞壇注目。
向碧娜.鮑許致敬的Yantra
一九九四年推出的Yantra,是向當時正在印度巡迴演出《康乃馨》Nelken的碧娜.鮑許致敬的舞作,以九世紀的《純喜》Soundaryalahari一書爲底本,此爲一本關於透過幾何圖象來傳達肢體美學的書,故此作以三角形爲運動基點,讓三位女舞者在舞台上變化各種幾何圖形,透過直線、曲線、角度以及蜷曲等變形,以一個時時脈動的點爲中心,表達人類的純喜悅(soundarya)。三角形會擴張、聚合、切割,視覺上呈現的幾何張力,目的是表現生命的喜悅和諧,和身體內心的能源動力。舞者伴隨著一位歌者的吟唱和印度敲打樂器,身著簡單傳統服飾,時而跺腳,時而保持某一姿勢靜止良久,以三角形展現展示人體之美。整齣舞蹈饒富女性肢體的官能與精神能量,以三角形的視覺力量爲爲經緯,向女性的身體和內心致敬。
向時間祈願的Mahakal
Mahakal(1995)是一支講述時間的舞,香卓里卡所要表現的時間觀是循環的(cyclic)永恆時間,生生不息,超越了直線的(linear,例如時鐘和日曆)時間觀念。整支舞是一個祈願儀式,透過舞者身體的柔軟、暴力、迴旋,展現時間的流動與無限能量,向時間祈願,祈求宇宙時間和人類內心意識的和平共存。利用舞蹈表現kshana,也就是「無盡頭的時間形上學」,以及spandana,即「在世界開始和毀滅之前存在的永恆時間脈動」。這些需要長篇大論的印度哲學思想,香卓里卡都經由舞蹈呈現,把時間的抽象轉化成具象的肢體語彙,企圖利用劇場裡和觀衆的時空交流,謳歌永存循環的時間,即使只有靈光一剎,時間並非固著,而是流動不止。
香卓里卡並不採用太多的舞台裝置,極簡的舞台強調出以舞者爲中心的編舞美學,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編舞意識,結合許多印度哲理資產,發展出哲學的、女性的、音樂的、印度的、更是香卓里卡的舞蹈。
註:
此書為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本對舞蹈、化妝、服裝和演技等表演藝術詳盡記錄的書。據印度傳說,聖者婆瑞踏受到婆羅門創造神(Brahma)啓示,遂著成此書。
文字|陳思宏 台大戲劇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