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讓台灣有心設立表演藝術戲劇奬的人,能有足夠的範例參考,本刊特地蒐羅了包含大陸、法國、日本、香港、德國、英國及美國等國的戲劇獎資料,介紹各個奬項的創立緣起、評審內容與經過和與當地戲劇生態的互動關係;這些獎項有的歷史悠久,有的別具立意,藉由了解這些「他山之石」,或許能讓更多人思考並了解設立「奬」的眞正意義。
大陸China
李翠芝(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曲碩士)
打開中國戲劇的演劇史,能夠大放異彩的得奬劇目,充分展現來自民間(戲劇協會和雜誌社)的審美趣味,以及官方(文藝宣傳)的預期心理,這兩者水乳交融的結果,恰巧成了官方政策最佳的展演舞台。因應不下三百多種的戲劇類大小奬項,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各顯神通。從京城出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靠著企業的支持成立了「大寶優秀劇本奬」,加上又是京劇的大本營,「梅蘭芳金奬」也非它莫屬了;專供劇作家揚名立萬的奬項南北都有,如:「曹禹文學奬」、「田漢戲劇奬」;專門鼓舞話劇界菁英的最高榮譽首推「金獅奬」;還有各地方政府抱著輸人不輪陣的競爭心態,廣設奬項,如:「新苗杯」、「藍鳥杯」、「寶鋼奬」、「好運氣杯」等等,講排場重聲譽的中國人,奬項多到講不完,雖說如此這般,有幾座奬項還是非得一提,因爲專業人士一看便心領神會,得奬者絕對是超群絕倫的「好演藝」。這南北著名的三大獎項:「北京的梅花奬」、「上海白玉蘭奬」、「中央的文華奬」,不僅使得台上的演員爭妍鬥豔,更讓台下觀衆年年盼著百花齊放有好可戲看!
北京梅花奬:背景沒話講
在中共首都所在地北京舉辦的「中國戲劇梅花奬」(以下簡稱爲梅花奬)係自文革結束以後,由民間戲劇團體和官方文藝機構緊密合作的第一次。梅花奬是設立於一九八三年,由中國文藝家聯合會(通稱爲中國文聯)與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戲劇》雜誌社承辦的全國性戲劇類(包含戲曲、話劇、歌劇、音樂劇)(註1),只針對「表演」設立的奬項。評選約於春季時對上一年度的演出活動進行評審,必須先由中國劇協提出組委會的名單,然後再經由中國文聯的審定,組委會將聘請戲劇專家擔任評奬委員和顧問,並強調評選過程的「五不照顧」原則(註2);在每年不超過三十人爲限的評委會裡,年年都盛產出近三十多朶的梅花。
由於評選對象是中靑年演員,參評演員的年齡就有嚴格規定,如不得超過四十五歲,同時禁止重複得奬,此項條件,使得九〇年代以後獲奬的演員,技藝和年齡都有急速下降之趨勢,所幸自第十屆的參評辦法逐步修訂,現階段放寛年齡限制,容許二次得奬(註3),只要未滿六十足歲,可申報三次評選,幸運獲奬的演員,文聯與劇協將授予「中國戲劇梅花大奬」。
縱觀歷屆得奬名單,百分之六十多由戲曲類演員囊括,其次是話劇,說明了其他的類型缺乏演出機會;另一種殊爲可惜的現象,則是評比出劇種的數量,竟只佔現存的十分之一左右,稀有的劇種正面臨了消亡的危機;此外,京劇以第一大劇種穩坐釣魚台,在各方面都領先群雄,而台灣的花臉王海波和靑衣魏海敏,也曾經獲奬。
上海白玉蘭:容得許多香
由《上海戲劇》雜誌社、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市演出公司、上海市演藝總公司所主辦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奬」(以下簡稱白玉蘭奬),自一九八九年設立以來,就以高貴、典雅、純潔的上海市花白玉蘭來命名,今年堂堂邁入第十年,儘管不及梅花奬的普及性與悠久性,但亦未如後者曾傳出賄賂評審的風波,以兼收並蓄的特點,逐漸建立起「滬上第一」的藝術權威。
打從一開始,白玉蘭獎就宣吿設獎的宗旨,同樣只針對「表演」項目進行評選,範圍則界定在話劇、戲曲、兒童劇、歌劇、舞劇,並明確宣吿評獎實行「四個平等」(註4)。在這種遊戲規則下,每年將近百餘名的競爭者,僅有十名主角、五名配角出線,獲得人民幣三千到五千元豐厚的奬金(註5);歷屆頒獎盛會期間,都要舉行年度的表演藝術硏討會,這是白玉蘭奬獨具的特色。
相較於梅花奬的保守,白玉蘭奬鼓勵演出創新劇目,尤其歷年的得奬劇目,不但在藝術氣勢上略勝梅花奬一籌,更可以說它是一部中國演劇史菁華的縮影;我們可以發現首屆得奬的特點:京崑演員的提名佔多數,顯然傳統戲曲的根基仍在,尙未出現斷層;在第三屆就已產生二次獲奬的演員,表明了他們驚人的創造力;第五屆的主角榜首奬,是淮劇《金龍與蜉蝣》的梁偉平,不曉得跌破多少人的眼鏡,這還是頭一遭「淮老五」(淮劇的俗稱)擠下了京崑越滬的排行榜;到第六屆則有「四多」現象,即外地演員多、女性演員多、靑年演員多、劇種多,更驚訝的還有美籍華人盧燕,獲頒榮譽奬,證明主辦者走出上海、走向海外的強烈意圖;八屆則首度設立「集體榮譽奬」說明了明星演員固然重要,時代的需求卻非一成不變的;去年頒發的第八屆,回應了紅花配綠葉相映成輝,獲奬的四對主配角演員,在話劇《虎踞鍾山》、京劇《貍貓換太子》、話劇《蛐蛐四爺》、紹劇《葫蘆案》等新戲中唱作俱佳。
中央文華奬:要求主旋律
一九九〇年中共文化部主辦了首屆「新劇目文華奬」(簡稱文華奬),從其揭曉的長篇名單不難想見此奬的性質,如果以奬喩人,那麼強調反映「主旋律」的做法,無疑是在「百姓面前打官腔」,因爲主旋律的創作風格就是歌功頌德,採取的手法和延安時期的標準相同,所謂「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政府嘉奬的是作品的意識形態(思想內容),而非藝術手段(文藝形式),所以它毋須爲演員量身定做表演藝術奬;在衆多給奬項目計有綜合奬及單項奬,綜合奬又包括文華優秀劇目奬和文華新劇目奬,然而在單項奬勵中又區分爲導演、編劇、演員、舞台美術、音樂等等,沒有獎金、不分主配角或名次。
且聽現代京劇《孔繁森》的心聲:「怎能讓孩子無錢把學上,怎能讓祖國受半點損傷…但願家家戶戶奔小康」,劇中男主角放棄了都市生活,情願入藏,是一位社會主義先進的工作者,不平凡的心靈,讓該劇得到了不平凡的待遇──一九九五年的文華奬章。
法國France
簡秀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碩士)
法國的戲劇奬在四〇年代末期開始產生,例如由劇評人阿弘宋(L. Aron-son)創設,頗具權威的「多明尼克」導演獎(Prix Dominique),以及“Briga-dier”舞台設計者奬、“Suzanne Bian-chetti”靑年演員奬等。近年的一些藝術奬,也常設有戲劇類的奬項,另外如巴黎CIC銀行爲鼓勵劇本創作,也設有劇本奬。但爲呈現當地戲劇演出與觀衆品味的多元化,在此將介紹「藝評人奬」與「莫里哀奬」兩個綜合性的戲劇奬。
藝評人奬:歷史悠久口碑好
一九六四年創辦的「藝評人奬」(le prix de la Critique),由「藝評人工會」(Syndicat de la Critique)主辦,針對上年度的戲劇作品進行評選,得奬名單在六月中旬公布。除了「工會大奬」外,奬項分爲最佳法文創作戲劇,最佳外語戲劇,最佳法文改編作品、最佳外文改編作品,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舞台設計,最具潛力新星,最佳年度戲劇書籍,並爲在外省(巴黎以外地區)製作的戲劇特設“George Lerminier”獎,一九八九年增設「最佳舞台音樂作曲」獎。
根據一九九七年的得奬名單,當年並無「男、女配角」奬與「改編作品」奬,每個奬項下面除了得奬作品名稱,都會加註原著作者、導演與首演地點。可能是藝評人獎的評審水準較爲整齊,選出的都是在演出時備受討論的作品,相當符合學院品味。儘管名單公布時,得奬作品都已下戲了,對票房的直接刺激或許不大,但卻是對得奬人的重要肯定。像伯弘胥衛格(S. Braunschweig)自導演易卜生的《皮爾金》Peer Gynt得到“George Lerminier”奬後,常有新戲上演。而拉格哈斯(J-L. Lagrace)編劇\諾代(S. Nordey)導演,得到「最佳法文創作戲劇」奬的《我在家中,等雨來……》J'etais dans ma maison et j'attendais que la pluie vienne……,去年又在巴黎郊區重演。九七年的「最佳女演員奬」頒給在易卜生的《玩偶家庭》Maison de poupée,飾演「娜拉」的多明妮克.布朗(Dominique Blanc),她次年又以同一演出獲得「莫里哀奬」,得到評論界與戲劇從業同仁的一致肯定。
「莫里哀」奬:劇場的大節慶
即使不算「咖啡廳劇場」(café-théâ-tre)的演出,巴黎與其鄰近郊區劇院每天(除了暑期)約有一百六十齣戲劇上演,在公立劇院演出的約佔十分之一強,其餘都在私人劇院。表演數量如此之多,要辦一個衆望所歸的戲劇奬,簡直難如登天,因此創辦於一九八七年的「莫里哀奬」(Molières),雖被視爲是戲劇的「凱撒奬」(這是法國國內的電影奬),可是從成立以來,就不斷受到媒體的攻訐。
這個奬的得奬名單是「劇場藝術與從業人協會」(L'Association profes-sionnelle et artistique du Théâtre)成員自由討論的結果,該協會包括劇評人、劇院的新聞公關,以及所有與戲劇工作相關的從業人員。過去,由於私人劇院的老闆想從中運作,希望將「私立」、「公立」劇院分開評選,以確保他們可以榜上有名,所以讓公立劇院的擁護者更加鄙視這個奬,質疑得獎人的素質。
不過這兩年電視開始轉播頒奬典禮,莫里哀奬在受到更多人的注意後,評選似乎變得比較嚴謹,主辦單位取消「私立」與「公立」劇院的區別,而分成「最佳定目戲劇」(Meilleure pièce du répertoire)與「最佳原創戲劇」兩項。多年來,頒奬典禮一直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舉行,以去年爲例,三月底公布提名名單,每組提名三到五名,四月六日頒奬,共有十六個奬項: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具潛力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定目戲劇、最佳原創戲劇、最佳音樂劇、最佳笑劇、最佳外文劇作改編奬、最佳獨脚戲或短劇、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舞台設計。
從上述繁多的奬項可以一窺巴黎戲劇演出的多元化,事實上,巴黎大部分的劇院都已建立自己選戲的風格,觀衆多半也熟知哪些劇院會上演哪種戲劇,因此觀衆群已有所區隔。九八年的莫里哀獎四分之三以上都由「通俗戲劇」(théâtre de boulevard)得奬,這類戲劇絕大多數在私人劇院演出,提名、得奬都會成爲廣吿的一部分,可以成爲有錢有閒、偶爾想接觸文化活動的人看戲的指標。
爲了印證得奬作品的品質,筆者去年曾到以上演「通俗戲劇」聞名的Tristan Bernard劇院,看獲得莫里哀奬最具潛力女演員、最佳笑劇、編劇、原創戲劇的《絕妙安德烈》André le Magnifique,故事輕鬆,看的時候笑一笑,走出劇場後也毋需思索人生,沒有負擔,但也少了餘味。莫里哀奬就像是劇場界的大拜拜,大家開心開心,反正巴黎觀衆多半自有主見,大概很少人會把假戲當眞吧?
日本Japan
野口 澤(特約撰述)
日本的戲劇舞台奬,官方方面有日本文化廳的藝術選賞,當中有個舞台藝術表演奬項,每年頒發給戲劇工作人員或藝術家,不過在日本劇界中被重視的是幾個民間奬項,如「讀賣演劇大賞」、「紀伊國屋演劇賞」、「テアトロ(Teatro)演劇賞」、「岸田戲曲賞」等。
讀賣演劇大賞:媒體主辦,傾向正統
「讀賣演劇大賞」是日本讀賣新聞所主辦的舞台表演藝術奬。這個奬有如電影金像奬一般,分爲作品奬、劇本奬、技術奬項及特別奬等等,各類別分別頒發優秀奬以及最優秀奬,可細分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技術人員、最佳舞台作品等,得奬者可獲得奬金及奬座。
此奬創立於一九九三年,歷史並不算悠久,但由於是由日本報界、電視的大財團讀賣企業主辦,所以頗具權威性,評選方式是由讀賣新聞社邀請七、八位著名的劇評人組成「考選會」,針對當年內日本所有的舞台作品作做推薦及考選,每年於二月一日發表得奬名單。
從以往的得奬名單上來看,讀賣演劇大賞的性質傾向所謂學院派正統舞台作品,新劇的名演員杉村春子、歌舞伎的中村勘九郞等均曾獲奬,但除此之外,得奬名單中也不乏一些頗受大衆歡迎的喜劇演員以及一些前衛的作品。
紀伊國屋演劇賞:反映日本當代戲劇史
在日本演劇奬項中,歷史最攸久的奬項非「紀伊國屋演劇賞」莫屬了。紀伊國屋可說是日本最大的書店之一,但也經營畫廊等文化事業,位於新宿的紀伊國屋戲劇表演廳更是東京地區頗爲重要的表演場所,有不少的舞台作品都以此廳爲作品首演發表地。
紀伊國屋演劇賞開始時奬項僅分爲團體奬及個人奬兩種,其中團體奬只頒給一個劇團,個人奬大約有數名,頒給當年表現最優異的演員、導演或技術人員。主辦單位邀請評審(大多都是劇評家)組成考選委員會,將一整年內所有上演的舞台劇作品進行甄選,然後決定得奬名單。從歷年來的得奬名單來看,得奬者均爲當年度的風雲人物,得奬者的戲劇風格各有不同,從新劇、荒謬劇到歌劇等等,各領風騷。
從一八六六年至今,紀伊國屋演劇賞的得奬名單,宛如日本現代戲劇史一般,充分展現日本當代舞台風格的轉移。而在目前活躍於日本舞台的老牌演員吉行和子、江守徹、仲代達也、西田敏行、李禮仙等家喩戶曉的巨星均在七〇年代時,受過此奬的鼓勵。
而目前日本重要的劇作家如井上ひさし、淸水邦天、野田秀樹、山崎哲等也都曾獲此奬,因此紀伊國屋演劇賞可說是定位當代日本舞台的一個適切的奬項。
テアトロ演劇賞:給予歷史的肯定
《テアトロ(Teatro)》是日本最重要的戲劇雜誌之一,除了提供了日本舞台許多重要的評論之外,這本雜誌也於一九七三年主辦了「テアトロ演劇賞」。由《テアトロ(Teatro)雜誌主動邀請評審評選,每年只頒給一個個人或一齣舞台作品,由於每年只有一個名額,因此很難從得奬名單中歸納出此奬的具體效應,但可以確定的是此奬的得主都是當時在日本劇界已經是受到肯定再肯定的演員、導演或劇作家。例如七三年得奬的村上知義戰前就活躍於日本劇界,戰後更是日本戲劇界的經典人物,七八年得奬的宇野重吉更是日本新劇界的名人。
而於七〇年代開始活躍並受到重視的日本戰後新一代劇作家兼導演的淸水邦天、別實役、蜷川幸雄等人卻在八〇年代才獲此奬。而於八〇年代活躍的新生代導演或團體如野田秀樹、新宿梁山泊劇團卻是在八〇年代末期或九〇年代才獲此奬。由此看來,テアトロ演劇賞或可說是給日本舞台劇的創作者一個歷史性的定位以及最終肯定其成就的奬項。
《テアトロ(Teatro)》雜誌更於一九九四年開辦了「テアトロ新人賞」,爲今後將活躍於日本舞台的人物做一預言性的鼓勵,當今忙碌日本演劇界的春日太郎、野中友尊均是此奬發掘的人才。
岸田戲曲賞:讓新人出頭的龍門
在劇本方面最有名的奬項是「岸田戲曲賞」。這個奬是頒給最有前途的新人劇作家,如果目前新人要在劇本創作方面魚躍龍門正式進入作家行列的話,此奬是必要通過的關卡。
這個奬項創始於一九五五年,非常具歷史性及權威性。此奬除了頒給寫實主義的作家之外,對於當時被視於異端的作品也頗能慧眼識英雄,例如六八年尙未發跡的別實役、七〇年的唐十郎、七一年的佐藤信、八一年的山崎哲、八三年的野田秀樹、九二年的橫內讓介、九五年的平田オリザ等等,這些當今主導日本舞台的人物,都是在年輕尙未受到重視時,藉由此奬而發跡的。
岸田戲曲賞的評選方式,首先是針對日本舞台戲劇從業人員做意見調査,由他們推薦出心中欣賞的新劇作家,然後再邀請專家組成評審團,在第二次評選中刷掉只剩二、三十人,最終再選出約五、六名得奬作品及作家,結果於每年一月中旬發表。
德國Germany
林冠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戲劇系研究生)
德國雖有許多基金會會給予有天賦的或有爲的導演、劇作家甚至編舞家奬金以作爲支持鼓勵,但並無類似美國東尼奬般,舉辦一個轟轟烈烈的頒奬典禮,所以一般大衆對這些基金會的奬項幾無所知,可見其影響不大。然而對表演藝術人員做出支持肯定並藉此推動戲劇的成長與刺激增長觀衆群,在德國仍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說是《今日戲劇》Theater heute(註6)的年度票選。
《今日戲劇》年度票選奬:對文化政策做出批評
《今日戲劇》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爲了引導、刺激群衆去參與現代戲劇的發展,一九六八年起更推出年度票選的活動,由其雜誌社及各大報社的知名劇評家四十五位左右,回顧過去一年來的德語劇作,針對下列九個方面作出評選: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德語劇本、最佳外語劇本(註7)、最佳編導、最佳舞台及服裝設計、最具潛力的戲劇新人(註8)、經營最佳的劇院、最令人憤慨的戲劇事聞。票選結果定期於每年九月的年度特刊(Das Jahrbuch)公開。
在這些票選的項目中,「最令人憤慨的戲劇事聞」一項,不但是對整個戲劇現況亦是對政府的文化政策作出批評。劇評家成了表演藝術人員的代言人,對戲劇藝術的發展有十分正面的意義。當然,參與票選的劇評家不可能看遍整個德語系的戲劇節目,但他們均是經常旅遊於德、奧、瑞各地勤快的看戲人。劇評家們在評選對當代戲劇發展具主導性及影響力的創作者中,是十分主觀的。雖然主觀評價亦有其論點作爲根基,但若要論及客觀的評選準則,就得牽扯到十分引人爭議的美學評論,尤其是現代戲劇在求新求變的二十世紀不斷對過去的戲劇形式、題材提出反叛、挑戰,繼而做出許多新的嘗試。而整個美學評論的發展卻只能跟在現代藝術演進的脚後跟走,自然造成拖拖拉拉的情形。
儘管沒有頒奬典禮也沒有授與奬金,可說是有名無實的評選活動,但這並不表示藝術家們從中得不到實質的肯定,相反的,年度票選結果,對表演藝術家有其不容忽視的潛在影響力。就以年輕的導演托瑪斯.奧斯特邁爾(Thomas Ostermeier)爲例。一九九七年,才廿八歲的他當選了「最具潛力的戲劇新人」,自此,他導的劇作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一九九八年,他的舞台劇Knives in Hens深受柏林戲劇聚會(Theatertreffen)(註9)評選員之靑睞,受邀演出。同年年底即受命於西元二千年與莎夏.華茲(Sasha Waltz)(註10)共同接掌「觀劇院」(註11)。他的名氣爬升之快雖非全是年度票選之功,卻是其播種之果。
其實,評選本身即存在偏頗的危機。《今日戲劇》舉辦年度票選本意畢竟只是提供一個對照、比較的可能與美評的範例作爲參考,有智慧的大衆應知在劇評家們「良心的建議」中有所取決,而不該老是照單全收。
香港Hong Kong
佛琳(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
香港舞台劇獎:頒奬典禮帶動人氣
「香港舞台劇奬」在一九九二年由香港戲劇協會(簡稱劇協)所創辦,透過每年總結香港劇壇的成績和表揚一些有出色表現的戲劇工作者,鼓勵本土戲劇界製作更多高水準的舞台劇,讓觀衆能夠欣賞更多精采作品,使香港戲劇文化水平有所提昇,戲劇活動更趨蓬勃。
「香港舞台劇奬」的選舉評審團包括職業劇團的藝術/行政負責人、香港演藝學院講師、專業戲劇/文化工作者及戲劇評論工作者等。提名階段先由上述所列舉的選舉評審團接近四十位的成員負責,最後的投票階段除了包括選舉評審團投票外,並有「劇協」團體會員及個人會員參與(前者比例佔値百分之八十,後者比例佔百分之二十),結果由專業會計師核票之後,在頒奬典禮當晚揭曉。
自「香港舞台劇奬」自第五屆開始,香港電台便加入成爲合辦機構。去年的頒奬禮更獲臨時市政局贊助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亞洲電視錄影轉播。電台推動及其他傳媒的大篇幅報導,讓香港戲劇活動藉著典禮的舉辦,吸引了大衆的關注及支持。整個頒奬典禮的過程約長一個半小時,除有多項頒奬外,亦由舞台劇演員或流行歌手擔任嘉賓,表演有關提名或其他的舞台歌曲作品。
「香港舞台劇奬」除了十七項常設競逐項目(主要將舞台劇分成喜/鬧劇及悲/正劇,選舉當中總共八個男女主角及配角,再加上劇本、整體演出及其他舞台設計奬項),所有於年初至年底期間,由香港演藝團體以中文在香港演出的全本劇目(Full Length Play),均列入「十大最受歡迎製作」的候選之列(全部總共選舉二十七個奬項)。此外,香港戲劇協會幹事會每年商議選出兩至三個「推荐奬項」,以表揚該年在劇壇有特別貢獻及表現的人士、團體或戲劇活動。剛於三月十三日舉行的「第八屆香港舞台劇奬」,頒授了香港藝術中心「小劇場推廣奬」及香港展能藝術會「展能戲劇拓展奬」,藉以表揚前者推動小劇場實驗創作不遺餘力,後者積極拓展身體殘障的人士參與戲劇活動,實踐「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的理念。
筆者覺得「香港舞台劇奬」對主流戲劇的表揚,以及將戲劇藝術普及化,這兩方面的成就確實無容置疑。不過,若是能夠將選舉評審團具有專業意見的票數所佔比例,與其他普羅階層的會員的意見票數所佔比例,從百分之八十與百分之二十調節爲百分之七十與百分之三十,甚至是百分之六十五與百分之三十五,這樣對整體結果可能來得更具代表性。
英國United Kingdom
蕭慧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所硏究生)
每年年底到翌年初,英國戲劇界通常是喜事連連,慶賀聲不絕,當然他們不是在慶祝新年或著喝喜酒,而是這期間連串的戲劇奬紛紛開奬了!從十一月的The Paggy Ramsay Play Awards,以及The Vivian Ellis Awards,到十二月的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s,然後一鼓作氣頒到跨年二月的Critics' Circle Awards'、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如果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追加The BAFTA Awards、The Allied Domecq Playwright Awards等等,事實上還不只這些,難以想像英國戲劇界的繁花盛景;想想看,要能消化掉這些奬項(當然不是指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年要推出多少齣戲!基於篇幅限制,筆者將範圍縮小爲英國戲劇重鎭之一──倫敦劇院區,並挑選其中重要的兩個戲劇奬加以介紹,分別是勞倫斯.奧立佛奬(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及旗幟晚報戲劇奬(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s)。
勞倫斯.奧立佛奬:紅花綠葉一起肯定
勞倫斯.奧立佛奬(The Laurence Olivier Awards)是由倫敦戲劇協會(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縮寫爲SOLT)所頒發,設立於一九七六年,早期命名爲The Society of West End Theatre Awards,名導演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在一九八四年時同意以他自己的名字作爲此戲劇奬的名稱,自那時改稱至今。此奬項擁有三個獨立的評審小組,評審項目並不僅限於戲劇,還包括歌劇以及舞蹈共三個領域,評審成員來自報紙劇評家、倫敦戲劇協會(SOLT)中的會員、演出製作人,以及最後兩位選自看戲的觀衆,這是這個奬項評審組織設置中最特別的部分(順便一提,這兩位觀衆評審將會獲得一年免費看戲的豐厚奬品!)。勞倫斯.奧立佛奬奬項的頒發是每年倫敦戲劇界的盛事,每年共頒發十五項個別奬,除了一般我們熟知的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奬、最佳新劇本奬(BBC Award For Best New Play)、最佳音樂劇奬,以及諸多設計奬外,他們還設計了最佳戲劇類配角(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和最佳音樂劇配角(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In A Musi-cal),連配角的表現都注意到了,眞是競爭激烈,不過這種狀況是可預期的,因爲在倫敦所有戲劇奬中,最能引起倫敦戲迷們廣泛的討論與關心,而且深具影響力,同時幾乎可以作爲本年度得奬者演出票房的保證的,正是勞倫斯.奧立佛奬。
旗幟晚報戲劇奬:延伸莎翁情史
旗幟晚報戲劇奬(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s),顧名思義是由倫敦旗幟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 Newspaper所主辦的,評審團由五人組成,大部分來自倫敦各報社的戲劇專欄評論作家,原本僅設置九個奬項,但是主辦單位在去年十二月新增加了「年度戲劇成就奬」(Theatrical Achievement of the year)以及「最佳舞台設計奬」(Best Stage Designer),增加後者奬項的理由,是因爲長久以來有許多非常重要的舞台設計者已不復記憶,實爲可惜;而前一奬項的增加,則是因爲希望擴大給奬的範圍,主辦單位決定「年度戲劇成就奬」頒發的對象不限個人或團體,只要是其貢獻能使得倫敦戲劇界更活躍、更創新,所以頒發對象可以是公司企業、邊緣劇場(fringe thea-tre)、獨立作家或演員,甚至是政治家。在旗幟晚報戲劇奬的給奬項目中,還包括兩個和劇本相關的奬項:最佳劇本奬以及最有前途劇作家奬(Most Promising Playwright),其重要性不言而喩,細究其由,原來他們認爲英國劇場至今還能享譽世界,完全歸功於他們的劇作家在劇本形式與內容上,傑出才能的表現,如莎士比亞,與不斷的突破,如哈洛.品特。
美國United States
美國幾乎可說是個「奬項大國」,舉凡電影「奧斯卡奬」、「金球奬」,電視「艾美奬」,音樂「葛萊美奬」,甚至流行服裝奬、音樂錄影帶奬等等不勝枚舉,每個行業均在「奬」的后冠中,得到他的社會正當性。這些奬項也隨著美國強勢媒體的運作,散播到全世界,影響了其他國家,也打開了世界市場。所以當我們談到舞台表演藝術奬項時,美國百老匯的「東尼奬」(Tony Award),甚至鼓勵實驗精神的「奧比奬」(The Obies)都成爲我們不得不提的奬項。
東尼奬:刺激百老匯商機
紐約百老匯每年一度的盛事莫過於「東尼奬」的揭曉,因爲「東尼奬」代表著紐約地區百老匯戲劇工業盛衰的指標。在一九四七年時,美國劇翼隊(American Theatre Wing)爲紀念主席安東妮特.斐瑞(Antoinette Perry)對該組織長期的卓越貢獻,特以她爲名成立了這個奬項。當初的「安東妮特.斐瑞奬」即爲現今「東尼奬」的全稱。
目前東尼奬是由美國劇翼隊和美國劇院與製作人聯盟共同主辦;奬項略分爲戲劇與音樂劇二大類:個別均有最佳劇目、最佳重演、最佳男、女主角、導演、燈光、舞台等等共十數個奬項頒發,頒奬典禮也透過電視轉播,向全世界促銷百老匯的商業劇場。評審方式先由東尼奬提名委員會提名,後由評審委員票選。評審委員是由紐約地區的演員協會(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戲劇同業公會(Dramatists Guild)、舞台劇導演編舞家協會(The Society of Stage Dir-ectros and Choreographers)、布景藝術家組織(The United Scenic Art-ists)、美國劇場與製作人聯盟(The Leaague of American Theatres and Producers)等的理事與主要領導人,以及被邀請參加首演的媒體名單上的人物們所組成,總數超過六、七百人共同票選決定東尼奬的得主。
東尼奬的實際效應,不僅能肯定優秀劇場藝術人才的成就,更爲百老匯帶來另一波的商機,近年來得奬作品如《獅子王》等戲均爲目前一票難求的大熱門。而長年大排長龍的《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也是當年東尼奬的大贏家。
奧比奬:鼓勵冒險開創劇場明天
紐約地區關於戲劇方面的奬項除了廣爲人知的東尼奬外,能與東尼奬分庭抗禮的莫過於由《村聲》Village Voice雜誌所主辦的奧比奬(The Obies)了。
全名爲村聲奧比奬(The Village Voice Obie Award)的奧比奬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四十四個年頭。在一九五六年時,《村聲》雜誌爲了要鼓勵並肯定外百老匯(Off Broadway)運動的成就,刻意地對當時劇運有貢獻的人物與劇作頒發非一般名目的奬項,以彰顯劇場的自由與開創。秉承這個精神,九年後,當外百老匯的製作如《毛髮》Hair、《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等開始成爲主流百老匯劇場的試金石時,外外百老匯(Off Off Broadway)便已登上奧比奬的鼓勵名單之中。
今日備受世人肯定的貝克特(Samuel Beckett)、達斯汀.霍夫曼等人,當年默默無聞時均曾獲得過奧比奬的鼓勵。如今奧比奬儼然成爲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的伯樂,每年由《村聲》雜誌邀請關心劇運的專家、學者、媒體、演員、導演等組成評審團,經過會議討論後由評審團決定奬項名目、數量與得奬者,奬項名稱每年不一,均視當年情況而訂,甚至只列出表演者與劇名;如九五年時,探討愛滋病一劇的Love, Valour, Com-passion裡所有演員均獲奬,以彰顯他們傑出的表現。而奧比獎頒奬典禮也宛如同儕團體舞會般的熱鬧。至今,奧比獎仍秉持著四十四年前,以鼓勵冒險開創藝術新意的精神,爲著劇場的明日鋪路。
(本刊編輯 劉守曜)
註:
1.根據一九九八年修訂後的梅花奬評選章程,已將舞劇劃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舞協主辦的「荷花奬」評選。
2.意謂:不照顧地區、劇團、劇種、演員資歷和知名度。
3.摘得二次梅花奬項的演員,目前只有龍江劇的白淑賢、川劇的劉雲和數度來台訪演越劇的茅威濤。
4.四個平等,即:上海演員和外地演員平等競爭、著名演員和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平等競爭、國家級大劇院和小劇團平等競爭、大劇種和地方劇種公平競爭。
5.依匯率四比一計算,約合台幣二萬元左右,在當地可能是工薪階級半年的所得。
6.此雜誌月刊提供德、奧、瑞三國最新的戲劇資訊,每個月約有一萬五千至二萬讀者,爲德國主要的戲劇雜誌。
7.外語劇本,是指已翻譯成德文演出之作。
8.新人包括了年輕的劇作家、導演、男、女演員及舞台、服裝設計師。
9.著名的德國戲劇節,每年五月邀請出色的德語舞台劇於柏林演出。
10.莎夏.華茲於一九九七年「最具潛力的戲劇新人」名列第二。
11.位於柏林的Schaubühne,擁有三大觀衆廳,爲德國最具代表性與知名的劇院之一。